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2019年10月10日,諾貝爾官方宣佈延遲頒發的201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主為:波蘭女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

而她的獲獎理由:她的敘事富於百科全書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種跨越邊界的生命形式。

《雲遊》作為奧爾加·託卡爾丘克的一部“星群小說”,對於“星群”種新型結構體的小說,用作者自己的話說:“星群組合,而非定序排列,蘊含了真相”,再看本身,小說由116個速寫、隨想、真實故事、傳說故事組成。

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初讀《雲遊》,並不能感受到它是屬於小說這一類的文學體裁,如同星河組成一般的豐富故事主題和情感蔚籍讓人想試圖去概述鑑賞時,總有說不完的情感線索,而當想從中挑選一則故事作為講述時卻又是全書中的冰山一角。

對於大多數閱讀過《雲遊》的讀者而言,此書無法歸類,它繁雜、豐盈而又神秘。於我而言,《雲遊》是一份執念,是一份想將其背後故事和內容令人著迷的一切進行傳達固執。事實上,《雲遊》的內容並不是這部象徵文學行星代表作的核心,而其充斥著的潛在魅力,就讓我們從作者、作品背景以及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進行解析這蘊含在星群中的部分真相。

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02、偉大體現在於跨越常規、跨越理想的生命形式

波蘭,一個長期與西歐文化隔絕的國度,它意味著的是一個國度中,任何一個有志之士試圖將個人成就傳達世界時,都存在著一份難以跨越的文化邊界。從小便感受到波蘭經濟和發展停滯的托爾卡丘克,在自己文學道路前進的旅途中也真切感受到了這種存在侷限的世界理想傳達。

早在2007年,《雲遊》便作為托爾卡丘克的第六部小說,在自己的祖國之內享受著最高文學榮譽“尼刻獎”,然而她的作品也只盛名於自己祖國境內。

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由於文化的差異,西歐國際文學出版社對波蘭作家作品的選擇和推廣只尋求與東西歐有關的敘事作品,由此,《雲遊》在國際上的出版便有著極大艱難險阻。再加上波蘭著名作家米沃什,他曾以封閉、與世無爭的生活理想的特點在世界各地都深受讀者的喜愛,也因為,西歐的國際出版社對於波蘭的作品特點也是有著用戶喜愛度作為習慣進行挑選。顯然,近十年從未出現英譯本的《雲遊》受其影響在作品中宏大的世界理想傳達便停滯了十年。

對於作者,1985畢業於華沙大學心理學系的托爾卡丘克原先並不是一位小說家,對文學的興趣說不上熱愛,更談不上抱負。然而多年後,一次偶然的出國旅行方才讓她對寫作產生的興趣,毅然放棄穩定的工作後,做著一系列讓人不解的變化,從到

英國學英語、到打零工,再到工廠、酒店保潔員等等。

這個以獨到眼光督見了一個落後的國度正努力追趕西方鄰國過程中所需要每一份微弱力量參與其中的波蘭作者,她渴望將人們的偏見帶入一個求同存異的平等境地。她以身容世,開始長年旅遊國內外各個地,感受其國家自身文化的同時從世界各異的文化中尋求這個時代人們所缺失的種種情感、良知問題。或許正如托爾卡丘克諾獎演講時所說的:

“貪婪、不尊重自然、自私、缺乏想象力、無休止的競爭和喪失責任感,這些已使世界淪落為一個物體,可以被切成碎片,被耗盡,被毀滅。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講述一些故事,彷彿世界仍然是一個鮮活的、完整的實體,不斷在我們眼前成型,彷彿我們就是其中一個個微小但強大的組成部分一樣。”


對此,我們或許可以理解托爾卡丘克遠離故鄉身赴遠方學習英語、雲遊西方各國體會西方文化的意義和抱負所在。《雲遊》並不是直接影響到作者獲得諾貝爾獎的直接作品,根本原因在於其停滯的那段時期跨越文化邊界成為四十餘國翻譯本那持之以恆的理想,從頒獎詞中“跨越邊界的生命形式”便可深刻感受到。

而對於作者,她的生命邊界體現在對智慧的執著追求,跨越邊界,跨越常規,那種對走向世界打破侷限的理想追求,是貫穿《雲遊》的最高主旨。

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02、一個附帶成長的故事已經不足以令當下的我們得以有效的感悟

在《雲遊》中敘述的故事和人身上,我截取到了兩個關於當下與現實生活存在共同點的且尤為重要的感悟:

1、在信任與懷疑間走向離散的婚姻關係,如去海島旅遊的庫尼茨基一家三口,妻子雅閣達在旅行途中因夫妻矛盾獨自帶著兒子離去並消失在了海島之上。在多方的尋找未果的情況下,是妻子的主動出現結束了一場由喜轉悲的旅遊體驗。事後,當庫尼茨基問起妻子去哪時,無論妻子如何解釋,庫尼茨基都無法釋懷,他認定自己的妻子在撒謊。最後,兩人的結果便是以庫尼茨基跟蹤妻子被發現而宣告婚姻結束。

