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1.44不是隱身戰機,為啥算五代機?

帥氣的大伊萬


(既然是俄羅斯戰機,我們就以俄標五代機來劃分)

米格1.44稱為五代機個人認為並不為過。在冷戰末期美俄分別開始了五代機的研發,但當年可沒有F22作為參考,五代機該長什麼樣,具備哪些先進性能只能靠先行者們依靠自身理解去摸索,於是米高揚設計局就設計出了這麼一款米格1.44驗證機,主要技術提升發動機性能、二維矢量噴口、超機動性、超機動性、後視雷達、複合材料和隱身塗料等方面的應用,不過以現在的眼光看來米格1.44應該算是一款標準的四代半戰機!

米格1.44在蘇聯的設計代號1.42、工程代號:1.44,設計進度應該算是非常快的一款了,1983年開始設計,1989年完成第一架組裝,但1991年的蘇聯解體後資金鍊沒了,於是米格1.44最終僅僅在1994年生產了1架技術驗證機,並在2000年2月29日首飛後便沒有了後文。

首先米格1.44雖然進行了一些隱身處理,大量的採用複合材料和綜合紅外特徵控制技術;腹部有內置彈倉,但和蘇47一樣的毛病,彈倉並不大;進氣道採用獨特的設計和吸波材料;還有垂尾向外傾斜以及座艙蓋略顯暗黃的金屬鍍膜處理等等。即便如此,俄羅斯的隱身處理技術並不到位,其正面反射雷達波高達2㎡,這個和美國的F22的0.001㎡級根本就不再一個檔次上!

在動力上則採用2臺AL-41F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可達176KN,俄羅斯最初也在蘇27上試驗了類似美國F119發動機一樣的二維矢量噴口,後來則使用了三維矢量噴口,這款發動機讓米格1.44具有了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速度高達2.6馬赫,動力上不輸給F22最初的F119發動機,但與F119最大的差距在於壽命上,美國的F119發動機壽命高達12000小時,而俄羅斯顯然犧牲壽命來達到最大推力要求,加上材料技術上的不足,其壽命大約只有3000~4000小時!

米格1.44最大的亮點在於機動性能,該戰機的氣動外形非常複雜,各種操作舵面多大18處,連腹鰭都可調控,採用的三角翼+鴨翼+雙垂尾+2腹鰭等等,能夠想象米高揚設計局對於這款戰機超機動能力的重視程度。

米格-1.44戰鬥機算是米高揚設計局最後的輝煌了,在此之前的米高揚設計局甚至能壓倒蘇霍伊一湊,從米格15一直到米格21,再到米格25,米格31,還有三代戰鬥機傑作米格29等等,米高揚設計局戰鬥機都是俄羅斯的主力,但是蘇聯解體後,米格29在多場戰爭中表現大失水準,於是失去了大量的國外訂單,加上俄羅斯國內的經濟不景氣,米高揚可謂度日如年,到現在都沒有緩過來。

再加上F22的出現為四代機指明瞭一個方向,4S標準也成為了四代機的一個標準,而且被世界所認可,像米格1.44、蘇47等注重機動性、電子對抗等被證實完全不能與美國五代機F22對抗,因此早早被淘汰也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米格1.44明顯點歪了科技樹,而且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技術上都不能支撐他前行。以現在的水準看來,米格1.44性能更像一款類似蘇35一樣的重型四代機,而且很多參數上比蘇35還要更強悍,因此算是一款巔峰的四代半戰機,但是在當年探索階段來說,稱他為五代機一點也不為過!


狼煙火燎


說起這架米格-1.44戰鬥機算得上是一個生不逢時的“苦命孩子”!
Mikoyan.MiG-1.44/設計代號1.42
、工程代號:1.44。

是前蘇聯“米高楊”設計局為與美國競爭先進技術四代機而研發的一型戰鬥機。

1983年設計、1989年第一架組裝完成、2000年2月首飛成功。

只完成了一架原形驗證機後、隨著前蘇聯的解體、“米高楊”設計局也被合併到俄羅斯新的飛機設計生產製造聯合體,米格-1.44的“路在何方”?



