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先声:胡焕庸——除了时间,什么都不能成为学术研究的障碍

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制作大型系列传记短音频《礼赞上海社科大师——海上先声》,本期播出:

《胡焕庸——除了时间,

什么都不能成为学术研究的障碍》

海上先声:胡焕庸——除了时间,什么都不能成为学术研究的障碍

胡焕庸(1901年—1998年),地理学家、中国人口地理学奠基人。

你知道“胡焕庸线”吗?学过初中地理的朋友一定都记忆犹新。这条问世于1935年的地理分界线,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西南延伸到云南腾冲,线的西北是中国近60%的国土,住着4%的人口;线的东南只有40%多的国土,养育了96%的中国人。

八十年后,有人拿出三张图对照,一张是“QQ即时在线人数地图”,一张是“春运期间迁徙地图”,一张是“物流预警地图”,三张由大数据统计的地图与八十年前纯手工的“胡焕庸线”隐隐重合。 八十年,一条线。人们惊叹科学的力量!更惊叹作者胡焕庸的严谨与超越! 胡焕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947年,国民政府遴选研究院院士,而他公开指责中央大员孔祥熙对淮海灾民救灾不力;1949年,在历史关头,他两次拒绝去台湾。早在1930年代,他就提出要实行人口节育,及至1980年代,他又对“独生子女”们的未来报之以学者的担忧。

丁金宏,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1986年,考上胡焕庸的地理学博士。对于当年考试的情景,丁金宏历历在目:

“我们到华师大考博士生,考到最后一门课时监考老师说,胡老先生很想先见见你们,我们当时很意外:还在考试,导师就要求见面,放在今天是不可想的。见面后,他很恳切,说只要我们考过了就可以去他那里,我能感觉到他那种需要有人跟着他把人口地理学研究推进下去的迫切心情。” 这一年,胡焕庸已经85岁。人口地理学,是他早在1957年首创于华师大的学科,为的是给国家人口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他向学生们解释为什么自己这么急:“你们是按年算的,我是按秒算的。”“呼吸一日不停,工作一日不止,努力争取夺回我在十年动乱中白白浪费掉的宝贵光阴,为祖国的人口地理学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余热。” 从1978年重归学界到1982年短短三年时间,他写了6本书约100万字;1985年到1990年间,他平均每年发表成果10.4种。85岁,由于右手抖得不能写字,他改用左手;左手也不行了,就请人代为记录。有人致信给他,问他是不是原来的那个“胡焕庸”,因为“感觉时间已经很长了,怎么媒体还在介绍新作?”在这些新作中,很多都是地理系学生的必读篇目。 1990年,胡焕庸先生九十寿诞,没有大鱼大肉,仅是清茶水果,国内外学者群贤毕至,五代门生热烈祝词,那真是一场洋溢着浓厚学术气氛的寿诞会!中国地理学会认为:胡焕庸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人口地理学,他带动了整个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海上先声》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制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