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成都有这些举措进展

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提高孩子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型人才…

近年来,成都教育部门多措并举。

2019年以来,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支持四、七、九分别领办1所东部新城新建学校;重点扶持培育67所公办初中,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2020年,将重点建设27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打造国际职教城,培养多样化人才…

今天上午(13),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沈鹏、普通教育处副处长张文、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闫益友继续连线值守《成都面对面·党风政风热线》,就相关举措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成都有这些举措进展

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19年9月,市教育局印发《成都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从初一年级开始实施。初中学生将通过“成都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记录管理系统”进行客观写实记录,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将提供给高中学校作为招生录取参考使用。具体办法将由高中学校制定并向社会公开。

开展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方面,有利于逐步改变以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方式、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充分挖掘、体现育人的真正内涵。

另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初中学生认识、完善自我,积极主动发展并获得成长。

支持四七九领办东部新城新建学校

为支持城市发展“东进”战略,提高新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水平,完善新城教育功能配套,市教育局决定由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和成都树德中学分别领办1所新城新建学校,扶持简州新城、空港新城和淮州新城新建公办学校,发挥名校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

目前三大新城学校建设正按计划推进建设。同时,市教育部门还将支持和指导上述学校和区县共同做好师资引进、培训和储备工作。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重点扶持培育67所公办初中

2019年11月,市教育局印发 “初中强校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提升公办初中办学水平,通过“一年有改进、两年有改善、三年有改观”的目标实现,为市民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好学校”:就是把家门口的学校建设成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优质学校。从教育专业的角度上也有一套新优质学校的评价标准。

经学校自主申报和区(市)县教育局遴选,目前全市确定了67所初中学校为成都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分布在22个区(市)县。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将通过政策倾斜扶持、名校支持带动、名师专业引领、专家全程指导、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等,实现提质增效、做强创优。

建设27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

市教育局会同市科技局、市科协启动实施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在全市建立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教育载体,构建以培养学校、创新实践基地、基础创新学习中心“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构建跨区域、跨部门、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的工作体系,探索具有成都特色的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目前市教育局已确定成都七中等27所中学为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

其中:确定成都石室中学机器人设计实验室等13个实验室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基础创新学习中心。确定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等12个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和川大智胜软件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科技企业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聘请四川大学教授李光宪、姚进教授等20名专家为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首批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建立“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

这27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成立了“成都市普通高中创新教育联盟”,以成都市普通高中学生“菁才计划”为依托,以联盟为平台,推动成员学校之间在课程、师资、实验室、科研等方面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推进育人方式转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打造国际职教城,培养多样化人才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

目前成都市属高校中有6所主要以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为主。为了加强职业教育承载技术现代人才培养,成都决定在在东部新城的淮州新城打造国际职教城

国际职教城涵盖: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

如何构建?

一、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产业发展需求。

二、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争取将现代职教城建设成产教融合示范园区。

三、着力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上有所突破。

四、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国家出台了职教20条,我们也在做前期调研,准备出台成都的贯彻落实意见。

五、深化市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强市属高校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尤其是要推动成都大学向产教融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的方向转变。

目前,国际职教城建设规划编制已经基本定型。正在着手会同有关方面支持政策。待规划批复后将加强项目招引。


审稿:主编陆晗、编辑张琳、记者李岚、陈沉

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成都有这些举措进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