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眾所周知,困擾中國古代上千年的幾大問題中,以蝗災瘟疫和水旱災害最為致命。其中宋代也是著名的被水災困擾的朝代,宋代的很多巨大的工程比如“三易回河”都和水災有關,那麼宋代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又有哪些辦法呢?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一.恐怖的宋代水災

水災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很常見的自然災害,但是在宋代,水災問題其實非常突出。

宋代的水災大致分為三類:①由於雨量大或長時間降雨所造成的雨澇;②江河湖泊決溢所造成的河洪災害;③沿海地區的海溢、海潮災害,我們統稱這一類災害為海洋災害。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雖然我們將水災進行了分類,但是實際上這三類水災其實是相互聯繫,互為因果的。

如在山地地區,若驟降大雨或長時間降雨,則有可能引發山體滑坡,造成山洪災害,而在沿河地區,就會因長時間降雨導致河水漫溢形成決口之災,一旦這些同時發生,就會造成更為嚴重的災害。

前輩學者對宋代的水災次數進行了統計,得出的結論十分驚人:宋代共發生水災666次,平均每0. 48年發生一次,年均發生概率為208%。其中北宋發生426次,南宋發生240次。南宋次數少於北宋,主要是由於黃河流域已不在南宋疆域範圍之內,故南宋基本無黃河流域決溢的記載。

不過比較搞笑的是,繼承了宋代黃河的金國仍舊天天氾濫,所以實際上南宋的水患也並不比北宋好多少。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水災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是十分深遠和廣泛的,同時水災也是中國歷史時期發生頻率最高且破壞性十分巨大的自然災害之一。

不僅淹沒農田、廬舍、威肋、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對老百姓生命安全的威肋、直接關係到百姓生死存亡問題,所以北宋中期各級政府都把水災治理擺在首要位置。“踏歌喧喧雜,饒鼓潭邊呼龍,令作雨龍,慎揮水十餘丈,千村萬落幾為魚。”


水災發生後給廣大百姓帶來的巨大威脅,尤其是對老百姓生命構成的巨大威肋。

“慶曆八年七月十八日,衛州言頻降大雨,並、懷州一帶山河水入城,諸軍出城避走數月,絕食。”

那麼面對如此恐怖的水災,北宋有一套完整的應對策略就是勢在必行的。那麼宋代究竟是如何應對的呢?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二.複雜深入的防災措施

宋代應對災害的措施其實是非常複雜多樣的,我們可以一一來看。

1. 倉儲制度

倉儲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一項歷史悠久且極為重要的防災救災制度。只有倉儲足夠的各種物資,才能在災荒之年有效地展開娠災救濟活動和維持販災機構保持常年正常運行,而糧食儲備是倉儲儲備救災的最為主要物資之一。早在奴隸社會時期的夏王朝就有倉儲制度的記載。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國家對糧食儲備是非常重視的。誠如儒家經典著作《禮記·王制》記:“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有兇早水溢。民無菜色。然後天子食,日舉以樂”。


可見,倉儲的盈虛關係到一個國家和社會穩定的長治久安,也是體現國家政府在防災救災能力方面的應對能力。

為此,倉儲制度的建設成為中國古代統治階級極其重視的一個方面,乃至當今政府亦是如此。當然,宋王朝也不例外。有宋一代,自然災害的頻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有宋一代,僅僅福建地區已有常平倉、都倉、省倉、社倉、均惠倉、豐惠倉、惠民倉、義倉、販耀倉、廣儲倉、永儲倉、濟耀倉、永利倉、平耀分佈,甚至有的州府軍下轄縣皆有設置,如福州和建寧府。

倉等多種類型。其中,常平倉是最具有全國普遍性的倉儲,幾乎遍佈福建省和全國,可以說宋朝是處處有糧倉處處有囤貨。正如時人所說:“恤民備災,儲蓄之政,莫如常平、義倉”。


除此之外,宋代的義倉也是非常重要的,社倉,一般是指南宋時期朱熹所創的,時人曰“朱子社倉”。這種救濟就有點民間性質了,追溯其源是隋文帝所創的“義倉”,其本質上就是社倉。

北宋時期,有識之人曾建議恢復社倉之建置,卻因各種歷史因素,最終仍未重建起來。因此,這就導致對鄉村基層難以實施販濟,但是朱熹看到這個弊端之後毅然建立了義倉,可以說是一大功勞。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用於儲存種子的社倉,一樣是朱熹建立的。朱熹在建寧府之崇安縣為母丁憂時,恰逢本地遭受水害,致使建寧府饑荒。

