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捐款高低論英雄,疫情前請正確打開認知視角

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席捲全國的疫情,今天本該是親人朋友舉杯共慶,逛燈會、猜燈謎、吃元宵的熱鬧日子。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華夏大地上發生了太多令人感動、感慨的事情:火神山、雷神山的星夜趕工,全國各地派駐醫療隊馳援武漢,全國從企業到個人慷慨解囊支援戰疫一線。昨天,16個省對口“承包”湖北16個地市,圍剿湖北疫情……


17天,我們再度見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發揮作用;聽到“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呼聲凝聚起民族力量。


在這場與疫情之間開展的沒有硝煙的戰鬥中,這種大愛和責任是我們能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無論是奮戰在一線的“最美背影”,還是各行各業“眾志成城,共同抗疫”凝聚而成的中國力量,無不顯現出這個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向心力、團結力、自信力、意志力。


當然,在這股強大的“中國力量”裡,快訊君更加感同身受的,是中國酒業的“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向疫情揮出一記重拳,以及從中展現出的酒水食品行業的責任擔當。

在這裡,快訊君並不想再度用溢美之詞大讚中國酒業一番,“近1000家酒企、酒商、個人捐助近12億”的實際行動已經社會證明了酒業正能量。而是要在這一背景下,來談一談“疫情面前如何正確看待企業捐贈”。

因為我們發現在“抗疫”的征戰中,有些“雜音”的出現對中國酒業積極捐助、抗擊疫情產生了些許誤讀。

不久前,有關酒企捐款排行榜的報道出現,特別是“勁牌捐款金額超過茅臺”的報道字樣“格外亮眼”,甚至引發網友熱議。關於本次酒企捐款誰多誰少排行榜的相關報道,在一波流量收割完成之後,留下的僅僅是“帶了節奏”——把抗擊疫情的捐款視為“以金額論英雄”的名利場。

這無疑是對中國酒業社會擔當的誤讀,也是對“共同抗疫”的一次心裡傷害。這波“跑偏了”的節奏把部分輿論引向“誰捐得多,誰捐得少”的議論中,本身就是一次道德綁架,誤解了酒業抗擊疫情的初衷,適得其反的效果反而平添負能量。

首先,捐款無論多少,捐助無論高低,其對抗擊疫情的意義都是同等的,莫以金額多少實施道德綁架。上至全國頭部名酒品牌億元、千萬元的捐款,下至經銷商個體幾萬元現金以及物資捐贈,疫情面前,每一份援助“武漢”的中國酒業力量都是平等的。

物資上的贈予是短暫的行為,但精神上的激勵和同心同進是持續的,哪怕只是萬千善者中的一員,也有足夠的理由讓人尊敬。如今大家都迫切地期待著疫情早日結束,重回正常生活,與其充當“鍵盤俠”,不如多一份正確的關注。

其次,對行業而言,長遠地發展才是第一位,只有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做出更多的貢獻。酒企酒商作為行業主體,並非捐出與自己實力等額的財物才能一表誠心。

我們看到,當前全國頭部名酒企業演繹“能力越強,責任越大”的超人角色;中小酒企也沒有缺席,量力而行,出一份力。而這也是建立在突發的疫情導致酒企酒商們在鼠年春節銷售旺季遭受開年“當頭一棒”的背景下,如此局面下他們扔紛紛捐款捐物,足以感受中國酒業的真誠。

這份決心和意願,就是無價的付出。

最後,在這場“疫情阻擊戰”裡看待中國酒業,應當開啟正確的視角。不應被金額、數字或所謂捐款排行榜的“糖衣炮彈”擊中,而將目光聚集在個別捐贈數額巨大的企業上。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視角,不僅忽略了匯聚而成的中國酒業正能量,也讓捐助本身變了味,成了酒企酒商或個人謀取名利的手段。

在快訊君接觸的很多捐贈企業和個人時,大家無一都表達出低調謙遜的態度,在他們看來,那些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是真正的英雄,而作為普通人,只能在需要的地方儘自己的一份力。如此時刻,若媒體或個人還在製造以捐多捐少論英雄的論調,實為行業公眾之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