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徽縣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紀實


  深秋的徽縣,“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的美麗鄉村越來越常見。靜謐舒適的村莊、錯落有致的房舍、乾淨平坦的道路、勤勞樸素的村民,儼然一幅鮮活的田園風光圖。

  今年以來,徽縣上下緊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的基礎上,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以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為目標,超前謀劃、高位推動,全面打響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廁所革命”,讓“方便”更方便

  “一塊木板兩塊磚,三尺木板圍四邊。”這曾是全市廣大農村廁所的真實寫照。伴隨農村“廁所革命”持續推進,昔日的“露天坑”逐漸被“水衝式”所取代,人民群眾也有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過去是露天蹲坑,一到夏天,蒼蠅蚊蟲到處飛。最慘的就是遇到下雨天,不僅身上會被雨水淋溼,而且汙水橫流,上廁所就是受罪。”徽縣榆樹鄉火站村村民楊海雲告訴記者。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鄉村美不美,廁所算一樁。楊海雲說:“如今,政策好了,我們在鎮村幹部的帶領下,修建了新式的水衝式廁所,新廁所裡還配套了淋浴器、洗手檯和鏡子,用起來很舒心,現在的日子過得跟城裡人一樣。”

  小廁所折射大文明,小“革命”反映大民生。一直以來,徽縣把群眾認同、群眾參與、群眾滿意作為“廁所革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建設無公害化衛生廁所為重點,“宜水則水、宜旱則旱”,因地制宜,科學指導群眾建廁改廁。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據統計,自“廁所革命”開展以來,徽縣財政列資1780.8萬元,按照新建戶補貼2400元,改建戶補貼1200元的標準予以扶持。截至目前,徽縣已新建、改建衛生廁所4960座,完成建設總任務的62%。其中,水衝式衛生廁所1661座、三格式等無害化衛生廁所2391座、衛生旱廁908座、公共廁所150座。如今,在徽縣大地,新式的廁所已成為農村家庭的標配,群眾的“方便”事變得更方便了。


  “垃圾革命”,讓農村更靚麗

  寬闊明亮的村道,美觀整齊的院落,喜笑顏開的村民……在徽縣銀杏樹鎮關坡村剪子壩社,一幅美麗的農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我們村現在的變化太大了,不僅鋪了水泥路、建起了村文化廣場,家家戶戶最常見的‘土廁所’也變成了新式的沖水廁所。”關坡村剪子壩社村民馬紅波開心地說,“實際上,最讓我感到開心的是,村裡原先垃圾亂堆的現象沒有了。”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馬紅波常年在浙江打工,前不久才返鄉的他,一回來就被村裡的變化震撼到了,“過去村裡的大曬場上,燒火、喂牲畜的柴草隨意堆放,廢棄的塑料袋、生活垃圾遍地都是,不僅讓人覺得髒亂差,垃圾裡滋生的蟲蠅也讓人感覺很不衛生。現在好了,政府不僅給村裡統一安放了垃圾箱,修建了垃圾集中回收點,還專門配備了保潔員。垃圾全都運出村統一填埋,環境變好了,走在路上舒心多了!”

  這只是徽縣集中開展鄉村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的一個縮影。

  據瞭解,為破除垃圾、汙水頑疾,徽縣積極推進全域無垃圾創建活動,共建成垃圾池410個、垃圾收集點794個、設置垃圾箱3000多個,並分片區建成垃圾處理廠3個,輻射處理全縣15個鄉鎮生產生活垃圾,此外,各鄉鎮還根據自身實際設置了垃圾收集點,配備了農村公益性崗位清掃保潔人員,60%以上的村社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創新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或“社收集村轉運鎮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對村社周圍、道路兩旁、庭院內外垃圾進行全面清理清除。

  “現在村民們不僅自己將垃圾打包裝袋丟到垃圾車裡,而且還主動監督起村裡過往行人亂扔亂倒的行為。”馬紅波告訴記者,村子乾淨了,變美了,村民們愛護家園的意識也更加強了。


  風貌改善,讓群眾樂享所獲

  如今的徽縣鄉村,“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家裡現代化、屋外髒亂差”的舊面貌得到徹底改善。伴隨著農村人居環境大幅提升,鄉村發展的基礎不斷夯實,農村群眾也享受到了物質生活上實實在在的紅利。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大河店鎮三泉村,坐落於青泥嶺腳下,因“三眼神泉”而得名,這裡既有唯美曼妙的自然景觀,又有悠久的人文歷史,旅遊資源豐富。但由於早前村子發展滯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大,村民生活比較拮据。