型號飛機氣動外形設計複雜、可操控活動面多達18處、採用部分隱身技術、常規三角翼+雙垂尾+鴨翼佈局+S可調節進氣道,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和吸波塗層。米格-1.44從技術參數算得上標準的四代機、按俄羅斯人劃
代定位是五代機。

只可惜米格-1.44只有唯一的一架“寶貝”原形機、還能不能繼續飛起來?俄羅斯人也不知道。



型號飛機最大重量:35噸、最大速度:2.6馬赫、最大升限:2萬米、最大航程:4500km、配置2臺AL-41F渦扇發動機(矢量發動機噴口技術)。

米格-1.44戰鬥機米高楊設計局最後的輝煌。


孔乙己亂彈


米格1.44的誕生非常曲折,但是體現了蘇聯航空工業嚴謹、科學的設計態度,他可以算作五代機的原因和俄羅斯目前裝備的蘇57其實有些類似,都是隱身不是很過硬,但是在其他指標上對比現在的四代機也有革命性的提升。

上圖為米格1.44驗證機,下圖為他扁平的機頭部分,也進行了一定的隱身設計,而且採用了升力體佈局,從下圖看,他兩側的鴨翼非常巨大,而且鴨翼頂部呈現出鋸齒狀,有多個渦流發生器。

米格1.44一開始也不是沒有采用過隱身外形的設計,1.44只是目前製造出來的這架蘇聯MFI戰機驗證機的工程代號。在詳細介紹米格1.44之前,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MFI計劃。在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啟動了ATF隱身第五代戰鬥機研發計劃之後,蘇聯感覺到了壓力,也啟動了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發展計劃,其中的重型戰機叫做MFI計劃,輕型戰機叫做LFI計劃,主要對應的是蘇聯國土防空系統中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重型殲擊機和前線戰鬥機。

上圖為蘇聯蘇霍伊的五代機方案,後來發展為蘇47金雕戰機;下圖為蘇聯解體後才首飛的蘇47,後來也被放棄了。

蘇聯的三大設計局都參與到了新型第五代戰機的研發當中,其中蘇霍伊設計局拿出了前掠翼戰機方案,也就是後來的蘇47金雕戰機;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拿出了一架設置了鴨翼的隱身戰機方案,其實類似於美國F22戰機取消尾翼,換成鴨翼,這樣設計的好處後面會提到;而米格則拿出了一個名為5.12的MFI戰機設計方案,並且在設計之初就不僅僅把技術上對美國的趕超放在其中,而且還把蘇聯的空軍軍事學說融入其中,獲得了蘇軍的垂青,最終被確定為主要研發單位。

圖為米格1.44的CG圖。

米格的代號為5.12的戰機一開始也是嚴格符合隱身外形設計的戰機。他是一架帶有前鴨翼和後三角翼的飛機,具有扁平式的升力體機頭,雙V型垂尾,內置彈倉,隱身矢量發動機,S型進氣道設計等嚴格按照隱身理念設計的隱身外形,從某些角度來看,他和如今我國的殲20戰機頗有些相似。蘇聯還製造了該機的驗證模型,進行了大量的風洞測試,確定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氣動特性,獲得了大量的數據。

圖為米格1.42的氣動模型和設計圖,可見他擁有彈倉,有非常符合隱身要求的外形設計,氣動外觀和我國殲20類似。

米格5.12五代機的風洞測試結果表明,該機有著很好的高速性能,飛機的鴨翼使得他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飛行能力,近距耦合的鴨翼則給飛機帶來了很好的升力性能,飛機在2馬赫高速飛行時甚至可以進行大過載的機動。蘇聯為了使米格5.12戰機具有更強的高速飛行能力,為他裝備了兩臺留裡卡設計局設計製造的AL41F發動機,單臺推力達到17噸,根據蘇聯設想,這架飛機應當具備2000公里左右的作戰半徑,縱深作戰和大範圍機動能力非常優秀。

