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被重新定義的粉絲經濟(一)

在讀這篇文章之前,請先思考一個問題,粉絲是什麼?追星族?消費者?訂閱者?關注者?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粉絲是支持者,無論粉絲支持的對象是一個人,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品牌。在支持的同時能夠與對象本身產生情感紐帶聯繫,就可以稱之為粉絲。

很多人對粉絲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粉絲就是用戶,粉絲等於腦殘,粉絲還是客戶,其實不然。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某公眾號有100w訂閱者,但活躍用戶僅僅有1w,那麼剩下的99w用戶也是該公眾號的粉絲麼?答案是否定的,可能這99w用戶只是機緣巧合下點了關注,然後就再也沒有關注過。

在粉絲經濟盛行的時代,一些企業通過敏銳的嗅覺利用粉絲效應走在了經濟前沿。從最初的小米,到後來的江小白,乃至於國外的iphone,都創造了給我三千粉絲,還你一個奇蹟的神話。在網絡愈加透明化的今天,粉絲逐漸產生著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價值。

(1)營收價值:營收價值是粉絲經濟最直接的體現,利用粉絲為個人或企業帶來經濟創收也是最本質的行為。

(2)口碑價值:口碑價值是粉絲經濟最大貢獻的行為,在社群傳播和社交電商風靡的今天,口碑是粉絲帶給企業的最大收益。

(3)渠道價值:社交電商風口下,每個粉絲都是一個獨特的渠道,企業能夠利用粉絲轉化為獨特的渠道讓產品或服務無限接近消費者。

(4)內容價值:在去中心化的時代下,優質的內容是保證粉絲聚集與連接的重要入口。通過粉絲創造內容提升粉絲的參與感,可以更好地帶動其它粉絲的積極性。

(5)封測價值: 在原有的粉絲模式下,100個粉絲當中可能只有10個是真粉,剩下的是40個殭屍粉個50個黑粉。封測價值可以理解為使粉絲的定位更加精準。

互聯網時代下,粉絲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商業概念,而是逐漸演化成一種商業行為。用戶運營也好,社群運營也罷,粉絲思維顯的日益重要。另一方面,粉絲也開始由外部粉絲像內部員工進行演變。企業通過“賦能”的方式把員工轉化為粉絲,在通過粉絲影響身邊的每一位個體,最後逐漸匯聚成粉絲海。

提到“賦能”,這裡也必須要強調一句,賦能是指充分放權和尊重員工個體價值,讓員工充分參與企業的內部經營,落實員工的主人翁地位。摒棄傳統的僱傭關係,是企業把員工轉為成粉絲的重要因素。通過粉絲賦能,從而源源不斷的提升企業與品牌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