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因境內昔張灣村得名,境內有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等院校。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武當山西北麓是一座美麗的山城。

因車而建、因車而興,這裡是中國第二汽車製造廠(東風汽車)的發祥地,是湖北省汽車產業發展的源頭;曾是東風的總部所在地,有中國卡車之都的美譽。作為十堰市最初興盛的源頭,她是汽車和汽車文化完美融合而獨具風格的西部現代新車城。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張灣區地處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中部,因境內昔張灣村得名,四周分別與茅箭區、鄖陽區、房縣為鄰,境內有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等院校。她是以工業為主體的新型城區,也是十堰市著力打造汽車城的核心區。

下轄4個街道、2個鎮、2個鄉:車城路街道、花果街道、紅衛街道、漢江路街道,黃龍鎮、柏林鎮,方灘鄉、西溝鄉,境內有西城開發區、秦家坪林場、鳳凰山茶場;區人民政府駐地車城路街道;總面積652平方千米。總人口41.5萬。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據考證新石器時代,境內犟河(虎尾河、西流河)流域及堵河下游已有人類活動。楚莊王三年(前611)楚國滅庸國,屬楚國上庸郡。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屬秦國漢中郡鍚縣。西漢屬長利縣(今鄖陽區)。東漢建武六年(30)長利縣入鍚縣,隨屬。兩晉曾置微陽縣,治今黃龍鎮。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堵陽縣,屬之;貞觀元年(627)堵陽縣併入鄖鄉縣,屬之。

南宋景炎二年(1277)鄖鄉縣更名鄖縣,屬之。明萬曆年間鄖縣實行村鎮制度,張灣區境有花果村、黃龍村、舒家店、土門村和小嶺鎮。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鄖縣在雷峰埡的巡檢司署遷至黃龍灘。清咸豐元年(1851)黃龍設立建制鎮。民國11年(1922)分屬鄖縣黃龍區、第七區。民國24年(1935)6月分屬鄖縣黃龍區、十堰各區。1948年成立十堰區、花果區、黃龍區和茶店區,屬陝南區第四(兩鄖)專署之鄖縣。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1958年初鄖縣所屬十堰區改為十堰鄉,黃龍區改為黃龍鄉,花果區改為五八農場,茶店區改為茶店鄉;同年9月十堰鄉改為五星人民公社,黃龍鄉改為東風人民公社,茶店鄉改為東方紅人民公社。1961年6月五星人民公社與白浪(英雄人民公社)合為十堰區、東風人民公社改為黃龍區、東方紅人民公社改為茶店區。1967年4月,二汽在十堰區紅廟公社爐子溝大隊興建,屬十堰辦事處;同年12月更名為鄖陽十堰辦事處,屬鄖陽地區。

1969年12月,成立十堰市,鄖縣所屬十堰區、黃龍區劃入,茅坪公社劃入十堰區。1980年11月,設立張灣、花果副縣級街道。1984年5月,設立十堰市張灣區;張灣街道更名車城路街道,花果街道更名為頭堰街道,增設土門街道。1986年9月,十堰市花果區以及白浪區所轄東溝鄉、茅坪鄉劃入。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張灣區位於武當山西北,有丘陵、崗第、河谷等地貌。她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漢江支流堵河過境,有神定河、百二河等河流,有黃龍灘水庫。她屬於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立體氣候明顯;光熱水充足,年均日照1889.3小時,年均氣溫15.25℃,年均降雨1000.8毫米。

境內主產蔬菜,並有小麥、睡稻、玉米等作物。有香菇、油桐、龍鬚草、木耳、茶葉、天麻等特產;有百合、五味子、野葡萄、彌猴桃、香獐、錦雞、黃羊等野生動植物,黃龍電廠發電機組容量超過50萬千瓦。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這裡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捷;有漢十高鐵、襄渝鐵路過境,設有十堰東站;有316國道、209國道、銀武高速等線路通過;有十竹路、西葉路、柏葉路、黃安路等縣際公路;有發展大道、十堰大道、凱旋大道、西城大道等城市主幹道。堵河上游可從黃龍灘水庫至房縣、竹山縣;下游可從方灘碼頭進入漢江到鄖陽區、丹江口市、河南省南陽、陝西省安康等地;通過十堰武當山機場,可到天津、銀川、深圳、溫州等地。



武當山下美麗山城,東風汽車的發祥地,十堰市張灣區

山城風光,山水相依,這裡風光獨特,主要有東風汽車工業旅遊區、四方山生態公園、黃龍灘工業生態旅遊區、牛頭山國家森林公園、龍泉寺旅遊區、十堰市人民公園、大西溝生態旅遊區、百龍潭旅遊區、白馬山旅遊區、黃龍生態農業示範園等景點。

大西溝生態旅遊區(西溝鄉)在區境南部,面積113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4%。境內有停舟寺、紅夢寺、石鼓寺、九泉寺等古蹟;有紅巖山寨、一線天、三仙守玉印、沖天槽、轎頂石、天柱峰、龍頭巖、石門、石窗、關嶺瀑布、蛤蟆石等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和休閒場所有長坪畫湖、長坪水庫、桑皮樹埡子、三峰寨革命遺址等人文景觀;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資源;有白果樹、巨柳、大紅袍、花櫟木、黃蓮木等生態農業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