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一只猴子跪在路边讨钱,接着带着钱进了棺材铺

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恐怕已经有些年轻朋友感觉到他们的“狡黠”,他们总是装作不经意却又不厌其烦地逗还是小朋友的孙子孙女儿:“XX,城里买的楼房你会让奶奶去住吗?”“XXX,以后等爷爷老了,你会不会把我赶到外面啊?”如是种种,让一旁的儿女听了真是既好气又好笑。

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一年级就读《国学启蒙》,小朋友们会背诵<strong>“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句子。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为人子女者当然都要赡养父母,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不过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老之将至、老之已至之人确实会担心自己是否老有所依,自古及今皆是如此。对古代老百姓来说,生儿育女的主要目的就是给自己养老送终,没有儿女的就会抱养、捡孩子来养,但还有一些人既是鳏夫又无螟蛉之子该当如何呢?下面这个故事透露出了一丝温情。

康熙年间,一只猴子跪在路边讨钱,接着带着钱进了棺材铺

清朝康熙年间,江浙地区有个中年乞丐,胡须卷曲,居无定所,后来自己在南坡这个地方搭了个茅草屋居住。他身旁无儿无女,也没有武侠小说中那种丐帮的帮众,总之,他就是茕独一人,白天行乞于市,夜晚回南坡草屋。

忽然有一天,他不再亲自行乞了,在消失了一段时间后,这天一大早就带着一只猴子来到集市上。这猴子说普通也普通,就是山里常见的那种猴子。说不普通也绝对不普通,首先,丐子没有用链子把它拴上,它竟然也不跑,即使有那种调皮孩子逗它玩耍教它跑,它在追出一段距离后也会自动折回,再安安静静地坐在丐子身边;其次,丐子对它极好,并不打它骂它。

到了人多的地方,丐子找出一片空地,清了清嗓子喊道:“各位老少爷们多承看顾,小的带这泼猴儿给大家耍段儿傀儡戏!”自他跟猴子入市时背后便跟了一群孩子,当然也有一些无所事事的小年轻,等他吼完这一句立刻又聚拢了一些人,这样瞬间就围了密密麻麻一圈人了。大家听得丐子之言,轰然叫好。

当下一人一猴就演了一场大家伙儿喜闻乐见的“盘铃傀儡”。

盘铃,是一种铃铛,由手柄、铜盘和铃铛组成,手柄一摇,铃铛就在铜盘上撞击发出清脆热闹的声音。傀儡就是傀儡戏,又叫木偶戏。这种戏本身没有太多神奇之处,但虽然简单却总能引得人围观,都觉稀奇。

一场戏已演完,人群再次鼓掌叫好,那猴子便举着一个破木瓢到处求人打赏。有那父母立刻现出一脸嫌弃相,抱着孩子走了;还有些年轻人故作不知,乞丐子过来两眼望天理也不理。可是仍然有极少一部分人扔下稀稀落落的几个铜钱,每当此时丐子都把腰弯得更低,连连说“谢谢大爷,祝大爷发财”之类的话。丐子有钱之后,就领着猴子转啊转,转到馒头铺前买俩馒头,他和猴子一家一个狼吞虎咽地吃了。

康熙年间,一只猴子跪在路边讨钱,接着带着钱进了棺材铺

从此几乎每天他们都到集上来,那些地痞知道他身上榨不出油水来,除逗逗猴子外也不欺负他。每次来了后就演几场盘铃傀儡,大多数时候都能得着几文钱,丐子便买馒头两个分着吃。钱再多点,就买点米面回茅屋去自己生火做。当然,分文不进的情况也所在多有,这时候丐子就只能去饭馆酒铺要些残羹剩菜,照样两家分着吃完。

如此十余年,不管何时何地,只要丐子出现,身边必定跟着这只猴;只要猴子出现,身后也必定跟着丐子。一年有四季,早春寒冷,盛夏酷烈,深秋凛霜,三冬苦寒,有大风强霜,有飞雪暴雨,任何一样都不是茅草屋能够抵挡的,因此草屋总是毁了又建、建了又毁,每当此时人固然受罪,猴子也吃亏得很。按说猴性顽劣,那乞丐从来没拴过猴子,且也没大鱼大肉、野果野浆供着它,可说也奇怪,它竟从未离他而去。

一人。

一猴。

康熙年间,一只猴子跪在路边讨钱,接着带着钱进了棺材铺

十余年一晃而逝。

丐子年纪大了,又是一身病,不再能牵着猴子入市。猴子非但没离他而去,反而就像突然长大的孩子,开始尝试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以撑起这个家。它每日长跪道旁,乞讨钱物或饮食,久而不变。

但丐子一生凄苦,身体一旦崩坏那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所以没过多久时间他就死了。猴子等了一天又一天,丐子的尸身慢慢僵硬了,它不由得悲痛嚎叫,在床前像人子一样捶胸顿足大哭,极尽哀悼之事。哀悼已毕,猴子又再次跪在大路旁,头伏得很低,嘴里发出哀哀之声,把前掌伸在地上向人讨钱。路过的人大多数都知道这一人一猴的异事,也知这猴子有情有义,便纷纷慷慨解囊,有心看它要干些什么。

这天没用一天,猴子就讨了不少钱,它用绳子把钱穿起来带到市集上的棺材铺子里,虽然不会说话,但掌柜的一看它背上的钱、嘴里的哀声和拍打棺材的样子,已知它所求为何。于是收下钱,把棺材给了猴子。但猴子当然拿不动这么大一具棺材,它便又用相同的办法请来了担夫,另有一些好心人相助,大家一起把棺材运回了南坡,当下众人收殓了丐子。

老人葬毕,孝子还得用酒食祭奠,然后焚毁其生前之物,用这种方式让死者和他的心爱物什依旧在一起,这两件事也都是猴子一并办了。丐子的心爱之物当然就是那一套傀儡人儿,猴子在山上捡来枯柴,燃起火来,先将傀儡都烧了,眼见那火势越来越旺,猴子又加了木柴,烧得噼里啪啦作响。便在这时,它长啼数声、泪沾墓侧,然后纵身一跃跳进了火堆,竟然随丐子而去了。

时有行道之人,见此感佩莫名,便给猴子也修了一座墓,把它称作“义猴冢”。

两座坟并排而立。

一人。

一猴。

康熙年间,一只猴子跪在路边讨钱,接着带着钱进了棺材铺

《伯牙绝弦》话剧。侵删

关于猴子有个成语叫“沐猴而冠”,是个大大的贬义词。但这个故事中的猴子可谓高义,只因感激丐者十年哺育之恩、不弃之情,先是扮演了一个合格的孝子角色,最后通过赴死之举,成功地完成了人格(猴格)上的升华。昔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以谢,猴子此举,更是以生命相酬知音。以“义猴”誉之,可谓名副其实。

再看如今社会新闻,有亲生儿女动手打老人,也有小孩子杀父弑母,不由使人长叹人不如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