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最前线 · 观察丨“跨界”上班来了!“共享员工”虽好,但真的能推广复制吗?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仍处在关键期,越来越多的城市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以切断病毒传播。

近日,无锡市就出台了一项规定:对来自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安徽、江西7个省份的人员,一律“劝返”

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也出不来。待业在家,已经是目前许多工人们的常态。

“我们园区内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业领域,除了一些生产防疫紧需物资和民用生活必备物资的企业已经开工外,大部分工厂在短时间内仍然处于停工状态。”某园区负责人对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表达了担忧,“但在停工期间,员工的工资还是正常发放的,这无疑对企业经营产生了一定压力。”

解决用工不平衡,“共享员工”来“救场”

而上文中提到的一些已经开工的、保障必备物资生产的企业,因生产需求的迫切,目前也存在相当大的人力缺口。

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工厂的员工大部分都是通过人才就业市场统一代招的。因为疫情,原定于春节后举办的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已经取消了,改为网上招聘。但因为防控措施加强,人来了之后进不了城,就算进来了也要自我隔离观察14天。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

如何拓展用工渠道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自疫情出现以来,许多中小企业的用工都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首当其冲的就是餐饮、酒店、影院等服务型企业,歇业导致了大量员工限制,而生活必需品需求的激增则造成商超、外卖等行业人员紧缺的情况。

盒马全国经营管理总经理胡秋根在接受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采访时表示,疫情期间,盒马员工需求量的增长非常迅速。“正好,餐饮企业需要解决人员待岗问题,同时他们的员工又是安全的,又受过专业的培训,能够迅速用得上的,所以我们想到了餐饮。”

之后,北京盒马总经理李卫平很快联系到北京商委和烹饪协会,辗转找到云海肴,云海肴的响应也常快,当场达成一致。目前为止,盒马已与云海肴、西贝、蜀大侠、望湘园等30多家著名餐饮企业达成人员用工合作。数千名员工纷纷赶赴盒马“上班”,工资由盒马发放

战“疫”最前线 · 观察丨“跨界”上班来了!“共享员工”虽好,但真的能推广复制吗?

云海肴员工蒋田田在盒马门店核查库存

这样一个创新型的“共享员工”模式一经推出,便收获了众多网友“点赞”。不少网友表示,“盒马与云海肴等餐饮企业‘共享员工’,共抗疫情,在特殊时期,体现了企业间的智慧和担当。”

胡秋根还特别强调,盒马与餐企员工的合作,不是新型雇佣关系,而是临时的过度措施。而对于人员工资的结算,会根据与每家企业签订的协议,足额支付报酬。

目前,沃尔玛、永辉、生鲜传奇等也已经纷纷发出号召,欢迎友商和邻业暂停营业的闲置员工来公司“上班”。

共享模式值得借鉴,但并非行行可“复制”

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观察发现,与盒马达成合作的第一批30多家企业全部都是餐饮企业,暂时没有餐饮服务行业之外的跨界合作。

胡秋根表示,盒马的人员要求是18岁以上的,要有健康证,在过去14天没有发热、咳嗽症状,以及完全符合国家政府相关规定的人员。这些人员会安排到相对比较简单的工种,例如排面整理、仓库整理、打包整货等业务。

“工人的性质、工种非常重要。”上述园区负责人也表达了顾虑:“如果从尚未开工的工厂抽调不同工种的工人,‘共享’至生产物资工厂的话,在前期的培训投入就会很大,且存在后期可能无法正常回岗等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助理、硕士生导师陈瑞义副教授在接受新华日报财经客户端采访时表示,“共享员工”实际上属于人力资源的共享问题,人力资源和一般资源(土地、厂房、设备等基本要素)有许多本质上的区别。

不过长期来看,普通人力资源的共享在中国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很多对技术和知识技能要求不高的行业,最早开始出现共享员工的事例。因为在这些领域里,人力资源迁移的难度和共享技能知识的障碍最低。”

事实上,“共享员工”模式并非第一次被提及。在国际用工标准中被叫做“灵活用工”,主要也是集中在不少存在淡旺季的餐饮、旅游等服务业中。据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灵活用工比例在2018年仅为9%,与日本的42%和美国的30%相比,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陈瑞义认为,企业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提供模式的变革是促进“共享员工”成为可能的重要因素。“企业在接纳‘共享员工’时,并不希望再花很多精力进行培训,但可以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工艺与流程的标准化、零部件组装化、平台化与智能化上下功夫,不断降低跨界人力资源共享中员工的再学习与再培训成本。”

与此同时,陈瑞义坦言,虽然这一模式创新值得推广和借鉴,但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员工共享。除了法律和社会问题外,当前最难解决的还是如何通过技术和生产变革来降低人力资源迁移和共享门槛,做到平滑嫁接和快速再生。

“例如,传统的制造业工厂要实现员工共享,就必须有新的生产变革作为支撑。目前,智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生产模式变革,很有可能催生并支持一批‘共享员工’的诞生,但仍需时间来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