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在現今的德國曆史中,談及俾斯麥體系相關的話題時,我們總是能聽到或看到這樣的話,即:威廉二世的高冷行為和野心勃勃讓俾斯麥辛辛苦苦打造的俾斯麥體系出現裂痕並最終破裂。誠然,的確是威廉二世讓俾斯麥體系徹底崩塌,但是在我看來俾斯麥體系從出現裂痕到最終破裂的

根本原因並不在威廉二世一人。那麼事實究竟怎樣呢?我們來慢慢分析。


首先來簡單瞭解俾斯麥體系從奠基到形成的過程。

雖然俾斯麥體系是在1873年正式建立的,但是這一體系的基礎卻在俾斯麥於1862年成為首相後就已經開始奠定了。而這個奠定的過程是和德意志的統一併行的。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被稱為鐵血首相的俾斯麥

1863年還處在俄國控制下的波蘭發生反對俄國的起義,這吸引了英國和法國的注意力,他們大力支持波蘭的起義者並對俄國進行施壓。俾斯麥牢牢抓住這一機會站在了俄國人的一邊,並在1863年2月與俄國簽訂了《阿爾文斯勒本協定》。該協定中普魯士允許俄國軍隊可以進入普魯士境內追擊波蘭起義者。這給當時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當俄國平息了波蘭起義後,俄國在外交上否定了以往與法國聯合的必要性,改為與普魯士保持緊密的聯繫。這為日後俾斯麥將俄國納入俾斯麥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後俄國在對待普魯士在1864年發起的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都保持了善意的中立。此外,在1866年俾斯麥計劃發動普奧戰爭前後又與意大利結成同盟,並支持意大利同奧地利爭奪威尼斯的戰爭。由於意大利在普魯士的幫助下得以收復威尼斯而對普魯士產生好感。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三次王朝統一戰爭中的普魯士軍隊

而在同年的普奧戰爭中普魯士擊敗奧地利取得戰爭的勝利時,俾斯麥為避免日後普魯士與法國發生戰爭後出現法奧聯盟腹背受敵的窘境,便在處理奧地利的事情上表現出了寬容的態度。而且1867年在奧地利基礎上重新組建的奧匈帝國則因多民族等問題而無法與普魯士進行有效抗衡。後來的奧匈帝國為了解決民族問題和與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矛盾多次尋求俾斯麥的幫助,這便消除了法奧結盟對抗普魯士的可能性。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5個月後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普魯士和北德意志聯邦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並在1871年1月建立德意志帝國,簡稱德國。1871年5月,法國與德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結束了戰爭。此時,俾斯麥不僅幫助普魯士統一了德意志,還在外交上擁有了俄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這樣的夥伴,他們將在後來成為俾斯麥體系中的重要成員。

普法戰爭後,法國雖然受到了削弱。但是令整個德國驚訝的是,法國在短短兩年就還清了賠款,國家機器重新走上正軌。更為嚴重的是,恢復元氣的法國並不甘於現狀,從上到下都蔓延著復仇的怒火。面對這一情況,俾斯麥為消除法國對德國復仇成功的可能,開始在歐洲嘗試建立一個由德國主導的孤立法國的國際體系。1873年10月,在俾斯麥鼓勵下德皇威廉一世加入到俄國與奧匈帝國簽訂的《興勃隆協定》,這使《興勃隆協定》也被稱為第一次三皇同盟。三皇同盟的建立標誌著俾斯麥體系的正式確立。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三皇同盟:從左至右分別為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奧)、威廉一世(德)、亞歷山大二世(俄)

此後的德國以仲裁者的身份在國際上積極參與各種事務,在圍繞歐洲的巴爾幹問題、非洲的殖民地瓜分問題,德國都在中間進行協調。1882年俾斯麥又與意大利、奧匈帝國構成三國同盟,擴大了俾斯麥體系的影響力。可以說俾斯麥所建立的這個體系不僅讓德國成功孤立法國,也讓德國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的仲裁者。


