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窮人不是不配擁有尊嚴,而是找不到存在的價值

《寄生蟲》:窮人不是不配擁有尊嚴,而是找不到存在的價值

《寄生蟲》這部電影所呈現出的,離奇而又真實的荒誕感,也許會刺痛大部分窮人最內心深處的自卑。但這個自卑感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更多是來自於本身的侷限性。可是,我們不能無視他們的尊嚴和感受。

奉俊昊導演也將韓國社會貧富階層的關係,呈現得如同一碗清水般透徹。對於不同階層人物採用了多面性的刻畫,也避免了善惡黑白的簡單粗暴對比。

也許,窮人能夠選擇的機會太少,以至於不得不像“寄生蟲”一樣的不顧一切攫取生存的空間。可他們一樣想要大房子,豪車,大花園裡的野餐,他們也能夠為此忍耐一切的煎熬。可是,最後他們依然只能與自己一樣階層的人去拼鬥。

這大概也是為何——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原因所在。可是,也許在聰明和狠辣方面,誰也不怵誰,在影片當中亦有淋漓盡致的展現。只能說,貧富懸殊的真正差距,並不在於物質上,而在於精神。甚至在於,我們在出生時就已可能被打上的標籤。

大多數人在對於窮與富的認識上,其實,存在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有錢人”,也就是富人,即是“有錢的人”,有錢了就“成功”了。

打個比方說,你有一百萬,算是有錢人麼?可能一輛車你都買不起;你有一千萬,算是有錢人麼?可能一塊表你也買不起。一個億呢?!也許在上海外灘可以買一套小樓,還能剩一點裝修的錢。

所以很多人一天到晚忙著掙錢,為什麼還是窮人的原因就在於:第一,你根本沒有賺大錢的能力,但是慾望卻很大;第二,你身上也沒什麼值得別人花錢買的東西。

比如昨天,我在街上撿了20元人民幣。今天晚飯後散步,又走了三圈,回到家後,竟有些悵然若失的趕腳……人生當中,有些事只是偶然,可你卻以為它是必然;而有些事其實早已註定,可你又總是心有不甘。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屬於他的價值,哪怕這個價值很微小,但也是價值。我們通常做任何事,也有它的法則,哪怕這個法則你可以忽略,但依然存在。

窮人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也不在意別人的價值,卻還總想著依賴法則,利用法則,甚至是破壞法則;而富人則往往能夠最大化的發掘別人的價值,定義自我和團體價值,並尊重法則,改寫法則,甚至是跳出法則。

《寄生蟲》裡的主人公爸爸基澤(宋康昊飾)說,“只要是蟑螂,它就永遠、必然是害蟲”,可是——“如果我有錢,我也可以很善良。”實際上,這仍舊講的是窮人思維的根本痼疾。

能佔有多少紙質的錢是一回事,能擁有創造財富的價值是另一回事。

如果你一天不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價值,並找到最後的“解釋權”。就不要指望任何人,尤其是富人,能夠施捨給你一點平等與尊嚴,這就是最殘酷的現實。

也有一條破解之道,別再老想著當一個“有錢的人”。功利的聰明人太太太多了,實在不差你一個。

其實,我想說的是,——不是所有的小草,都非要成為大樹;不是所有一米六的矮子,都必須去NBA打球;也不是所有在雨天被蠻橫的寶馬濺過一身泥的窮光蛋,都應該發憤圖強努力賺錢買寶馬然後去濺別人一身泥。

而所謂成功,無非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讓人生過得簡約而不簡單,快樂而不乏味,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一個不流於俗的人,一個有趣的人,一個敢於逆風而行的人,真的比“有錢”更重要。

張鋒 己亥秋寫於啟東翠彧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