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逆行者”——冲锋在最前沿的隆昌卫健人

鼠年春节,正是每个家庭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却有这样一支队伍,把“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写在墙上,刻在心里,“快行动、高效率、满负荷”运转,他们为“逆行者”引路,他们为“逆行者”护航,他们是冲在最前沿的“逆行者”,他们就是隆昌卫健铁军。

指挥部里的“女铁人”。她是局党委书记、局长,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潘玲。工作千头万绪,容不得她半点慌乱,问题频频突发,容不得她半点迟疑,分析研判、调控部署、指令发布、深入一线,她运筹帷幄,细致严谨。发热门诊改造、医学留置观察点运行、体温监测点布局、应急物资筹措保障、重点人群排查……她与时间赛跑,与体能硬拼,与疫情抗争,风里来雨里去,常常通宵达旦、不眠不休。她已经十余天没有跟亲人见一下面,吃一顿饭了!娇小的身躯超负荷运转,凌乱的头发随风飘舞着,疲倦的几乎没有血色的面容,让人心疼,让人动容!却向身边的战友们传达着意志,传达着温情,传达着信心。这不,她又去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党员和普通医务人员去了……

专家组里的“机器人”。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邱祖龙,是在非典疫情防控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突专家,临危受命,他又挑起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救治专家组组长重任。在培训队员时,他要求严格,语气凝重,“我们可以战死,可以累死,但绝不因为麻痹大意送死!”诊疗时,对每一位发热病人进行仔细诊疗筛查,对每一例送达的高危发热病例进行留置观察救治,遇到疑似病例,紧急组织专家会诊。他已经分不清白天与黑夜,顾不了早餐或晚餐,曾经连续工作48个小时,短暂休息后,又上“前线”。他战斗在最危险的阵地,无所畏惧,身体像机器一样运转,内心却那样的纯善甚至有些柔软,当他接过上级领导送来的慰问信时,眼眶里隐隐闪烁着一丝泪光,“既然选择当医生,就要秉承医者仁心,既然承担了这份责任,再苦再难也绝不撂挑子!”好一个铁骨铮铮,古道热肠的白衣战士!

铁石心肠的“忙妈妈”。“周碧,你还是抽空回家看看孩子嘛,孩子想你哒!”。车窗外偶遇的丈夫使劲挥舞着双手,边追边喊。那一刻,周碧多么想停下车,与10余天不见的老公来一个激情拥抱。但是,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车就呼啸而去。作为医政股股长,职责所系,她义无反顾奔忙在防控一线,组建培训专家组、筹建预防分诊和发热门诊、设置留观医院、处置突发事件、进行工作检查、督导整改工作,没日没夜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她也不是没有时间回家,如果要回家,每次时间都那么晚那么短,加上她也在打一个“肚皮官司”,就是自己总是奔忙在风险系数最大的地方,孩子那么小,万一自己感染了病毒,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干脆以办公室为家。当孩子在电话里呼喊“忙妈妈,赶快回家”的时候,她狠心挂掉电话,却在心里默念着:“宝贝,妈妈爱你,别怨妈妈铁石心肠”。

“铁拐李”的口头禅:隆昌市胡家镇联合村村民李代清,46岁,肢体二级残,在农村疫情防御战中,他打出了自己的名言,那就是“让我来”。当村里确定了居家观测对象,需要人手去进行医学观察,提供服务时,“让我来!”他拄着铁拐,提着药箱蹒跚而去。当村里设置卡口进行体温检测需要人手时,“让我来!” 他拄着铁拐,提着药箱,背上棉被,奔卡口帐篷蹒跚而去。当村里有人聚餐聚赌聚会需要劝阻时,“让我来!”他拄着铁拐,提着喇叭往人群里去,直到人群散开为止。他是一名乡村医生,人们亲切的称他“铁拐李” 。(杨世全 邱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