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濃度最高的雞湯《聖誕歡歌》,狄更斯用小說改變了聖誕的風俗


史上濃度最高的雞湯《聖誕歡歌》,狄更斯用小說改變了聖誕的風俗

歷史總是有他很有趣的一面,如果我們回看歷史,會發現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了英國的崛起,其各項成就促成了後來的日不落帝國,這段時期是英國蓬勃向上,國力和影響力日益增加的時期。

但如果我們把鏡頭拉近一點看,你會發現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狄更斯正是誕生在這個時代,但是他筆下的英國和倫敦,那簡直就是一個人間地獄,狄更斯創造了大量的以當時英國工業革命為背景的小說,諸如《霧都孤兒》《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等名著,但這些名著無一例外的都向你展示了一個冷血無情,殘酷破敗生存艱難的英國。

狄更斯筆下大量的生存艱難的小人物,非常鮮明的反應了那個激烈變化時代的人間悲劇,這是這種把焦點聚集於小人物身上,讓狄更斯天然的對商業這個詞非常的反感,並希望迴歸到那種溫情脈脈的社會模式。

狄更斯有一本不太出名的書叫《聖誕歡歌》,雖然現在名氣不大,但是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甚至是改變了聖誕節的某些風俗,這本書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魅力,可以影響到人們過聖誕節的某些風俗呢?

史上濃度最高的雞湯《聖誕歡歌》,狄更斯用小說改變了聖誕的風俗


(1)雞湯的鼻祖

《聖誕歡歌》的故事很簡單,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標準的雞湯文,但這也許正是那個時代所需要的東西,因為社會的巨大變化,當時的人們也一時無法適應這種劇烈的變化和財富的絕大差距,正如狄更斯在《雙城記》中說的那樣: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在這種環境下,直登天堂的人忙於攀登,直下地獄的人忙於掙扎,總而言之,誰都既沒時間,也沒心情來好好過一個聖誕節,在這個壓抑的快節奏下,本書的主人公斯克魯奇出場了,他的名字甚至早已變成了英語中吝嗇鬼的代名詞了。

斯克魯奇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和當時許多商人的特徵一樣,他同樣是一個非常吝嗇的人,只不過他的吝嗇似乎是過了頭,書中直接說道:

斯克魯奇是古老的倫敦城內臭名遠揚的商人,他是個古怪的老 頭,為人刁鑽刻薄,既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他惟一的目標就是賺錢,可金錢並沒有給他帶來絲毫的快樂,雖然他很富有,可他吝嗇至極,在 寒冷的冬天,他不准他可憐的僱員鮑勃·克拉奇特在陰冷的辦公室裡生 火取暖。

狄更斯花了大量篇幅來形容這個人,如果只用一句話來形容他,那就是“他總是帶著自己一身的冷氣,人走到哪兒,就帶到哪兒”。

斯克魯奇是一個從社會底層打拼上來的成功商人。如果使用“單純”一詞的字面意義的話,我們可以說斯克魯奇先生是一個無比單純的人,除了錢,他漠視任何人和任何事——包括他的親人。

史上濃度最高的雞湯《聖誕歡歌》,狄更斯用小說改變了聖誕的風俗


在聖誕節晚上的這天,按照當時的傳統,一個小孩湊上斯克魯奇門上的鑰匙孔,獻唱一支聖誕歡歌,這可能是在這個冰冷的城市少有的溫馨場面了,畢竟在這個冷漠的城市裡,也就只剩下孩子還保留著純真吧。

但此時的斯克魯奇卻拿著戒尺衝了過去,作為讀者你看到這裡是不是感到非常氣憤呢,恨不得馬上教訓一下這個斯克魯奇,不用著急狄更斯馬上就出手了。

狄更斯安排了三個幽靈來教訓這個守財奴,三位幽靈先後展示幻象,帶著斯克魯奇經歷美好的人間溫情的場面,又看過刻薄者的淒涼終老與死後靈魂所受的報應。

看到這些的斯克魯奇終於幡然悔悟,明白了錢財不過是身外之物,情親和溫暖才是人間最值得珍視的東西,從此斯克魯奇信心革面,成為了一個樂善好施充滿了歡樂的人。

看完這個故事,有沒有感覺一種濃濃的雞湯風,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溫暖的人間,任何難題都將通過愛與溫暖來解決,這口濃濃的雞湯喝起來真香,但是喝完之後呢?

