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最近隨著美國海軍計劃把LRASM隱身反艦導彈、以及智能水雷、空射誘餌等新一代機載武器整合到P-8A反潛巡邏機上,“美軍轟炸機規模即將翻一番”的報道便不絕於耳。其實P-8A誕生時本就有著“多用途海上飛機”(MMA)之名,早在2014年就完成了AGM-84D“魚叉”空艦導彈的首次實彈打靶,升級使用新型武器的難度並不是很大,媒體的報道更多帶有渲染成分。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環太平洋-2014”中,美海軍VP-45中隊的一架P-8A發射AGM-84D實彈

同理,對於已經批量裝備轟-6K改進型平臺的人民海軍航空兵來說,掛載新型空艦導彈也不需要對平臺大動干戈。但在“戰神”尚未誕生之前,當我們還需要儘可能從第一代反艦導彈轟炸機轟-6D(舊稱轟-6丁)的身上挖掘潛力,以應對分裂勢力當時最為囂張的挑釁時,事情就遠不像如今這麼容易了。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鷹擊-6及其改進型鷹擊-61有限的突防能力,在面對陸續形成戰鬥力、配備標準-1艦空導彈的“成功”級護衛艦時,實際打擊效能已經較為有限

作為海軍航空兵的應急作戰裝備之一,按照一開始的要求,轟-6G既要作為新機投入生產,也計劃作為1999年停產的轟-6D的升級標準。只不過在轟-6G批量服役之後,轟-6D更多是在加裝加油吊艙後改為轟-6DU空中加油機使用,和空軍的轟油-6共同構成中國加油機部隊時至今日的主力軍。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儘管能力有限,但在伊爾-78僅有3架、運-20加油型還未大量裝備的時候,轟油-6/轟-6DU仍然是我軍空中加油訓練中最為常見的機型

而轟-6系列在九十年代後期的生產工作,主要是將轟-6(二代領航系統機)升級到配備INS+GPS自動導航系統和雷達告警系統、取消了過時的機頭航炮與機體下部炮塔、加裝箔條/紅外誘餌投放器、但仍只能臨空投彈的轟-6E,同時少量生產一些轟油-6和轟-6D,這些飛機顯然都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了。

根據西飛當時的生產安排,繼轟-6丁之後,轟油-6也將在交付空軍最後2架飛機之後停產,已經持續運轉了30年(當時)的轟-6生產線,即將全力投入空軍的“撒手鐧”——攜帶鷹擊-63的轟-6H空地導彈機的生產。後來的事實也證明,連續生產了五個批次的轟-6H,確實成為了2004年前後空軍對臺加固目標“點穴”的重要手段。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當與俄羅斯談判引進34架伊爾-76+4架伊爾-78合同頗為順利的時候,決定停產性能並不如人意的轟油-6也是必然的事情,只是後來事情的發展有些出人意料

也正是由於轟-6H裝備需求的急迫性,在轟-6G進入工程階段前,曾有直接抽調部隊現役轟-6D作為改裝試飛平臺,不額外生產原型機的計劃。但隨著研製的深入,轟-6G增加的設備越來越多,需要在機體內加裝大量測試傳感器,用於記錄試飛參數;這樣一來,使用現役飛機改裝就有諸多不便之處。

最終經上級機關協調,西飛在轟油-6的尾單和首批轟-6H量產型之間成功“加塞兒”,生產出了首架轟-6G原型機,也成為了最早的“四掛架”轟-6。當然,“加塞兒”的規模註定有限,轟-6G只能靠這1架原型機實現全狀態,完成所有鑑定試飛科目;加之試飛週期卡得很緊等因素,轟-6G起初預定的改進內容,最終並未完全兌現。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轟-6G原型機089號2002年6月首飛,8月即轉場到渤海灣畔某場站投入鑑定試飛

例如,針對轟-6在海軍服役期間暴露出的高溫高溼高鹽環境下發動機壽命嚴重縮水,特別是1級渦輪盤封嚴圈裂紋情況加劇的情況,轟-6G原計劃採用上世紀90年代期間研製的渦噴-8改型——渦噴-8D發動機;但該型發動機最終並未實際量產,其部分技術後用於現有的渦噴-8III批次發動機的大修延壽。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作為一款“油老虎”,渦噴-8的耗油、推比和壽命均已嚴重落後於時代。但該型發動機仍將隨院校裝備的轟-6/6H,以及轟油-6等型號服役很長一段時間

