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医院负压病房的日子-带你们近距离感受医生的工作

如果说,这场疫情是一场风暴,那么收治确诊病人的负压病房,可以说是风暴的中心。让我们跟随第一批进入负压病房的医务人员,来看看他们在负压病房的工作和生活。

迎难而上,是我们的责任

吕建森是重症医学科的副主任,2003年他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现在是医院重症医学党支部书记。2006年毕业后,他一直从事重症医学工作,曾参与过应对禽流感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战斗。1月21日下午,他接到通知:负压病房即将启用,当晚就入驻。没有丝毫犹豫,吕建森立刻响应。当时,武汉的情况不容乐观,再加上春运的启动,他在前几天就早早给家人“打预防针”,“如果医院开负压病房,我肯定会去!”为的就是这一刻来临的时候家人不是那么难以接受。

一切都是未知。传播的源头和方式、针对性的诊疗手段……没人能完全掌握敌情,包括医护人员。吕建森和团队成员们都必须面对这未知带来的恐惧和不安,但是,他们甚至都没有时间去恐惧。


在人民医院负压病房的日子-带你们近距离感受医生的工作

一边紧张筹备各种设施,一边及时收治病人;不断学习和优化诊疗方案,重新梳理病区周转的各项复杂流程……“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不能因为任何一个细节而出现意外。”多年从事重症医学,经常面对疑难杂症,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疾病的魔爪一定会从最薄弱的环节发起攻击。

如履薄冰,时刻绷紧神经,是吕建森工作的常态。国家卫生健康委不断更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吕建森和团队成员们不断学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我们曾经克服过很多复杂的重症和危险的疫情,这一次同样不会例外。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诊疗工作的同时,他还要时刻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第一例病人小朱被确诊那天,特别难受,很晚了都没睡着。吕建森看见后安慰和鼓励他:“既然发生了,就要安心治病,你这么年轻,很快就会恢复。我们一起努力!”。护士们也常常和小朱聊聊天,时刻关注他的情绪变化。经过他们的安抚,小朱的情绪逐渐安稳,治疗上也非常配合。


在人民医院负压病房的日子-带你们近距离感受医生的工作

余姚第一位患者

“虽然看不清你们的脸,但我会永远记住你们温暖的眼神。”1月31日,小朱出院了,这个大男孩对大家说出了这句话。他的康复,给吕建森和团队成员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我市新冠肺炎的治疗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展示了整个医院在迅速、有效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整体调动和配合能力。

时刻准备着再一次冲上战场

徐勋是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骨干,也是一名有着1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当时医院的各类学习平台上,不断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相关的课件上传,并通过各种途径给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操作的培训。徐勋所在的感染性疾病科,高度的敏感性让全科室工作人员的精神都开始紧绷。

1月21日,徐勋是夜班,如同往常一样,夜查房、开医嘱……他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日子,他要很久很久才能回家。当晚发热门诊病人较多,他就跑去增援,一直忙到半夜十二点,又回到病房继续值夜班。第二天早上八点下班后,他接到通知:即刻入驻负压病房。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也没有和家人告别,刚下夜班的他又投入了战斗。

在人民医院负压病房的日子-带你们近距离感受医生的工作

进入负压病房后,在完成诊疗任务的同时,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他对于整个负压病区的院感防控进行了严格的梳理。他深信,面对这可怕的病毒,每个人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了整个团队。如果一个人感染了,那么整个团队都会被隔离。这就意味着,还要有新的同事顶替进来。那么再出现感染呢?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和同事们都严格规范操作,把所有的措施都不折不扣做到位。

在人民医院负压病房的日子-带你们近距离感受医生的工作

“治病救人本来就是医生的天职,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腼腆的徐勋像个大男孩,其实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两个儿子,1个3岁,1个9岁,都是上蹿下跳的小皮猴。“二宝还不大懂,只会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我就和他说爸爸去打怪兽,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听懂。大宝倒是有点开心的,因为我不在家,就没人催他做作业。”徐勋笑着说道,同为医生的妻子也奋战在一线,孩子们就拜托外婆操心着。

从负压病房换岗后,徐勋要再隔离2周。在这期间,他知道现在医疗力量很紧张,又主动请战,成为省级医疗救治后备队成员,准备着再一次投入战斗。“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阳明医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初心,不仅要有始终坚守的职责,更要有逆风前行的无畏。”

加油你们是最棒的!!余姚人名医院的英雄们都加油!!!余姚人的骄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