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今天是復工的第二天。


平時早高峰,地鐵裡面熙熙攘攘。可是今早上班,這裡卻冷冷清清,進站不需要排隊,車廂內就座者寥寥無幾。

這樣的深圳地鐵,讓人感到很陌生。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廣深高速沒有平時的擁堵,路上的車輛很少。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要知道,深圳是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


據“廣東移動大數據應用創新中心”數據,每天生活在深圳的人數高達2500萬以上,對比武漢約1400萬人,深圳的體量比武漢多出一個1000萬人口的超大型城市。


從近幾年春運數據看,節後返深的人數均是千萬級以上。


據深圳市春運辦公佈的數據,2019年春運的40天裡,深圳海陸空鐵累計來深旅客達到1548萬人次。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因此,對於即將來臨的返工高峰,深圳無疑是面臨著千萬級的人口流入。


這在往年,就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是,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當下,這龐大的返工潮就成為讓人高度緊張的一件事。


從概率上來講,這些外來人口中一定存在極個別的潛在病毒者,雖然數量很少。


可是,一旦有潛在患者沒有被及時發現,一傳十,十傳百,那後果真的是不敢設想。


在疫情的影響之下,春運返程時間一再推遲,雖然人口集中流動的量減少了,但週期卻拉長了。


這意味著,接下來一個月,返程防疫工作是任重道遠的。


這兩天,深圳各大高速公路入城收費站都是重兵把守,測溫、消毒等監控手段統統上陣,做到逢車必檢,逢人必測體溫,不落一車,不漏一人。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所有小區也實行封閉式管理,十步一關卡,體溫測個遍,渾身消毒,360度全方位無死角檢測。


深圳在控制疫情上採取的嚴格行動無疑是正確的,因為深圳是廣東的重點地區,目前深圳的感染確診病例高居廣東榜首,達到了375人。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可以想象,面對巨大的返工潮,如果出現調控不力的情況,必將會導致疫情迅速擴大,對整個城市以及市民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平心而論,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其在城市治理方面還是走在全國前列的。


這次疫情爆發後,深圳的綜合應對措施是相當有力的。


首先,深圳尚未有死亡病例,而且不斷有患者康復出院。


同時,深圳在全國率先從患者糞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為治理疫情提供有力的依據。


更甚之,深圳把市第三人民醫院設置為定點醫院,作為深圳版“小湯山”醫院,將提供2600張床位。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但上述防疫措施是否足夠了呢?


我想大家心中自然有數,至少在很多人看來,心裡還是慌的。

畢竟,在深圳待過的人都清楚,深圳的醫療是出了名的短板。


一旦返工潮導致疫情蔓延,從醫療綜合基礎條件看,深圳的缺口太大,以其相對薄弱的醫療基礎條件來說,難以有效支撐深圳龐大的人口對醫療衛生保健的巨量需求。

深圳的醫療短板到底有多嚴重?大家先看看:


一、沒有百強醫院。是的,你沒看錯,作為堂堂的一線城市,深圳沒有一家百強醫院。


看看其他城市的數據:北京21所,上海17所,廣州9所,西安、重慶、杭州、武漢、南京都是5所,成都4所,濟南、天津、長沙、瀋陽都是3所,哈爾濱、鄭州、福州、合肥都是2所,長春、南昌、蘇州、青島都是1所。


二、三甲醫院只有18家。看看其他城市的數據:北京55家,廣州38家,上海32家,武漢27家。


與這些一線城市以及強二線城市相比,深圳的三甲醫院數量顯然太少,還不及兄弟城市廣州的一半。


三、人均醫療資源排在全國第40名。這個排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連很多三線城市都不如。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深圳的醫療短板對於這個擁有2500萬實際管控人口的超級城市來講,顯然是一種超級硬傷。


試想一下,如果這次的疫情中心落在深圳,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武漢比深圳的醫療條件好得多,仍然難以應對,目前全國多個省市派出了數千人的醫療隊支援,至今仍然難以緩解疫情壓力。


我真的不敢想象如果發生在深圳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


以深圳2500萬的超量人口和1950平方公里的區域空間,其每平方公里人口高達1萬人以上,若考慮到氣溶膠傳播的問題,深圳的疫情壓力實在是太大。


按照目前深圳的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的趨勢,未來若干年內,深圳的人口會繼續大幅度增長,每年都有幾十萬的淨增人口,這意味著,在深圳居住的人口一定會超過2500萬。


真到了那樣的規模,可以想象,深圳的人口密集度該有多高?深圳萬一發生疫情時的管控壓力該有多大?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現實和趨勢,大意不得,怠慢不得。


返工潮已至,深圳要挺住


如今,疫情仍然肆虐,再加上返工高峰在即,感覺深圳真是任重道遠啊。


但我仍然希望深圳能夠挺住!


因為我們都相信冬天終將過去,期待深圳依舊車水馬龍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