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屆奧斯卡獲獎解析:《寄生蟲》爆冷,見證歷史的一刻

第92屆奧斯卡開出最勁爆的大獎名單,韓國導演奉俊昊的《寄生蟲》連拿: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兩大獎,加上最佳國際電影、最佳原著劇本,一共四項紮紮實實的大獎,說明《寄生蟲》無論情節內容與導演說故事方式,都大膽創新前所未見、令人驚歎!

92屆奧斯卡獲獎解析:《寄生蟲》爆冷,見證歷史的一刻

首次代表韓國入選奧斯卡的《寄生蟲》,連拿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大獎,也讓日後奧斯卡開獎更增添新的懸疑性,因為傳統「製片工會」與「導演工會」頒獎相對於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幾乎絕對」的指標已「不再絕對」,因為今年「製片工會」與「導演工會」都頒給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的《1917》。

我曾在月初的電臺節目裡公開預測奧斯卡,個人心目中《小丑》才是2019年全球最棒的電影,即便如此,我也沒有去猜測《小丑》的導演會得「最佳導演」,而對於《寄生蟲》,當初只敢猜它穩拿「最佳國際電影」 (最佳外語片首次更名),但怎麼也不會想到《寄生蟲》還能連拿「最佳影片」大獎。

92屆奧斯卡獲獎解析:《寄生蟲》爆冷,見證歷史的一刻

今年最大兩獎的結果,絕對勁爆、也絕對公正,這也說明主辦奧斯卡的電影學院,近年不斷招攬全球藝術片創作者(尤其在歐洲三大影展得獎或竄紅的非美籍電影人)參與最佳影片大獎的投票,使得「製片工會」投票眾與「最佳影片」投票眾,偶而開始出現分野,2016年藝術片《月光男孩》在最佳影片贏過傳統雅俗共賞的《愛樂之城》就是一次實例。

而往前推10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只有2016年《愛樂之城》頒給美國導演,其它都落在是非美籍導演手中、包括驚人的墨西哥導演幾乎連拿5屆,這對傳統的好萊塢是個警訊,但對愈來愈想走國際化路線的奧斯卡又是新生。

92屆奧斯卡獲獎解析:《寄生蟲》爆冷,見證歷史的一刻

奉俊昊的《寄生蟲》以極其戲劇化、生動新穎、又充滿想像力的方式,講一個窮人家庭集體入侵富人家庭的故事,在精心佈署與意料之外的戲謔和相殘之間,建構和崩蹋了人性、慾望、尊嚴,自編自導的奉俊昊,用鬼斧神工的技巧,殘酷又精準寓言了階級對立下的貪婪人性。

電影主場景在富人豪宅的樓面與機關重重的地下室,以及窮人屋漏偏逢連夜雨的底層陋室,在這樣簡單的場景中,要發展出絕妙驚心的情節與畫面節奏,奉俊昊將想像力轉化為高超執行能力,拍出影史前未見的新活力與新意像。

92屆奧斯卡獲獎解析:《寄生蟲》爆冷,見證歷史的一刻

而電影融合藝術成就與商業價值(娛樂性極高)的雅俗共賞,以及給觀者帶來的人性與生命省思與啟示,《寄生蟲》絕對是今年奧斯卡之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