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海戰,中國勝出

大家都知道,在近代中日甲午海戰中,中國慘敗的歷史。但中國也有贏的時候。

當時在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正在為消滅對方、統一半島進行著曠日持久的戰爭。公元655年,高句麗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新羅向支持自己的唐王朝求援。唐高宗遣使調解無果,於是先後派程名振、蘇定方、薛仁貴等將領率兵出擊高句麗,企圖牽制其兵力以減輕對新羅的壓力。此舉仍舊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百濟不斷支援高句麗,持續向新羅發起進攻。

公元660年,新羅王再次向唐朝求援,唐高宗遂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領水陸大軍10萬餘人,從成山渡海向百濟發起進攻。百濟軍屯守熊津口進行抵抗,但在唐軍南北夾擊之下,很快潰敗,隨後唐軍與新羅兵合一處,向百濟都城泗沘進軍,10天不到,便滅了百濟國。

百濟國被滅之後,原百濟王扶余璋的部下福信及浮屠道琛率眾據守周留城,抗擊唐軍。10月,福信派遣使臣到日本,要求迎回在日本為人質的扶余豐王子,並向日本求援,以圖復國。為了恢復並擴大在朝鮮半島上的影響,中大兄皇子同意了百濟遺臣的請求,並於公元12月將都城從內地的飛鳥遷至沿海的難波城。公元661年1月,監國的中大兄皇子在與百濟隔海相望的盤瀨設置了行宮。次年,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

公元663年6月,中大兄皇子命令上毛野稚子率領2.7萬人向新羅發起進攻,奪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繫。不久,由孫仁師率領的7000名唐朝援軍渡海到達熊津,與劉仁軌會師,唐軍軍勢因此大振。經諸將商議之後,制定了進攻周留的計劃——劉仁願和孫仁師以及新羅王金法敏率軍從陸路進攻;劉仁軌、杜爽則率領唐水軍與新羅水軍由熊津江入白村江口,溯江而上,從水上進攻。

8月17日,唐新聯軍從陸路三面圍攻周留城,城外據點逐一被攻克,百濟於是又向日本求援,中大兄皇子派廬原君臣領軍萬餘越海而來,準備自白村江口登陸。當時,唐新聯軍雖已從三面包圍了周留城,但建在白村江河口上游左岸山地上週留城,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峻溪隘,易守難攻。百濟只要能確保周留至白村江一線安全暢通,就能得到日本從海上的支援,從而據險固守。因此,白村江成為維繫周留存亡的生命線,也是百濟得以復國的希望所在,兩軍都誓在必爭。

公元663年8月27日,唐朝水軍與日本水軍在海上遭遇。從當時雙方的軍力來看,大唐水軍7000餘人,戰船170艘;日本水軍有萬餘人,戰船1000多艘。雖然日軍人多、船多,但大唐水軍船堅器利,武器裝備遠勝於日軍。

中日兩軍首次接戰的結果,據《舊唐書.劉仁軌傳》的記載,“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初戰失利後,日軍並沒有撤軍,而是於第二天聯合百濟軍又再次向大唐水軍發起進攻,結果“大唐便自左右夾船繞戰,須臾之際,官軍敗績,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樸市田來津仰天而誓,切齒而嗔殺數十人,於焉戰死”。

在白村江海戰中,由於中國軍隊船堅炮利,以少勝多,終於戰勝了日本軍隊。

中日海戰,中國勝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