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啟示(二) 流通,是農業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風口!

疫情的啟示(二) 流通,是農業的最大短板,也是最大的風口!

無奈且效率低下的送貨

本次疫情爆發突然,各地在防疫物資方面均出現缺口。在黨中央的統籌下,中石化、比亞迪(汽車)、富士康(工業品生產)等巨無霸企業迅速轉產防疫用品,極大的緩解了防疫用品短缺的問題。據相關部門統計,2月3日全國日產口罩1480萬隻,到2月底全國將日產各類口罩1.8億隻。這充分說明,在工業領域,當工人、工廠設備、原料等生產資料基本具備的情況下,工業品就可迅速大批量生產。但是,生鮮食品方面,雖然各級政府出臺各類政策確保農產品生產和供給,但是農產品買不到、賣不出的問題與平時相比,還是難度大很多。今天,咱們談談這個農產品買不到和賣不出的問題。


問題及其現象:

消費者買不到農產品、生產者賣不出去農產品的問題,實際上反映出:效率低下且相對原始的農業流通方式因疫情變得不暢。/<font>

流通是社會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所經過的全部過程。目前農產品主要流通的主要方式是:/<font>

農業園區→農產品經銷商(收購)→批發市場→農產品經銷商(一級、二級批發)→農產品零售商。/<font>起碼經過5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有足夠的利潤,這就導致產地有時候只有一毛錢一斤的芹菜,到市民手裡也到1塊多錢了。近年來雖然網購發展很迅速,但因成本較高所以還是作為輔助渠道,經營的是高端農產品。環節多,加上老百姓買菜的傳統的就是使勁壓價,這就導致農民種菜利潤很低,倒逼農民為保利潤而降質量……然後,大家老抱怨市場上各類農產品各種各樣不好。所以說,我們的農產品流通是原始的,是落後的,是效率低下的,是無法滿足生產端和消費端需要的。/<font>

請不到工人,路上到處都是防疫檢查站,這意味著人、物資、車輛無法流動,農產品出不了地,也到不了消費者手裡。身邊就發生了幾個草莓園的老闆為了避免草莓爛到地裡,不顧自己年齡大,領著家人早上摘、下午開私家車一單一單送草莓。/<font>


解決方式:

我個人比較傾的模式:通過物聯網的方式,將信息彙總後,下大訂單給生產商→生產商將物品按照要求送至物流收集點→物流點發送至客戶(個人)。/<font>

生鮮類農產品因為保質期短、對包裝要求高的特點,大部分品種應儘量避長途運輸。而建立中心樞紐,有利於信息和商品的彙總和再分配,更有利於降低物流成本。/<font>


思考:

對各類新聞,信息彙總,得出以下結論:/<font>

1、此次疫情暴露了在極端情況下的我們的社會應急處置能力還有待提升。相信在疫情之後,將會發生相關的改變。/<font>

2、今年2月5日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努力解決農產品流通、解決冷鏈物流的問題。/<font>

3、此次疫情將再次對電子商務、物流行業發生巨大的影響。/<font>

結合上述觀點,今後幾年,農業流通領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看哪位英雄能在最後的這個紅海——農業裡,挖出真金。/<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