接著我們再看威廉二世繼位後對俾斯麥體系做出的不利行為。

1888年6月威廉二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的新主人。當時威廉二世與俾斯麥素有不和,雙方的矛盾很快放在臺面上。1890年3月18日俾斯麥向威廉二世遞出辭呈正式下臺,威廉二世去掉了俾斯麥這個絆腳石。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德皇威廉二世目送俾斯麥離開

而就在俾斯麥下臺的前後,俄國駐德國大使向德國提出續訂《再保險條約》的建議。當時《再保險條約》已經期滿,為此俄國多次向德國提出續訂這一條約,但是卻被威廉二世和接替俾斯麥擔任首相的卡普里維拒絕了。原因是這個條約讓德國在處理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時搖擺不定。俄國人對此大為失望。

就在德國拒絕同意俄國續訂《再保險條約》不久,威廉二世打算與英國結盟共同針對法國,畢竟英法之間的矛盾要大於法俄之間的矛盾。1890年7月,英德雙方在德國首都柏林簽訂《英德條約》,也被稱為《赫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根據條約,德國將把東非的部分殖民地轉交給英國,而英國則把赫爾戈蘭島轉交給德國。俄國對威廉二世表現出這種拉攏英國、疏遠俄國行為失望透頂,轉而與仇視德國的法國討論法俄結盟的話題。雖然俄國在德國眼中的重要性不如奧匈帝國,但俄國卻是俾斯麥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德皇威廉二世

1893年秋,德國首相卡普里維又同俄國展開激烈的關稅戰。這一行為促使俄國和法國在1893年底正式建立法俄同盟。俄國的倒戈讓俾斯麥體系徹底瓦解。與此同時,英國在1893年10月對待俄國艦隊訪問法國土倫時的中立態度引發了威廉二世的反感。威廉二世放棄了和英國結盟的念頭,並轉變了外交策略。他開始希望重新拉攏俄國並緩和與法國的敵對關係,英德關係開始惡化。此後威廉二世來回轉變態度和過激行為,最終導致1907年英國、法國、俄國組成三國協約站在了德國的對立面。

結合以上的描述,把俾斯麥體系出現破裂的根本原因歸於威廉二世,給人的感覺就是正確的。甚至很多人認為如果俾斯麥沒有下臺,俾斯麥體系將不會破裂。可是仔細去想卻發現,雖然威廉二世的所為確實對俾斯麥體系的運作產生了相當惡劣的影響,但是這些都不是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因為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威廉二世繼位之前就有了。


既然認為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在威廉二世之前就出現了,這又從何談起呢?我們可以從俾斯麥處理俄國與奧匈帝國矛盾的諸多事件中去看。

事實上,俾斯麥體系是建立在各國之間互相約束下的一種均勢體系。當時俾斯麥體系下的成員國都有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以及意大利王國。雖然數量不多,但卻都是歐洲的主要強國,同時也都是世界一流大國。可是這些國家之間都存在著各種矛盾。特別是俄國與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也成為了俾斯麥體系的致命弱點。

奧匈帝國和俄國圍繞著巴爾幹和近東地區的利益爭得不可開交。奧匈則因意大利吞併自己曾經控制的威尼斯而耿耿於懷。起初,俾斯麥通過各種方式來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把他們加入到俾斯麥體系中來。而在1873年後的五年中,俾斯麥在處理盟國之間的關係時可以說是遊刃有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逝,俾斯麥已經力不從心。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漫畫:1877年的歐洲形勢