圖為AL41F發動機。上圖中下面是117S(基於AL41F1A發展的發動機,用於蘇57戰機),上面是AL41F。

此後,蘇聯在各種測試的基礎上對5.12項目進行完善,發展出米格1.42飛機。1.42飛機隊氣動外形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在1988年,米格公司根據蘇聯姆斯季斯拉夫·V·克爾德什研究中心研發的等離子發生器,又再次對米格1.42氣動佈局進行了調整。因為兼顧隱身的外形會對氣動佈局有不利的影響,在氣動和隱身之間需要向隱身作出讓步。但是等離子發生器的出現使得飛機飛行中可以在表面形成一片等離子云,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因此可以降低100倍。但是等離子發生器至今沒有研發成功,依然停留在工程論證階段。

圖為早期的米格1.42設想圖,可見他的鴨翼、大邊條等設計。

與此同時,米格公司已經為這項未來技術做好了準備,適當的降低了米格1.42的隱身外形嚴格程度,使得部分設計再次偏向於強調機動性的氣動設計,於是米格設計局在1989年左右,根據研發到這一步的結果,開始嘗試製造出米格1.44項目驗證機。時間進行到現在,悲劇的發生已經不遠了,蘇聯在1990年前後逐步倒塌,米格的MFI項目被徹底擱置,米格也從國家經營的科研機構變成了一個航空公司,而且面臨財政短缺。

圖為米格1.44首飛後的試飛員戈爾布諾夫。

在這種情況下,米格公司依然堅持在1994年左右完成了一架缺少不少子系統的米格1.44驗證機,而美國也只是在1995年才開始了F22戰鬥機的試飛工作,可以說到這個時候,米格1.44依然不算落後。米格想辦法自己花錢在隨後的幾年不斷完善米格1.44技術狀態,在米格的努力下,俄羅斯在1999年第一把這款飛機向世界公開,實現了首飛。

圖為米格1.44戰機上的各個雷達天線的探測角度,他的探測能力幾乎能覆蓋機首部位所有角度,還有兩個後向雷達,探測能力不是四代機可比的。

米格1.44確實用了非常科學的方法測試了自己的隱身性能,也因為國家的技術發展及時調整了隱身的設計,這一點不應當成為指責他隱身性能不佳的“黑點”,畢竟蘇聯的解體導致等離子發生器研發的失敗,這不是米格1.44的錯誤,他完全可以以1.42狀態展現在世人面前,那樣我們也許會說他具有嚴格的隱身外形設計。

圖為蘇27戰鬥機測試為米格1.44研發的二維矢量發動機,該發動機和F22上的二維矢量發動機非常類似。

米格1.44依靠雙發大推力AL41F發動機,可以實現連續的超音速巡航,在連續超音速巡航條件下,作戰半徑1000公里,在亞音速巡航條件下,作戰半徑200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2.6馬赫,爬升率、穩盤、瞬盤能力都在後來出現的蘇35S戰鬥機之上,誰又能說性能如此出色的一架戰機,不是五代機呢?現在的五代機,又有誰能夠保證自己在空戰中穩贏這麼一個“快速拳手”呢?

圖為美國雜誌對米格1.44的報道。

米格1.44的雷達佈局也是符合五代機標準的,他除了機頭的相控陣雷達,還設置了兩個機尾雷達,兩部側面雷達,飛機探測角度非常大,遠比四代機,甚至是四代半戰鬥機只有1部機頭火控雷達要強的多。在蘇聯的作戰體系中,米格1.44承擔著體系攻擊的重任,繞開前線,直接插入敵人縱深進行制空和破壞,打擊敵人的後方關鍵節點,使其前線部隊成為無本之木,這是米格1.44設計的出發點。

上圖為俄羅斯航展上的米格1.44,下圖為米格1.44和殲20的側面對比。如今,俄羅斯的蘇57戰機已經開始服役,米格1.44已經成為歷史,但是當我們看見殲20戰機以經典的鴨翼、大邊條、後三角翼佈局出現時,千萬不要忘記,首開這一氣動佈局先河的是米格1.44。


海事先鋒


米格1.44,當年俄羅斯和很多中國人對他充滿了期待,以為米格1.44能和F22能拼一把。其實是沒想錯了,米格1.44和F22任務大不相同。

俄羅斯沒有告訴世界米格1.44接替的是哪一種戰鬥機?人們以為是蘇27,其實是米格31。米格25和米格31作為俄羅斯的國土防空截擊機,飛得遠,飛得快,但靈活性差,下一代截擊機要求速度可以稍微降一降,但要更多靈活性,這才是米格1.44的由來。