由於動力仍保持不變,在飛行性能等很多方面,最終定型的轟-6G相比轟-6D確實沒有任何變化,外形上的主要區別也僅是增設一對掛架、去除所有航炮。這使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轟-6G被廣泛看做轟-6D的升級機,甚至有人懷疑是否真的有轟-6G這個型號。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轟-6G剛服役時非常有名的一張“爬牆圖”,其四個掛架在外形上與空軍的“四掛架”轟-6M(下)有所區別;另外轟-6M仍然保留了尾炮,機身下也有用於掛載數據傳輸吊艙的掛點

不過正如前文所說,轟-6G的主要改進都是在“內功”上,比如其對海探測使用的神鷹-1B雷達,就要求能夠原位安裝在轟-6丁的雷達罩內。該型雷達不僅對海探測性能相比轟-6丁的245型雷達更強,以支持射程達200千米的鷹擊-83K使用,還需具備和轟-6H相當的對地探測能力、地圖測繪能力等其他功能。

由於鷹擊-83K空艦導彈早在2000年開始,就在殲轟-7的02批飛機上開展定型試射工作,因此轟-6G試飛期間只發射了3枚鷹擊-83K,其主要試飛架次都用在了雷達、慣導系統、電子戰系統、詢問應答機、以及對遠程海上任務較為重要的座艙環控系統等子系統的試飛上。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轟-6G原型機試飛,此時還是早期的“黃皮機”狀態,注意翼下外側掛載了一對電子干擾吊艙,能有效提升面對艦載/機載雷達時的生存性,但也影響了載彈量

其實相對轟-6G的載彈量來說,鷹擊-83K的重量很輕,轟-6G翼下掛點的間距也足夠佈置複合掛架,理論上完全可以進一步提升載彈量,增強單機火力。但同樣是由於任務急迫,技術任務書規定該機只需攜帶4枚導彈即可,並沒有時間安排轟-6G需為掛載更多導彈進行的額外重構型試飛和投放測試。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轟-6G掛載4枚鷹擊-83K訓練彈,從這個角度還看不出導彈的小巧

正是這種“短平快”,使得轟-6G僅靠唯一一架原型機,就在兩年內完成了鑑定試飛任務,並於2004年底開始投產,很快成為面向東海和南海的兩個反艦導彈轟炸機團的主力裝備。雖然隨著新“飛豹”殲轟-7A的定型裝備,載彈量與之相同的轟-6G顯得有些“大馬拉小車”之嫌,但大型機平臺的潛力終究有發揮出來的那一天。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央視軍事報道中,一架轟-6G發射鷹擊-83K

進入21世紀第二個10年,轟-6G完成了搭載鷹擊-12超聲速空艦導彈的定型測試任務。這款當時只有轟-6G能夠掛載的導彈,使得“機到中年”的轟-6G一下子有了獨特的使用價值,也催生了海軍專用的轟-6K改進型。除了增加鷹擊-12、鷹擊-83KH等新型反艦導彈的使用能力之外,該機還對機載導航和電子戰系統進行了升級,以適應常態化遠海飛行的需要。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編號體系統一後的試飛院872號(原089號)轟-6G在測試鷹擊-12及其配套發射系統,注意下圖背景裡還有一架殲轟-7A

在轟-6K改進型形成戰鬥力之前,升級後的轟-6G仍然是鷹擊-12最可靠的發射平臺。在近年的重大演訓任務中,該機發射鷹擊-12的畫面屢屢(反覆)出現,雖然究竟哪個才是靶船被命中的畫面至今仍有爭議——畢竟關係到鷹擊-12的威力有多大;但據悉由轟-6G發射的鷹擊-12曾與火箭軍的反艦彈道導彈聯合執行過打擊海上靶船的任務,考慮到轟-6平臺和東風-21平臺各自的悠久歷史,這也算是“老樹開新花”了。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2013年,升級後的轟-6G首次被“御用攝影師”拍到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這段比較清晰的鷹擊-12發射畫面,自然也是從轟-6G上拍攝

和其前輩轟-6D一樣,轟-6G雖然無緣歷次首都閱兵,但卻相繼參加了2018年和2019年兩次海上閱兵。隨著它們服役的時間陸續超過15年,除了少數飛機通過加裝通訊和救援設備,轉型為海上搜救機之外,更多的轟-6G終將被轟-6K改進型取代在一線部隊的位置,為培養新一代海航轟炸機部隊人才發揮餘熱。

打造國產反航母體系,多虧這架“鷹擊-12之母”,創下多項紀錄

▲轟-6G改進型編隊,注意機頭右側新增的白色天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