1878年俾斯麥體系第一次出現了危機。當時,巴爾幹問題的日益激增引起了歐洲各大國的注意,特別是俾斯麥體系下的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的利益劃分上互不相讓。而1873年3月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束後,奧斯曼和俄國簽訂的《聖斯特法諾和約》讓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獲取了頗為可觀的利益,這引起了奧匈帝國的憤怒,同時也引起了英國的不滿。俾斯麥為了緩和這一問題,遂於1878年6月邀請奧匈帝國、英國、俄國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會議,也就是著名的《柏林會議》。《柏林會議》歷時一個月,這段期間談判幾經波折,最終各方做出了妥協。俄國同意放棄在《聖斯特法諾和約》中所獲取的部分利益;奧匈帝國獲得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等地的佔有權;英國則獲取了對塞浦路斯島的有限使用權,以便遏制俄國在周邊地區的擴張。當然俄國並不是一味地割捨利益,俾斯麥為了避免惹怒俄國,在會議期間偽裝成親俄的態度,例如讓俄國重新得到了在克里米亞戰爭戰敗後丟失的土地。但是,俾斯麥的行為還是讓俄國在《柏林會議》後對德國產生厭惡,德俄關係開始惡化。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1878年柏林會議

1879年10月,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在維也納簽訂了《德奧同盟條約》。按理說德國和奧匈帝國加強一下聯繫也沒什麼問題,但是這個條約卻是直接針對俄國的。因為《德奧同盟條約》中有一條規定:一旦締約國一方遭到俄國的進攻,另一方將傾全力去支援,而且中間不得與俄國單獨媾和。《德奧同盟條約》也徹底暴露出在俾斯麥的心中德奧關係要強於德俄關係。而條約的簽訂使已經緊張的俄國和德國之間的關係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德奧同盟條約》後,德國對英國的態度也成為了一個關鍵問題。1879年6月,俾斯麥派德國駐倫敦大使明斯特伯爵徵詢英國首相迪斯雷利。期間明斯特伯爵按照俾斯麥的意見提出了當德國顧及奧匈帝國、英國的利益而反對俄國在東方的擴張後引發德國與俄國的戰爭時,英國會做出怎樣反應的話題。但是英國首相迪斯雷利的回答僅僅是承諾德國和俄國發生戰爭時,英國會讓法國和意大利保持中立。俾斯麥對於這樣的答覆大為失望,好在此時俄國方面向德國表示希望恢復三皇同盟。俾斯麥也同意了俄國方面的建議。

經過長期的談判,德國、俄國以及奧匈帝國終於在1881年6月達成第二次三皇同盟,同盟有效時間為3年,到期後可以續訂。意大利覬覦已久的突尼斯被法國強行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使意大利敢怒不敢言,只好投靠德國與奧匈帝國對抗法國。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在維也納達成三國同盟。看樣子俾斯麥體系得到了穩固和加強。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1881年的俾斯麥

但是好景不長,1885年奧斯曼帝國管轄的東魯美利亞發生起義。起義者趕走了當地的奧斯曼帝國派來的總督且宣佈要併入俄國控制下的保加利亞公國。而當時的保加利亞公國的大公則藉機希望擺脫俄國的控制,這導致當時剛繼位不久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不滿。亞歷山大三世希望德國能向保加利亞公國施加壓力,讓保加利亞大公屈服。

隨後,德國、英國、奧匈帝國、法國、意大利和俄國在君士坦丁堡舉行了大使級會議。期間德國和法國支持俄國人提出的讓奧斯曼收復東魯美利亞的建議,但遭到了英國人的反對,會議出現波折。1885年11月,塞爾維亞進攻保加利亞,但被保加利亞擊敗,並把戰火引入塞爾維亞。這引發了奧匈帝國的出兵干預,迫使保加利亞無條件撤兵。奧匈帝國的行為引起了俄國人的不滿,因為在俄國看來奧匈帝國沒有按照三皇同盟的規定在出兵之前和俄國進行協商。但讓俄國更惱怒的是英國又鼓勵奧斯曼和保加利亞達成協議,允許仇視俄國的保加利亞大公管理東魯美利亞地區。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1885年到1887年的保加利亞危機