從外形上就可以看出,米格1.44身體龐大,一看飛得特別遠。為了增加靈活性,改變了以前的正常佈局,為米格1.44設計了一副鴨翼。要求特特點就是,靈活性,長航程作為重點。

人們有些奇怪,米格1.44為什麼沒有一點隱身性能呢? 第一,因為隱身性是俄羅斯的短板。第二,在俄羅斯的國土範圍之內,作為截擊機地面天空有雷達指揮,隱身作用不大。不像美國的F22,是攻擊戰鬥機,去的都是陌生區域,現在的隱身是必然的,而米格1.44不需要,因為俄羅斯本身有強大的雷達網。

當然這是我的分析,同時也回答了原蘇聯為什麼要設計一款米格1.44,不隱身的戰鬥機的原因了。米格31是第4代,如果作為繼承者的米格1.44,當然是第5代了。



大志遠思想空間


米格1.44的誕生非常曲折,但是體現了蘇聯航空工業嚴謹、科學的設計態度,他可以算作五代機的原因和俄羅斯目前裝備的蘇57其實有些類似,都是隱身不是很過硬,但是在其他指標上對比現在的四代機也有革命性的提升。

上圖為米格1.44驗證機,下圖為他扁平的機頭部分,也進行了一定的隱身設計,而且採用了升力體佈局,從下圖看,他兩側的鴨翼非常巨大,而且鴨翼頂部呈現出鋸齒狀,有多個渦流發生器。

米格1.44一開始也不是沒有采用過隱身外形的設計,1.44只是目前製造出來的這架蘇聯MFI戰機驗證機的工程代號。在詳細介紹米格1.44之前,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MFI計劃。在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啟動了ATF隱身第五代戰鬥機研發計劃之後,蘇聯感覺到了壓力,也啟動了自己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發展計劃,其中的重型戰機叫做MFI計劃,輕型戰機叫做LFI計劃,主要對應的是蘇聯國土防空系統中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重型殲擊機和前線戰鬥機。

上圖為蘇聯蘇霍伊的五代機方案,後來發展為蘇47金雕戰機;下圖為蘇聯解體後才首飛的蘇47,後來也被放棄了。

蘇聯的三大設計局都參與到了新型第五代戰機的研發當中,其中蘇霍伊設計局拿出了前掠翼戰機方案,也就是後來的蘇47金雕戰機;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拿出了一架設置了鴨翼的隱身戰機方案,其實類似於美國F22戰機取消尾翼,換成鴨翼,這樣設計的好處後面會提到;而米格則拿出了一個名為5.12的MFI戰機設計方案,並且在設計之初就不僅僅把技術上對美國的趕超放在其中,而且還把蘇聯的空軍軍事學說融入其中,獲得了蘇軍的垂青,最終被確定為主要研發單位。

圖為米格1.44的CG圖。

米格的代號為5.12的戰機一開始也是嚴格符合隱身外形設計的戰機。他是一架帶有前鴨翼和後三角翼的飛機,具有扁平式的升力體機頭,雙V型垂尾,內置彈倉,隱身矢量發動機,S型進氣道設計等嚴格按照隱身理念設計的隱身外形,從某些角度來看,他和如今我國的殲20戰機頗有些相似。蘇聯還製造了該機的驗證模型,進行了大量的風洞測試,確定了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氣動特性,獲得了大量的數據。

圖為米格1.42的氣動模型和設計圖,可見他擁有彈倉,有非常符合隱身要求的外形設計,氣動外觀和我國殲20類似。

米格5.12五代機的風洞測試結果表明,該機有著很好的高速性能,飛機的鴨翼使得他具有很好的大迎角飛行能力


小男孩影視劇


準確地講米格1.44並不算是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戰鬥機,它只能算是一款沒有完成研發的技術驗證機或原型概念機。米格1.44出現在蘇聯崩潰的前夕,但是由於蘇聯解體,米格公司遭遇財政危機,無力維持該項目,米格1.44最終只能無疾而終。原本以美國F22為目標的一款隱形五代戰鬥機,就這樣夭折了。

(米格1.44戰鬥機)

