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塗聖偉:振興鄉村產業 補齊“三農”短板

文 / 塗聖偉(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經濟研究室 副主任)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三農”領域的突出短板必須加快補上。當前“三農”領域發展短板,最直觀地體現在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大多涉及農民群眾民生痛點,同時也表現為城鄉發展循環不暢通、鄉村產業發展質量不高等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在鄉村產業發展上下更大功夫。


塗聖偉:振興鄉村產業 補齊“三農”短板


  鄉村產業發展有潛力顯活力

  近年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鄉村產業發展的基本導向、主體功能和形態模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主要滿足“吃飯”問題向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轉變,從生產功能為主向鄉村價值多功能開發轉型,鄉村產業正在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層次變革過程。農村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形態也不斷豐富,融合發展取得積極進展。2018年,我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營業收入14.9萬億元,農村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農村網絡銷售額突破1.3萬億元。

  不容忽視的是,當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不少,有幾個方面的突出表現:第一,是供給與需求存在結構性錯配,有效供給能力不足。鄉村現有產業發展模式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吃得飽”的需求,基本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但優質農產品佔比較低,休閒旅遊普遍存在同質化現象,小眾類、精準化、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好不好”的問題相當大程度上還沒有得到解決。第二,是鄉村產業鏈條短,發展質量效益不高。一產向後延伸不充分,二產連兩頭不緊密,三產發育不足,融合層次不高,鄉村價值功能開發不充分。例如,我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65%,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第三,是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農民分享收益難。實踐中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方式,主要還是一次性產品買賣或土地租賃關係,鄉村產業增值收益大部分難以留在農村、留給農民,農民很難充分分享鄉村經濟多元化帶來的好處。


塗聖偉:振興鄉村產業 補齊“三農”短板


  加快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立足我國“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優先保障好國家糧食安全,提高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能力,不能其他產業上來了,糧食生產能力變弱了,農民收入變少了,這需要在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基礎上,創新鄉村產業發展思路和模式,壯大富民鄉村產業。

  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供給結構能夠更好地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是實現供需平衡的關鍵所在。推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要解決優質高端產品供給不足、服務供給同質化問題。一要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鄉村產業佈局。不論是保護生態環境,還是提高產業發展效率,優化鄉村產業佈局都十分必要。發展鄉村產業,不能再遍地開花、盲目發展,應結合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合理佈局,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二要提升科技創新引領能力。鄉村產業發展,出路是科技,活力在創新。應堅持科技興產,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在“頂天立地”上下功夫,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解決技術轉化應用“最後一公里”問題。三要深化農村改革和擴大開放。強化農村制度創新,重點應放在農村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上,激活主體、激活市場、激活要素。同時,未來一個時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農業產業安全的壓力會不斷加大,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關起門來發展鄉村產業,需要深化對外開放,優進優出有效調節國內供給和需求,深度參與全球農業治理,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外部動能。

  堅持以“三高一強”產業體系建設為主攻方向。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重塑產業發展方式、結構和動力,促進結構高級化、效率最佳化、價值最大化、發展持續化的有機統一。衡量鄉村產業是否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就看是否形成了高匹配性、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續性強等特徵。所謂高匹配性,是指供給與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優質農產品、休閒產品、鄉村新型服務等供給總量和結構對需求變化具有高度適應性。高效率包括較高的要素配置效率、生產組織效率和市場效率,主要表現是勞動力、資本、土地和技術等要素資源實現優化配置,市場實現有序競爭,形成規模經濟。高效益是指生產過程能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更多的增值收益,實現優質優價,能夠產生強大的強農帶農效應。可持續性強是指生產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有機耦合,實現由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向節約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當代人類及其後代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可以持續得到有效滿足。


塗聖偉:振興鄉村產業 補齊“三農”短板


  堅持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首要任務。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是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底線。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必須把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一要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確保糧食產量和產能“一穩一升”。過去多年來,我國糧食持續增產或豐產,到2019年已經連續7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但糧食產能事實上並不穩固,糧食供給出現較大波動的風險依然存在。要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持穩定產量與提升產能並舉,全面提升糧食供給能力。二要優化糧食生產供給結構。我國糧食供求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的,稻穀階段性過剩,小麥優質專用品種供給不足,玉米去庫存後供需趨緊,大豆產需存在較大缺口,優質糧食供給不足。要在穩定提升糧食產能的基礎上,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緩解或消除品種結構矛盾。三要打造現代優質糧食供應鏈。糧食安全是整個供應鏈的安全。糧食種植是基礎,種子研發、加工、流通等產業鏈其他環節也不容忽視。應將質量興糧理念貫穿於糧食種子研發、種植、收購、加工、流通、消費全過程,推動糧食全產業鏈質量升級。

  堅持以推動“三大變革”為主要著力點。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產業體系、組織方式和要素結構變遷相互影響、綜合作用的結果。要協同推進產業體系、組織方式、生產要素“三大變革”,健全鄉村產業發展生態,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產業體系建設重點在於補齊鄉村產業門類,處理好農業與非農產業、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內部發展與外部開放的關係,提高供給與需求的適配性。組織方式創新重點在鞏固小農戶家庭經營的基礎地位,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以更加緊密的形式進行聯結,促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經營等經營形式共同發展,實現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要素變革的重點在於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加快引入現代生產要素,改變當前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不高、資本相對短缺、技術積累緩慢的發展格局,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堅持以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為基本路徑。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是提高產業效率和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從全球範圍看,三次產業交叉融合發展是普遍趨勢,日韓等東亞小農經濟體通過產業融合構建起高質量農業供給體系,美國、荷蘭等國家在產業融合中塑造了農業引領型發展優勢。要依託新興技術發展,深度挖掘農業農村資源、生態、文化等的多元價值和多重功能,加快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更為關鍵的是,要遵循把增值收益、就業崗位儘量留給農民的原則,構建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通過參與產業鏈實現充分發展,獲得更多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