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在惡劣醫療條件下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武漢的疫情牽動著每個同胞的心,帶好口罩,不要隨便出門,似乎成了今年春節的關鍵詞。同樣,由此帶來的種種掣肘也人很多國人大呼不爽,特殊時期特殊對待,國人應該多一分理解。在中國近代,類似的疫情也曾經發生過,那一次的疫情可能比現在要嚴重的多,而且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所限,要想防控更加艱難,而那一次疫情便是1911年的鼠疫。這場災難當中,中國人民勇敢抗爭,眾志成城,最終取得了勝利,沒有讓那場瘟疫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在惡劣醫療條件下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社會動盪,百姓流離失所,整個中國就如同案板上的一塊魚肉任人宰割,然而,禍不單行,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更是鬧得民不聊生。這場瘟疫的元兇便是老鼠帶來的鼠疫,所謂鼠疫又名黑死病,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在我國甲類傳染病中位列第一位。鼠疫的傳播不僅來自於鼠蚤的叮咬,也來自於野狐、野狼、野貓、野兔、駱駝和羊等,吃這些野味很容易沾染上病菌,引發鼠疫。鼠疫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大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出血,以及其他嚴重毒血癥狀。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在惡劣醫療條件下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在1911年的那場鼠疫當中,其傳染源主要來自於沙俄。一些沙皇俄國的商人在往來經商的過程中將鼠疫帶到了中國的東北,而在中國的東北,疫情又在人流往來之中擴散開來,進而導致了疫情的進一步擴大,這一次的疫情總共造成了六萬餘人喪失,持續時間長達四個月。儘管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但是在當時的醫療條件與科學條件下,能在四個月內消滅疫情並沒有讓其向全國擴散,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而制止這場疫情的關鍵人物便是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伍連德。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在惡劣醫療條件下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伍連德,祖籍廣東廣州府新寧縣(今廣東臺山市),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1935年諾貝爾醫學獎候選人,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候選人。在他回國之後的1910年冬天,東北地區突然出現了很多奇怪的病人,他們高燒不退,身上出現瘀血,在掙扎了不久之後很快死亡。大量的病例讓當局慌了神,清政府很快任命伍連德擔任疫情防控總指揮,伍連德在接到通知後,來到了哈爾濱,並在解剖的屍體中發現了鼠疫桿菌。為了防止疫情的蔓延,伍連德很快下令,所有屍體,要就地焚燒、掩埋。此外,他還將東三省的鐵路封鎖,並在山海關設立檢查站,所有人都要進行隔離觀察後才放行。同時,他還向醫護人員和未患病的人推廣使用口罩,併發明瞭伍氏口罩。在這一系列強有力的控制下,疫情沒有向關外擴散,並在最短的時間將疫情控制了下來。可以說,若是沒有伍連德,後果不堪設想。

一百多年前的中國,在惡劣醫療條件下是如何戰勝瘟疫的

一百多年前的這場疫情中,伍連德所採取的種種措施值得我們學習。而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硝煙再起,相信中華兒女有信心也有能力戰勝困難,獲得勝利。在此也祈福中國,願歲月靜好,國泰民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