米格1.44項目起源於蘇聯的雙發多用途戰鬥機(MFI)項目,MFI對標美國的先進戰術戰鬥機(ATF)項目,而ATF項目的最終產物就是F22戰鬥機。1983年蘇聯確立了MFI項目,並選擇了米格設計局的設計方案,這就是後來的米格1.44方案。

(美國空軍的ATF項目最終產物為F22)

(MFI計劃出現了兩種戰機設計米格1.44和蘇47)

米格1.44採用近距耦合鴨翼,無尾三角翼,雙發,雙垂尾的氣動外形,而且為提高隱身性能使用了小號形進氣道,並大量應用了複合材料和外傾垂尾設計,採用內置武器艙,計劃裝備AL-41矢量發動機。米格1.44的外形採用了部分隱形設計,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其機動性能優異,計劃配備大口徑有源相控陣雷達。而最為重要的是該機曾計劃使用等離子隱身技術,利用機體覆蓋等離子的方式來回避雷達探測,從而達到隱形的目的,進而具備對抗F22戰鬥機的能力。

(米格1.44採用了近距耦合鴨翼,無尾三角翼,雙發,雙垂尾的氣動外形)

(AL-41發動機)

米格1.44在設計上主要強調機動性,具備部分隱身能力,為了使用等離子技術,曾預留了一些餘地,因為當時蘇聯的雷達隱身水平與美國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隱身戰鬥機的設計研究理論起源於蘇聯人烏菲姆謝夫的RCS計算方法理論,不過遺憾的是蘇聯人自己並沒有重視,美國人反而如獲至寶,立即應用該理論進行計算模擬不同外形的RCS,開啟了隱形戰機研製計劃,所以美國在氣動外形隱身方面反而比蘇聯人做的好。

(烏菲姆謝夫)

(美國人利用烏菲姆謝夫的理論計出了F117隱身戰鬥機)

當時蘇聯人認為修改氣動外形實現隱身並非自己所長,而且為了隱身而修改機身外形通常會犧牲戰鬥機的部分性能,所以他們最終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蘇聯設想下一代隱身戰鬥機研發應揚長避短,側重於超機動性能,將隱身性能放在次要位置,氣動外形方面採取部分隱身設計以保持機動性和一定的隱形能力,再輔以等離子體隱身技術,最終達到較好的隱身目的。在MFI的設計上隱身要求處於次要位置,更側重於機動性和攻擊能力。確定設計思路後,米格設計局便開始著手設計米格1.44。1991年,第一架米格1.44開始進行製造,不過此時蘇聯已處於末日的前夕,米格1.44還未完成蘇聯就已經解體,隨後米格設計局只能依靠自籌資金進行研發,1994年,米格1.44進行了地面滑跑實驗,但是直到2000年它才進行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試飛。

(蘇聯轟然解體)

(蘇聯的解體使得米格1.44的研發陷入了困難)

此時,因為米格29實戰表現糟糕,其出口也變得困難重重,米格設計局也隨之開始陷入資金短缺的困境,無力承擔米格1.44的研發費用。另一方面,與米格1.44配套開發的AL-41發動機,等離子隱身技術,大口徑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載電子設備的研發也接連陷入停滯狀態。俄羅斯方面研究後發現,米格1.44的迎頭RCS在2平方米左右,而F22的迎頭RCS卻只有0.01平方米級別,其中的差距實在太大。加之米格1.44的相關配套技術也陷入困境,所以俄羅斯最終放棄了米格1.44。俄羅斯經過研究認為蘇聯的設想已經無法達成,但為了應對美國的F22,俄羅斯啟動了PAK FA項目,最終研發了蘇57戰鬥機。

(以米格1.44的技術狀態對抗F22已無可能)

(蘇57戰鬥機)

綜合來看,米格1.44只是一架具有部分隱身的戰鬥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五代隱身戰鬥機,而且這一項目也沒有完成,距離最後的設計定型還有遠。米格1.44作為蘇聯時代最後一款重型戰鬥機,其配套設備和相關研究從蘇聯解體那一刻起,便已經沒有了實現的可能,不過廣大軍迷也難免會對米格1.44的悲涼遭遇感到唏噓。

(米格1.44最終無疾而終)