當一個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時,對於本質問題的忽略是致命的,就如同庫尼茨基一般,他能夠不斷在妻子解釋的話語中不斷尋找漏洞,卻無法發現他們自身所缺乏信任的本質問題,以至於當分開後庫尼茨基卻能回憶他們相處的七年間:“7年婚姻生活感覺是異域感、羞恥感、缺憾感,毛茸茸的條狀皮膚,魚鱗,墜落的鳥,不規則的結構,總之就是那種異常感。”。

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2、在自由與熟悉間的慾望交織,如小說中那個因家庭生活而壓抑選擇出走的女人,安努斯卡是個被生活壓垮精神的女人,丈夫精神不定、兒子體弱多病,安努斯卡每天都過著日復一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子。長期下來,安努斯卡發現獨自一人時她會感到無比輕鬆。一次偶然的機會,安努斯卡出走了,她開始流浪,睡大街、鍋爐房抑或是徘徊在空蕩蕩無處安身的街道,但這一切卻讓安努斯卡發自內心的愉悅。然而最後安努斯卡還是回到了家中,原因是因為她看不慣路上女孩對待自己馬屁過於嚴厲而與其爭執最後被送進了警察局,這才令她不得不回家。

逃離壓力的安努斯卡就如同逃2避現實一般,愉快的流浪始終無法改變安努斯卡心中那早已習慣的“看不慣”,而這背後卻是她揹負的責任。當丈夫、兒子生活無法自理時,他內心無法做到視而不理,逃避現實始終是可取一時之快,當你困厄至極時,放縱的意義在於養精蓄銳找回面對現實生活的勇氣,也只有這樣,方能得到最終超越現實的勝利。

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在此基礎上,在《雲遊》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真實的17世紀荷蘭解剖學家彼得·弗海延的一封信,收件人是他自己截肢並保存下來的腿的故事;歷史的肖邦的心臟被他姐姐藏在裙下,偷偷帶回華沙。

雲遊》給人帶來的一切體驗並不在於它給予世人各種因人而異且存在爭議的解決方法,看似 雜亂無章,實則給予每一個讀者自己附上自己的感受,以“問題爆炸”的方式警醒著人們尚未得到解決的一切問題。

日新月異的生活在不斷消耗著人們勇敢面對困難時所需的生命力,而作者托爾卡丘克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讓人們在思考生活難題的同時賦予他們最鮮活的閱讀體驗。一個問題並不足以根治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情喪失,而多個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卻能掩蓋諸多消極。

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03、生活的本質在於全身心“雲遊”


在我看來,《雲遊》的主題便是全身心流動,無論是身體還是思想。

對於世界的高速運轉,我們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缺乏語言、視角、寓言,當互聯網成了知識的維基百科時,無論上面信息是真是假,它都損害著每個人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神經。混亂的信息,讓我們不知其來處和取向,相比於過去,影視、遊戲等種種媒介以一種屏蔽混亂的方式打造了一個人們看似平穩的生活現狀。也因此,人們認為自己便生活在了一個不再需要去探索進步的祥和時代。

小說中有一則關於在被限制的身體下如何保持活躍思想的故事:

菲利普·費爾海恩擅長於解剖學和人體畫像,作為第一個命名跟腱的著名人體學家,卻理想當一名神學牧師。不幸的他由於左腿被鐵釘劃傷感染而被截肢,身體殘缺的他放棄了當牧師的理想,他將自己的殘肢保留並對其做起了研究。

但截肢後的菲利普·費爾海恩卻始終擺脫不了“幻肢痛”(係指患者感到被切斷的肢體仍在,且在該處發生疼痛)的困擾,於是他開始研究截肢如何會影響人的痛感。然而,這一念想成了他至死都無法尋求到答案的研究。但他留下來的“曾經是整體的一部分脫離後,仍以肉眼看不見的方式去影響著整體。”理論卻成了一種極富探索意義的問題,影響著後世。

事實上,菲利普·費爾海恩故事所傳達的正是思想上流動和鮮活,肢體缺陷的他並沒有令他的思想受到限制。無論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無論世人是否接納,關鍵在於發現奧秘且最富說服力的自己認定自己的親身體驗,在不久的將來,那終將是會現世的一切。

越是富足的時代就越是危機趁虛而入的時刻,當人們認為時代已經足夠美好,生活已經足夠安逸的時候,淘汰也只是瞬間。而這一切最致命的,便在於思想的停滯帶動全身心的停留原地。

從新晉諾獎作家與其作品《雲遊》身上,感受對生活的全新界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