  “自從我們村開展美麗鄉村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村裡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先破敗的舊村落搖身一變,成了十里八鄉有名的旅遊村。”三泉村村民羅必真說,隨著環境的改善,來村裡旅遊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於是,嗅到商機的他,辦起了農家樂,走上了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以前,家裡收入主要靠種植簡單的農作物,一年到頭,能解決溫飽就不錯了。現在,我開了個農家樂,3個月收入3萬多元。”享受著鄉村風貌改善帶來的紅利,羅必真感觸頗深。

  實際上,在徽縣,像三泉村這樣通過積極改善農村風貌實現新發展的村莊還有很多。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據統計,目前,全縣已建成省級美麗鄉村11個,縣級美麗鄉村65個,環境整潔村104個,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89%。在此基礎上,各村結合自身實際,充分發掘當地旅遊資源,將“山美、水美、村美、房美、路美、人美”的理念融入到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打造了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村民們也因此享受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所帶來的巨大紅利,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

  漫步在如今的金徽大地,美麗宜居的鄉村隨處可見,鄉村振興的足音堅實而鏗鏘。

  (記者/馬海濤)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仗”。去年以來,康縣突出重點任務,積極推進拆危治亂、“廁所革命”、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拆危治亂:

  打造“花滿康城、詩意鄉村”

  拆危治亂是鄉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關鍵一步,康縣堅持把拆危治亂作為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鄉村拆危治亂“清零”行動。

  “我們始終堅持邊拆、邊整、邊綠化、邊提質的工作要求,既要拆除危舊房,也要重建環境,不僅要拆,更重要的是建。”康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富學介紹說。

  “剛開始,大家還擔心拆完後,村裡環境會變差,沒想到,如今的莊科村水泥路平坦整潔,居住的小院寬敞漂亮。”康縣岸門口鎮莊科村村支書何世金說,村裡的危舊房拆完後,鎮村兩級幹部和村民一起,及時解決村裡原有的“髒亂差”問題,使村裡的環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如今在村子變美的同時,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截至目前,康縣共拆除危舊房8334戶22552.5間451050平方米,拆除率達99.867%;拆除殘垣斷壁2937處15621.8米,完成總拆除量的100%;清理垃圾8340.47噸,復墾面積339.07畝。“清零”目標基本實現。

  現如今,從縣城到鄉村,從燕子河畔到山中田園,從公路兩邊到村道路旁,康縣儼然繪就了一幅“花滿康城、詩意鄉村”的美麗畫卷。


  鄉村建設:

  打造“天藍地綠水清、村美院淨家潔”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是康縣的一張靚麗名片。康縣每年按照新建和鞏固提升50多個村的目標,加強鄉村水電路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配套服務中心、村史館、小廣場、衛生室等公共設施,按照基礎設施配套化、經濟發展產業化、村容村貌園林化、家庭院落花園化、村風民風和諧化、管理機制長效化的“六化”建設標準,建設美麗鄉村,使鄉村人居環境成為畫中畫,景中景。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目前,康縣全縣350個行政村1640個自然村中92%的村社建成了宜居宜遊的美麗鄉村,有1鎮8村被評選為中國最美村鎮。我們計劃到2020年,美麗鄉村將實現全覆蓋。”張富學表示,到那時,康縣的鄉村環境將會是“天藍地綠水清、村美院淨家潔”,全域旅遊的設想也將會實現。


  “廁所革命”:

  打通鄉村環境整治“最後一公里”

  “廁所革命”不僅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後一公里”,也是康縣人居環境整治的“最後一公里”。“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是相輔相成的。改廁是否成功關係到美麗鄉村建設、人居環境整治、全域旅遊等全局工作。”張富學說。

  通過仔細研究,康縣制訂了示範引領、循序漸進的改廁方案。先確定了26個整村推進村,每戶補助3000元。然後在全縣鋪開。事實證明,這個措施是有效的。

徽縣:小小鄉村,向美而行 | 康縣:整治人居環境 奏響農村發展“三部曲”

  “剛開始的時候,總感覺那種廁所在農村不實用。看了鄰居改後的廁所,確實洋氣,還乾淨。再說了,咱也不能為改廁拖後腿!”正在蓋新廁所的中節村村民羅建雙說。

  目前,康縣26個整村推進的3000戶衛生廁所建設工作進展良好,已完成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任務2550座。

  康縣以拆危治亂、美麗鄉村建設和“廁所革命”為抓手,大力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持續推進農村風貌革命,實現了一條從建設美麗鄉村、管理經營美麗鄉村、打造全域旅遊大景區的鄉村發展“三部曲”,全縣形成了城鄉之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新景象。

  (記者/楊建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