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降而復叛,是壯志難酬還是迫不得已?

前言: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開始逐漸沒落,宦官專權,黨朋之爭,以及土地兼併現象的日益加重,農民苦不堪言,所話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隨之而來的就是農民起義。其中具有摧毀性意義的起義就是黃巢起義。雖然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給奄奄一息的唐朝帶來了又一打擊。

黃巢降而復叛,是壯志難酬還是迫不得已?

前期準備

乾符元年,官僚手握大權,除了貪圖享樂,對於社會問題不聞不問,社會問題日益嚴重。黃巢是一個擅長騎馬射箭,而且為人十分的豪俠仗義,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以失敗告終,所黃巢成為了一個強盜,但是是一個匡扶正義的俠士。

乾符五年,王仙之和黃巢為盟,但是王仙之被殺,眾人推崇黃巢為“沖天大將軍”,此時的皇朝的軍隊實力暴增,也對後來黃巢先後攻下了宣州,福州,睦州等地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黃巢起義採用的是流動式的作戰方案,必然造成了沒有群眾基礎的局面,也是後來黃巢起義失敗的重要原因。

公元878年,高駢和黃巢兩軍相遇,但是黃巢以失敗而告終,投降被任命為右衛將軍,黃巢可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天下藩鎮割據局面猖狂,所以再一次助力黃巢反叛。進入福建之後黃巢殺人如麻,百姓惶恐不安。

黃巢降而復叛,是壯志難酬還是迫不得已?

血洗長安

公元881年,黃巢率軍攻進長安城,在長安稱帝,建立大齊政權,但是由於沒有群眾基礎,所以在第二年的時候,唐軍攻入長安,城中百姓和唐軍聯合,給予唐軍群眾基礎,黃巢十分生氣,所以下令血洗長安城。此事在《資治通鑑》中記載:

“賊露宿霸上,調知官軍不整,且諸軍不相繼,引兵還襲之,自諸門分入,大戰長安中,宗楚、弘夫死,軍士重負不能走,是以甚敗,死者什八九。”

黃巢能夠披荊斬棘的佔領多座城市,足以說明黃巢的實力,記憶軍事頭腦是很好的,但是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黃巢選擇反叛唐朝?又是什麼原因讓黃巢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黃巢的雄心壯志難以實現,已經在長安稱帝的黃巢當然想要享受天下都是黃巢一人的,但是黃巢卻忘了,農民起義就是因為百姓苦不聊生,多次勝利的黃巢已經被衝昏了頭腦,到處燒殺掠奪,殺人如麻。這樣的黃巢怎麼能夠應得百姓的信任支持,沒有群眾基礎的戰爭必定以失敗告終。

黃巢降而復叛,是壯志難酬還是迫不得已?

結語:

黃巢應該是一個英雄,但是因為隨意殺害百姓在歷史上的評價難以定奪到底是好是壞。但是黃巢的作用在歷史上不能磨滅。在《讀通鑑論》中記載:

“亡漢者黃巾,而黃巾不能有漢;亡隋者群盜,而群盜不能有隋;亡唐者黃巢,而黃巢不能有唐。”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讀通鑑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