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得一以生”在道德經通行本中有,在帛書老子中沒有,為什麼?

皂羅袍3


萬物得一以生,這句話本身沒問題,但放在這裡不合適。本章意思是,由道一生化的萬物,都遵守二元對立原則。天與地,神與谷,還有天下首領和天下萬民,對立平衡。各司兩端不能失衡。根據這個原則,可以通過加強反方得到正方的加強,這叫反向施為。所以侯王自賤稱謂,以達到本位的保持。

所以我認為,將萬物得以一生放在這裡,是不合邏輯的,是後人不理解原意妄加的。


我行吾素2019


“萬物得一以生”,原文在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 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在《老子》的幾個版本中,您所提到的通行本也就是王弼注本,還有河上公本、傅奕本(這三本統稱傳世本)都有這一句,而帛書本的第三十九章和這三個傳世本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這一句以及後面對應的那一句“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帛書出土前,已經流傳的西漢嚴遵本《老子指歸》也沒有這一句。

因為帛書的甲、乙兩本都沒有這一句“萬物得一以生”,所以應該不是抄寫誤漏了。另外在河上公本中的河上公註解有這樣一句“謂下五事也”,如果對應天、地、神、谷、萬物、侯王應該是“六事”,可見同樣是西漢的河上公本最早應該也是沒有這一句的。不過後來的道藏本河上公本則把“五事”調整成了“六事”。

而且,從語義來說,谷本就是萬物之一,說完谷再來說萬物,從語義邏輯來說不通順。

所以,“萬物得一以生”應該是後人增補上去的。


以上回答參考了劉笑敢先生編的《老子古今》一書。這裡補充一點我個人的大膽猜測,應該是王弼本的時候補上去的。為什麼呢,因為王弼本對老子文本確實按照自己的思路做了很多修改,最有名的莫過於那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是王弼要推崇“無”的思想內核。而帛書本老子出土後顯示原文是“天下萬物生於有,生於無。”意思完全不一樣,這個顯然更符合老子“有無相生”的思想思路。因而我個人大膽猜測,王弼補這一句“萬物得一以生”,應該也是為了對應他補“有生於無”的崇“無”思路,使得“一”和“無”聯結起來。

當然,這個只是我讀書時的一點體悟,未經嚴密論證,權作一發想論。


曲江家學


《道德經》一般把王弼本看作通行本。

第三十九章王弼本為: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該章河上公本為:

法本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該章的帛書乙本為: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地毋已寧,將恐發;神毋【已靈,將】恐歇;谷毋已【盈】,將(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谷)。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至數輿無輿。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該章補出的帛書甲本是: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將恐(竭);(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曰】孤寡不(谷),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我整理的該章是這樣的:

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②,地得一以寧③,神得一以靈④,谷得一以盈⑤,萬物得一以生⑥,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⑦。其致之⑧:天無以清,將恐裂⑨;地無以寧,將恐廢⑩;神無以靈,將恐歇⑪;谷無以盈,將恐竭⑫;萬物無以生,將恐滅⑬;侯王無以正,將恐蹶⑭。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⑮;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⑯。此非以賤為本耶?非乎⑰?故至數譽無譽⑱,不欲琭琭如玉⑲,珞珞如石⑳。

[通釋]

從前得道的情況是:天得到道才清明,地得到道才安寧,神得到道才顯靈,谷得到道才充盈,萬物得到道才滋生,王侯得到道才成為天下的統領。如果放棄道:天不能清明,恐怕要開裂;地不能安寧,恐怕要毀滅;神不能顯靈,恐怕要止歇;谷不能充盈,恐怕要枯竭;萬物不能滋生,恐怕要斷絕;侯王不能做統領,恐怕要下跌。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不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屢屢給予的極高的獎譽等於沒有獎譽,不想做光耀的美玉,只做粗璞的石頭。

為什麼帛書本沒有“萬物得一以生”?這說明《道德經》原本可能沒有這句。《道德經》應該有一個原創,但今天我們不可能見到原創了。《道德經》原著者是一個叫老子的人,但今天我們看到的《道德經》是經過老子以後許多人士修改潤色過,甚至經過有人刻意篡改過的。如果說現今留傳的《道德經》與《老子》原文“面目全非”有些過了,但經過刻意潤色篡改是不會少的。出土的帛書本、楚竹簡足以印證這個判斷。


陳廣逵


有空缺才有變化 有生機

一個空間如果滿滿當當就沒有變化了

所以圍棋要有眼 留空

畫畫別畫滿 要留白

家裡別太滿當 留下空間 才遊刃有餘


李vincent


一即是太極,三則化生萬物。



風水八卦三卦一卦通


道德經中的‘一’有兩種解釋,其一是‘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一’,即‘一個太極’之意,道生一就是: 道創造出了一個太極。

其二就是: ‘萬物得一以生’中的‘一’,即‘最大的(number one)之意,‘一’就是‘道’,這與道源經中的觀點: ‘恆先之初,道同太虛,虛同合一,恆一而止’中的‘一’相一致。


外星文明新時代


通行本《道德經》中“萬物得一以生”這句話,是後人串改、添加上去的。

老子,所處的是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時代,人們用“天、地”,就能濃縮代表一切萬物了。因為當時的人們理解,是天、地創生了一切萬物。

只要遵循了天、地的規律和法則,人與萬物自然就共生。所以,老子,不會再畫蛇添足,再寫上一句“萬物得一以生”。

因此,老子在《道德經》第25章中寫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訴眾人:人,要遵循天地萬物的規律、法則,來和諧共生、共長。


左斌經營道創始人


如果以學習汲取先哲智慧為目的,多讀幾遍王弼的通行本就足夠了,如果以深入研究道德經為目的,那可要廣泛蒐集資料,加以潛心研究,獨具慧眼,精準取捨,形成一家之言,造福於當今社會發展進步。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戈壁雄鷹155147473


哪裡有哪裡沒有不重要

這句話本身重要 不過不必執著

因為老子本來準備一句話也不留下的 不得已寫下了道德經 悟則道德經是無字真經 因為全部直入本心~

萬物得一以生;失一而滅。後半句是我加的,畫蛇添足,哈哈,不過其實蛇也不存在,他妄畫我妄添,如此而已~


順其自然杜科斌


帛書老子德篇第二章就講了,萬物得一以生,怎麼沒有呢?德,道之子,道生一,一就是德,一就是先天一氣。萬物都由先天一氣而生。這是老子道德經中最重要內容怎麼會沒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