戰情解碼


20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美國開始ATF(先進戰術戰鬥機)研發工作,通過對比測試淘汰YF-23,最終成品是YF-22也就是現在的F-22“猛禽”戰鬥機。從三代機開始就落後於美國的蘇聯,針對這種情況也展開了四代機(為便於理解都叫四代機)的研製,米高揚設計局提交了MFI多用途戰鬥機設計方案(代號1.42)。

米格設計局還同時開展了雙發多用途戰鬥機“MFI”和單發戰術戰鬥機“LFI”的研製工作,MFI研究成果轉化為新一代驗證機米格-1.44。米格-1.44戰鬥機採用準四代標準的近距耦合鴨翼、無尾三角翼、機腹多波系可調進氣道、雙發、雙垂尾的氣動佈局設計。在四代機的設計定位上不如美國來的清晰,比如有限的隱身性能、沒有內置彈艙。

其實蘇聯時代的研製速度還是相當可觀的,米格-1.44戰鬥機於1983年開始設計、1989年第一架組裝完成(由於蘇聯解體的影響1994年才生產出一架技術驗證機)、2000年2月首飛成功。

在動力上米格-1.44採用AL-41F渦扇發動機,具有軸對稱收斂-擴散噴管,生產型將安裝能在俯仰和偏航平面上偏轉的矢量噴管。發動機推重比高達11,加力推力175千牛,可以保證米格-1.44戰鬥機做不加力長時間超音速巡航飛行。高空巡航速度達2.6馬赫(2500公里/時),超音速航程達2000公里,亞音速航程超過4000公里。

外掛武器方面,米格-1.44戰鬥機可以掛載包括射程達400公里的KS-172高超音速超遠程反預警機導彈,以及射程80公里的R-77M程攔截導彈在內的多種武器。米格-1.44沒有機腹內置彈艙,但有類似於半埋掛架的凹陷。

保留了一門30毫米機炮和12-14個外掛點,可以擔負空中截擊和執行對地攻擊任務,還裝有後視自衛雷達,與R-73後射型空對空導彈配合使用。裝備新型N-014多功能相控陣雷達,搜索距離達250-400千米,可以同時跟蹤20多個目標,並對其中6個以上目標同時進行超視距攻擊。在這種雷達支持下,米格-1.44還能充當空戰指揮平臺,為其他戰鬥機指示目標,並對它們發射的導彈進行制導。

從米格-1.44的各種性能分析,其實完全是盯著四代機的目標研製。只不過本來就落後於美國的航空工業在經歷了蘇聯解體之後,後續乏力無法在米格-1.44技術驗證機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製,推出改進版。但沒有最終版但它的各方面性能綜合表現,至少是一款接近四代機水平的驗證機。


河東三叔


嚴格來說它不屬於五代機,現代五代戰機的4S標準是超音速巡航,超視距攻擊,優異的隱身性能,優異的戰場狀況感知能力以及信息融合能力。

米格-1.44戰鬥機採用前蘇聯留裡卡-土星公司在AL-31F和AL-37發動機基礎上研製的AL-41F發動機。該發動機可以保證米格-1.44戰鬥機做不加力長時間超音速巡航飛行,發動機推重比高達11,加力推力175千牛,燃燒室出口溫度達到了1910K,而且發控融合了推力矢量控制系統,採用俯仰偏轉幅度-15°-15°、航向偏轉範圍-8°-8°的三維軸對稱矢量推力噴管。其高空巡航速度達2.6馬赫(2500公里/時),超音速航程達2000公里,亞音速航程超過4000公里。

米格-1.44迎頭RCS(雷達散射截面)大致在2m2-5m2左右(F/A-22迎頭RCS是0.001m2數量級),而F35都能達到0.5m²,可以看出比F35都差上不少,而美國的F15改進版的沉默鷹的雷達散射截面都能達到2-5m²甚至更優秀,可見原本不是以隱身戰機設計的戰鬥機改進後都比它強足以說明它的問題了。

而航電一向不是蘇聯或俄羅斯所擅長的,更不可能超過F22,所以網上傳聞“米格1.44力壓F22”根本不可能,如果真的能壓過 F22俄羅斯肯定會像對待圖160那樣對待米格1.44但是事實並沒有,後來的蘇57都要強於米格1.44,米格1.44和歐洲的颱風,陣風的情況很相似,研發時都吹大牛說超過F22云云,但是出生既落後,高不成低不就,價格昂貴。