1886年,俄國扶持親俄的保加利亞軍官趕走了與俄國為敵的保加利亞大公。但是事件並未平息,保加利亞的反俄聲音更加強烈。此後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皇室達成意見,扶持從小在奧匈帝國境內長大的費迪南作為保加利亞國王,保加利亞危機才總算結束。但是,由於費迪南親近德國和奧匈帝國而對俄國並無好感的行為再次引發了俄國的不滿。但在德國的影響下,俄國又不敢與奧匈帝國發生戰爭。就這樣,俄國喪失了第十次俄土戰爭後在保加利亞所獲取的利益,也加劇了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地區的矛盾。

雖然在俾斯麥的協調下保加利亞危機總算解決,也防止了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發生戰爭。但卻使俾斯麥體系處於瀕臨瓦解的狀態。更加嚴重的是,與德國勢不兩立的法國抓住了這一時機,在1886年6月開始與俄國密切往來。法國非常希望和俄國結盟與德國和奧匈帝國對抗,但是由於法國在東方問題上不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支持俄國等方面的原因而暫時沒有結成同盟。

法國與俄國的往來也引起了俾斯麥的重視,1887年2月,俾斯麥為了提防俄國,鼓勵英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簽訂了關於在地中海和近東地區聯合抵制法國與俄國的《第一次地中海協定》。而當俄國拒絕續訂第二次三皇同盟後,俾斯麥為了避免俄國站在法國一方與德國為敵,1887年6月俾斯麥與俄國簽訂了一項密約,也就是所謂的《再保險條約》。根據條約中的規定,德國將在巴爾幹問題上承認俄國保加利亞等地的利益。而當德國主動與法國爆發戰爭時,俄國將保持中立。條約的有效期限為3年。這樣德國在處理俄奧之間的矛盾時不會再偏袒哪一方。

但是,《再保險條約》簽訂後,結果並沒有俾斯麥想象的那樣完美。俄國在此之後針對保加利亞的問題上對德國開始得寸進尺,這也使俾斯麥開始對俄國失去信心。不久,俾斯麥把1879年時所簽訂的《德奧同盟條約》文本送交至英國倫敦,並在1887年11月下旬給當時的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致信。在信中俾斯麥表示一旦奧匈帝國遭到俄國的戰爭威脅或者英國與意大利遭到法國的戰爭威脅時,德國將在軍事上支援被俄國和法國威脅的一方。英國方面也很快同意了俾斯麥的想法。1887年12月英國和奧匈帝國及意大利簽訂了針對俄國的《第二次地中海協定》。這項協定極大地束縛了俄國在巴爾幹和近東問題的野心。與此同時,俾斯麥又禁止德國資本市場向俄國貸款,使俄國被迫向法國借貸。而為了給俄國一些面子,俾斯麥又支持俄國要求奧斯曼宣佈費迪南一世的保加利亞國王身份不合法。


俾斯麥體系破裂的根本原因都在威廉二世身上嗎?

俾斯麥體系下的各大國勢力範圍

1887年的《再保險條約》和兩次《地中海協定》暫時遏制了法國與俄國聯合的可能。而經過1878年柏林危機以來接二連三的打擊後,德國與俄國之間不再信任,雙方都做出最壞的打算。一旦德國給予俄國的利益不如法國高或不再理睬俄國時,俄國將隨時與法國組成反對德國與奧匈帝國的同盟。俾斯麥體系的徹底破裂已經成為時間問題。

果然,在1890年當俾斯麥下臺後,俄國提出續訂《再保險條約》後卻被德國方面拒絕了。此後,俄國主動與法國接近,法國與俄國很快在1891年達成默契,並於1893年正式組成法俄同盟。俾斯麥體系宣告瓦解。


綜上

<strong>最後,俾斯麥體系嚴格來說就是一種維護歐洲均勢的體系。各大國之間同床異夢與相互之間的矛盾也成為了俾斯麥體系的缺陷。而處理俾斯麥體系下各成員國之間的矛盾成為最關鍵的課題。當這些矛盾到了無法調和的時候,俾斯麥體系也將無可避免的出現裂痕,進而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使整個體系破裂。至於威廉二世的所作所為只是將俾斯麥體系的弱點進一步放大,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