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今天是复工的第二天。


平时早高峰,地铁里面熙熙攘攘。可是今早上班,这里却冷冷清清,进站不需要排队,车厢内就座者寥寥无几。

这样的深圳地铁,让人感到很陌生。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广深高速没有平时的拥堵,路上的车辆很少。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要知道,深圳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


据“广东移动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数据,每天生活在深圳的人数高达2500万以上,对比武汉约1400万人,深圳的体量比武汉多出一个1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


从近几年春运数据看,节后返深的人数均是千万级以上。


据深圳市春运办公布的数据,2019年春运的40天里,深圳海陆空铁累计来深旅客达到1548万人次。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因此,对于即将来临的返工高峰,深圳无疑是面临着千万级的人口流入。


这在往年,就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当下,这庞大的返工潮就成为让人高度紧张的一件事。


从概率上来讲,这些外来人口中一定存在极个别的潜在病毒者,虽然数量很少。


可是,一旦有潜在患者没有被及时发现,一传十,十传百,那后果真的是不敢设想。


在疫情的影响之下,春运返程时间一再推迟,虽然人口集中流动的量减少了,但周期却拉长了。


这意味着,接下来一个月,返程防疫工作是任重道远的。


这两天,深圳各大高速公路入城收费站都是重兵把守,测温、消毒等监控手段统统上阵,做到逢车必检,逢人必测体温,不落一车,不漏一人。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所有小区也实行封闭式管理,十步一关卡,体温测个遍,浑身消毒,360度全方位无死角检测。


深圳在控制疫情上采取的严格行动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深圳是广东的重点地区,目前深圳的感染确诊病例高居广东榜首,达到了375人。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可以想象,面对巨大的返工潮,如果出现调控不力的情况,必将会导致疫情迅速扩大,对整个城市以及市民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平心而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其在城市治理方面还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这次疫情爆发后,深圳的综合应对措施是相当有力的。


首先,深圳尚未有死亡病例,而且不断有患者康复出院。


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从患者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为治理疫情提供有力的依据。


更甚之,深圳把市第三人民医院设置为定点医院,作为深圳版“小汤山”医院,将提供2600张床位。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但上述防疫措施是否足够了呢?


我想大家心中自然有数,至少在很多人看来,心里还是慌的。

毕竟,在深圳待过的人都清楚,深圳的医疗是出了名的短板。


一旦返工潮导致疫情蔓延,从医疗综合基础条件看,深圳的缺口太大,以其相对薄弱的医疗基础条件来说,难以有效支撑深圳庞大的人口对医疗卫生保健的巨量需求。

深圳的医疗短板到底有多严重?大家先看看:


一、没有百强医院。是的,你没看错,作为堂堂的一线城市,深圳没有一家百强医院。


看看其他城市的数据:北京21所,上海17所,广州9所,西安、重庆、杭州、武汉、南京都是5所,成都4所,济南、天津、长沙、沈阳都是3所,哈尔滨、郑州、福州、合肥都是2所,长春、南昌、苏州、青岛都是1所。


二、三甲医院只有18家。看看其他城市的数据:北京55家,广州38家,上海32家,武汉27家。


与这些一线城市以及强二线城市相比,深圳的三甲医院数量显然太少,还不及兄弟城市广州的一半。


三、人均医疗资源排在全国第40名。这个排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很多三线城市都不如。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深圳的医疗短板对于这个拥有2500万实际管控人口的超级城市来讲,显然是一种超级硬伤。


试想一下,如果这次的疫情中心落在深圳,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武汉比深圳的医疗条件好得多,仍然难以应对,目前全国多个省市派出了数千人的医疗队支援,至今仍然难以缓解疫情压力。


我真的不敢想象如果发生在深圳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以深圳2500万的超量人口和1950平方公里的区域空间,其每平方公里人口高达1万人以上,若考虑到气溶胶传播的问题,深圳的疫情压力实在是太大。


按照目前深圳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趋势,未来若干年内,深圳的人口会继续大幅度增长,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净增人口,这意味着,在深圳居住的人口一定会超过2500万。


真到了那样的规模,可以想象,深圳的人口密集度该有多高?深圳万一发生疫情时的管控压力该有多大?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是现实和趋势,大意不得,怠慢不得。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如今,疫情仍然肆虐,再加上返工高峰在即,感觉深圳真是任重道远啊。


但我仍然希望深圳能够挺住!


因为我们都相信冬天终将过去,期待深圳依旧车水马龙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