史上濃度最高的雞湯《聖誕歡歌》,狄更斯用小說改變了聖誕的風俗


(2)娜拉出走之後怎麼辦

魯迅是個很犀利的人,他大概是最討厭這種雞湯的人,因為他一向都能看到事情的本質,當年女權主義在中國剛興起的時候,有個易卜生的話劇《玩偶之家》,裡面就提倡女性的覺醒,最終娜拉出走了,但魯迅很犀利的發現,如果娜拉出走之後沒有生存能力,那麼她的出走沒有任何意義,不是回來就是墮落。

雞湯文的壞處就在於他簡化了太多的因素,把現實簡化成只有善惡或者其他一兩個因素的所決定,但現實絕不是這個樣子,真正的現實是複雜的,甚至是有些殘酷的。

斯克魯奇原本也是一個苦出身,正是憑藉著自己勤儉節約的品質和商業頭腦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馬克斯韋伯在其著作《資本主義與新教倫理》中層經明確的提出了正是這種勤儉節約努力工作的品質,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史上濃度最高的雞湯《聖誕歡歌》,狄更斯用小說改變了聖誕的風俗


資本主義有著自己的信條,簡單來說那就是“恪守契約,六親不認”,把賺錢當做是自己唯一的樂趣,賺錢而不知道享樂,其實是那個時代大部分清教徒身上最明顯的特徵,他們把賺錢是當做一個偉大而崇高的事業來看待。

社會的飛速發展,必定催生出一批“冷漠”的人,或者說是他們選擇了冷漠,因為這是時代的潮流,就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的那樣,我們不需要什麼利他主義,我們每個人只要自私的過好自己的生活,那麼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聽起來很是顛覆,但是資本主義時代的倫理就是這個樣子,守財奴是小說家給起的名字,他們其實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勤勞掙錢而不主張享樂的一群人,這樣的人才很多傳統思想的作家眼裡,就是典型的守財奴,只有金子才能讓他們的眼睛裡放出光芒來。

小說最後說斯克魯奇變了,變成了一個“好人”,樂善好施不再把掙錢當做是自己的目標,可想而知如果這件事是真的,那麼他很快就會破產,把僱員當做是自己的親人,在寒冷的冬天燒最暖和的爐子,其結果很可能就是這個僱員最終丟了工作,因為老闆破產了。

一個放貸的,如果處於同情最終放棄了收取本息的要求,那結局只有一個,這個放貸的最終也會淪為需要借錢度日的地步,經濟規律不因為善惡而絲毫改變一點點。

史上濃度最高的雞湯《聖誕歡歌》,狄更斯用小說改變了聖誕的風俗


(3)時代錯位下的狄更斯

狄更斯的文章總是希望社會回到那種溫情脈脈的時代,但是高樓大廈下陌生人的社會是根本無法回到過去的,法國學者卡扎明敏銳地注意到狄更斯小說裡的時代的錯置,說狄更斯有一種開歷史倒車的本能,要把讀者從鐵路上拉回驛站馬車的鈴鐺聲裡。

狄更斯總是在同情小人物,就像《聖誕歡歌》裡的那個僱員克拉吉一樣,克拉吉是典型的工業時代的僱員,他的生活雖然拮据,但起碼可以讓他養活的起那麼多的孩子,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面,正是工業給革命之後才能出現的情況,在之前的時代,雖然不存在大量的僱員,但是一個普通人也是全然無法負擔的其很多孩子的壓力。

但最終狄更斯還是選擇了舊時代的倫理和感情,因為這種感情更容易打動人,畢竟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好工作,在冬天裡有一個溫暖的辦公環境,很少有人會想到老闆需要為此付出什麼代價。

最終溫情脈脈的就觀念還是在冷漠的社會中傳播開來,狄更斯的這本小說很快風靡一時,諸如家庭聚會和互換禮物等聖誕風俗都是這本小說奠定的,這本雞湯性質小說,最終成了超級暢銷書,並且改變了部分聖誕的習俗。

但片刻的溫情終究無法改變時代的變遷,一切的發展還是沒有朝著原來溫情的一面發展,路易·卡扎明《英國文學史》裡有一段評價狄更斯的話很貼切:

他把我們帶回到過去,不讓我們和一個機器時代,一個新的世界直接接觸。雖然他的本意並非如此,但是他的本能卻要歷史開倒車。他最得心應手地描寫帶有古老風尚的風俗和習慣。只有在罕有的情況下,他才敢於鼓足勇氣,跳出他青年時代所觀察到的那一個天地。他所描寫的和主張的那種歡樂和熱情是屬於宗法社會的。

但恰恰是狄更斯的這種時代的錯位,讓狄更斯的小說更有震撼力和時代特色,因為在那個大發展的時代,太多人的人一時無法適應,懷念那種舊時代下的溫情是必然的選擇,狄更斯雖然是落後於時代的,但他的小說卻非常符合那個時代人們的心裡,在一個發展迅速的時間裡,人們的思想總還是傾向性的留在了原地。

文學作品有著很強的時代特性,他的是否流行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時人們的喜好,狄更斯寫出了那個時代,儘管是一個側面,但也是那個時代最真實最能打動人心的一個側面——小人物的喜怒哀樂。

史上濃度最高的雞湯《聖誕歡歌》,狄更斯用小說改變了聖誕的風俗


總結:狄更斯的時代錯位,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是違背了當時的社會發展規律,但是正是因為這種錯位,才能讓他的文學作品更能打動人心,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流傳下來,為我們記錄了一個時代真實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