於是,他奏請“貸之粟六百解,以作社倉之本”,在崇安縣的開耀鄉始建社倉,南宋孝宗淳熙之後,社倉置“一鄉之間,雖遇凶年,人不缺食”,加之朱熹奏請朝廷“以其法行之他處”,且得孝宗之准許,各地社倉大為興建。在閩北之光澤、順昌、建陽等縣大力修建社倉。


不久,閩北地區之社倉達至100餘座,其規模之大可見一斑。朱熹逝世不到三十年,社倉便“落落布天下”,時人皆雲“皆本於文公”。

朱子社倉逐漸成為了基層鄉里儲糧備荒和販災救濟的主要倉種。可以說朱熹的功勞在這方面是非常巨大的,這也給今天那些嘲諷朱熹的人一記重重的耳光,朱熹確實為社會做出了很多貢獻。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救災尤其是兩宋時期是有一套較為嚴密的程序:第一步民戶向政府上訴災情,叫之“民戶上訴”,又稱之“批訴”;第二步檢放,包含核實災情和放稅;第三步抄扎,是登記造冊,以備販災救濟。

這種程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很容易耽誤災情救援,但是通過朱熹等人建立的民間系統避免了這個問題,所以宋代的救災才能顯得頗有效率。

2. 重視農業和生態和諧發展

眾所周知自然環境的破壞很容易導致嚴重的自然災害,所以保護環境非常重要。宋代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要求農人也因地制宜,耕種莊稼。

當時農民將禾、麥、豆、粟等穀物各自的特點與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特點結合起來,種植相隨穀物,“隨地所宜,無不栽種”,進而達到地盡其力,糧食作物豐富多樣且產量大增。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穀物因地宜種的同時,也重視水利設施修築和農人勤而竭力,當時宋廷非常鼓勵農民種植抗旱的小麥,由於政府的勸民和麥子耐早之優點,使得麥的種植規模大為可觀。

南宋人莊季裕在《雞肋篇》中記,“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遍滿種麥”,至紹興初年,麥1解高達12000錢,“農獲其利,倍於種稻”。

麥的種植獲利遠遠高於種稻,對人們種麥的積極性大為刺激,從此小麥才風靡全國。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3.興建大型水利環境工程

水旱之災,與水利工程的興修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而水利工程的興修一直以來是防災減災的重要舉措。比如說在山區,宋廷就會修建龍骨車汲水,用牛為主的蓄力來作為龍骨車的動力來汲水灌溉農田,有的龍骨車為了便於高地汲水,則由幾架龍骨車相銜接來汲取水源等方式。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在那些汲水幾乎成為不可能的,抑或無泉水可引的地方,尤其是梯田,人們則在旁邊開鑿“坎井”,以便汲水來抵禦乾涸或乾旱。如“各于田睦之側,開掘坎井,深及丈餘,停蓄兩潦,以為旱乾一溉之”。這些正是宋代人民聰明智慧的見證,也折射出了中華民族偉大之處,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當時在宋代的沿海地區還修建了大規模的防波堤和護城壕溝,同時廣植樹木,有宋一代規定,諸州縣令官員在任期間必須種植樹木三至六萬棵。

當時福建地區普遍種植榕樹,榕根多,易於繁殖,葉大蔭覆寬廣,既能避暑,又能防颱風和暴雨,對福州地區的水土保持具有著深遠的歷史影響。此後,福州一直擁有“榕城”之別名,沿用至今,正源於此。、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遇到大災之年,宋廷還會出手救濟,提倡和鼓勵糧食豐收之地向災荒之地輸送,無償販送物品給受災者,以助災區災民儘快渡過災難,減免賦稅,甚至還會減稅長達數年,乃至於改換災民戶籍提高社會地位等等方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

筆者認為:我們通過閱讀古代的賑災措施,可以吸取經驗教訓,面對災難,千萬不要驚慌失措,要掌握和運用現代科學的防災、減災和救災的知識和方法,才能戰勝災難,走出困境。


宋代人是如何應對水災的呢?方法複雜多樣

【1】鄧雲特:《中國救荒史》

【2】李文海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3】李向軍:《中國救災史》

【4】孟昭華:《中國災荒史記》

【5】赫治清:《中國歷史上的災荒與封建國家的對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