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中國人已經“白得”一次非典,還要“白得”一次新冠肺炎嗎?

這是困擾了我好幾天的問題。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中國還輸得起嗎?中國人還輸得起嗎?中國的城市還輸得起嗎?

荊楚大地,江漢平原之間,上演了那麼久的燈下黑抗疫,竟好像一座“孤島”。

11921名醫護人員馳援,17年來,中國醫護人員的背影還是那麼悲壯。


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恰恰是病毒傳播的溫床。

1854年,倫敦爆發嚴重霍亂,死傷嚴重,但並沒有改變大城市聚集,而是刺激倫敦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衛生制度、疏解城市功能來避免大型傳染病。

從高的層面來說,這次疫情可能會改變國家公共衛生制度的建設。

從城市層面來說,這次疫情也要改變中國城市的發展方向。


以前中國的城市都是傾向於炒概念、搶人、吹新區,而這次疫情戳破了中國大多數城市“虛胖”的事實,我們確實沒有那麼強。

未來的城市發展不會像以前那麼粗放,而是迴歸理性,追求精細化管理。不會單純追求速度、高度,而是更加註重發展的質量、可持續。

接下來的城市價值會迴歸理性:注重教育、醫療民生建設,完善交通、商業配套成熟,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在土地財政、房地產驅動的當下,城市發展“慣性粗放”,就是不停地蓋房子、蓋房子,太忽略醫療教育這些民生問題。

最近這段時間呆在家裡,一直在整理舊文,其中,當我重讀《中國樓市這四年》,可以清晰看出房價漲跌和城市浮沉,基本都逃不過以下三點:

  1. 供需關係是房價的基本盤,但需要看漲預期和強大購買力的支撐
  2. 城市基本面託底房價,房價排位是城市的經濟、人口、配套等方面的綜合排位
  3. 大概念短炒暴漲不可持續,漲得上去還要站得穩,需要金融和政策寬鬆的可持續性

但是經此疫情之後,還要加上一點:老百姓對城市主政者的認可和信心。


武漢長江大橋旁

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這不僅僅是關乎城市的城運,還在於關鍵時刻,老百姓的生命、利益會不會被輕慢。


浙江官員、上海&深圳的官員為什麼廣受好評?因為他們的服務意識強,都不是想幹一票就跑,而是通過一任任的傳承,把這個城市經營起來。

老百姓真的傷不起。以前是精裝縮水、交付維權、降價維權。現在是湖北人在承受戰爭年代才有的家破人亡。

中國社會的一小段彎路,可能是個人的一輩子,是沒命的事!

於歷史或者只是漫漫長路的一個轉折,但於家庭於個人,則能是一代乃至幾代人的不歸。


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深圳花40年才達成的城市面積,強二線城市花10年就能趕上了。

樓市大漲的4年來,這些強二線城市靠著不科學不合理的天量供應,把土財政發揮到極致,通過全省資源的傾斜來完成省會城市的“吸血式擴張”。


武漢四新

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在我看來,這些強二線不缺地、不缺錢、不缺人才,缺的是:服務意識——在其位,謀其政。

從根本上講,在目前的制度體系下,教育醫療這些民生問題還沒有擺到足夠重要的的位置。

因為教育醫療等民生建設都得是高投入、零產出的行業,都需要財政倒貼,而地方一味追求GDP政績。


這也就造成了教育醫療長期薄弱,老百姓看不了病,床位緊張,中考高考錄取率低,孩子上不了學。

這些年,醫療、教育頻出問題,這次更是在疫情上栽了大跟頭。

不僅僅是這次疫情,平時去醫院看病也是,不斷排隊,本身身體不適還要長時間奔波排隊,反而更加重病情。


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例如深圳學位如此緊張,深圳人可以接受少一點寫字樓、少一點公園,但是需要更多的學校、醫院,讓深圳人看得起病、上得起學。

一座城,得以流芳千古,背後站著的不是概念,而是一個個有真實居住、醫療、教育、商業需求的人。

不僅我們房產投資要回歸主城、迴歸配套、迴歸產品,城市建設也要回歸理性,迴歸民生。


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生老病死、寒暑易節、晨昏交替,房子庇護我們的身心。


一個好的物業,在生死關頭能保命,更堅定我們要買好房子的信念。

產品力下沉,會得到購房者和房企的重視。

產品力的出圈,才是最考驗開發商面對未來行業波動和贏得購房者認可的法寶。

我們需要的是向上向善的開發商,而不是造房子還不如我們老家豬圈結實的開發商。


這次疫情之後,城市的發展方向或將發生改變

如果抗疫勝利以後,只有讚歌,卻少了對城市發展方向的反思和改善,那我們真是“白得”一次非典,還“白得”一次新冠肺炎。


我真心不希望:這場本該一路高歌的城市民生改革,最後也逐漸陷入內部角力的困境中。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