說米格1.44和蘇47這兩個同樣命運的戰鬥機是五代機也是蘇聯的一廂情願罷了。


軍武新天地


只能說米格1.44技術驗證機的外形“不是很隱身”,但因為這款飛機並沒有繼續走下去,你不能說他不是隱身飛機。因為按照驗證機的形態和想定的最終技術狀態,米格1.44並沒有像F-22戰鬥機那樣為了追求“極致”的隱身特性而犧牲其他一些性能,從而導致該機的外形與現在的隱身戰機相距甚遠,但是該機機體大量採用符合材料、機腹進氣道做了隱身處理、原定還可能塗覆俄羅斯新型隱身塗料,所以應該說是與美系飛機側重點不同的一款隱身戰機。此外,為什麼叫五代機,那隻能說人家蘇聯/俄羅斯願意,人家在戰機劃代上比美國多劃一代,而米格1.44顯然與俄羅斯米高揚公司的四代機“米格-29”不是一代,所以就叫五代機了,原因就是這麼簡單。

▲被“遺棄”的米格1.44技術驗證機

米格1.44的坎坷人生路

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蘇爭霸進入高潮且蘇聯進入全球擴張以後,蘇軍經過反思認為“未來戰爭不能再單單依靠裝備數量取勝”,於是開始在質量方面追趕美國,尤其是在航空技術方面,經過歷次中東戰爭的檢驗,證明在戰鬥機方面沒有質量優勢(或者是相差不多的均勢)很難奪取制空權,蘇聯空軍的裝備發展思想正在發生深刻轉變,恰逢此時美國研製ATF“先進戰術戰鬥機”項目(後來產生了F-22“猛禽”)的消息傳到蘇聯。

▲美國ATF項目的產物YF-22與YF-23隱身戰鬥機

蘇聯人在經過短暫的震驚之後,剩下的就是各大設計局“摩拳擦掌”般的亢奮,經過多年的瘋狂追趕、巨資投入和技術儲備,蘇聯技術人員認為這是一個一舉超越美國在航空領域霸主地位的難得契機。在當時,還沒有完全被蘇霍伊設計“碾壓”的抬不起頭的米高揚設計局開始著手同時進行兩個項目的研發:1、MFI雙發中型多用途戰鬥機(512工程);2、LFI單發輕型戰術戰鬥機(412工程)。其中MFI項目的組要任務,就是研發一款能夠應對美國ATF項目威脅的戰鬥機。

▲米格-29戰機模型風洞試驗示意

可惜的是,米高揚設計局不僅面臨著其他飛機設計局的激烈競爭,而且雄心勃勃的蘇聯在航天、航空、電子技術、核領域、陸上裝備、海軍裝備等方面正在同時進行著大量的科研工作,不可能給予米高揚設計局太多的資金投入,此外新的戰機項目技術性能跨越過大,米高揚設計局也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來完成項目,於是出於資金和技術兩方面考慮,蘇聯MFI項目像很多美國項目一樣以“聯合項目組”的形式進行。

▲米格1.44的鴨翼佈局

在聯合工作組中,大名鼎鼎的蘇聯中央空氣流體力學研究院自然被包括在內,該研究院大力向米高揚設計局“推銷”鴨翼概念,在經過多次風洞試驗和理論計算後,證明在MFI項目中採用鴨翼佈局可以大幅度提高飛機的機動性、靜不穩定性和機身結構優化,因此米高揚設計局被說服(這也是我們後來看到的米格1.44帶鴨翼的原因)。通過工作組的合作,蘇聯MFI項目飛機採用了大三角翼(後掠角約40°)、機腹可調進氣道(提高跨音速和高機動條件下的進氣效率)、內置彈艙(還設計了一種半埋式武器艙,韓國的KF-X五代機項目不知道是不是從這學的)、矢量噴管等諸多先進技術。

▲米格1.44的機腹可調式進氣道

在MFI項目進行的早期,聯合工作組就為飛機的可調進氣道、發動機噴口和雷達截面積測試,製作了比例模型用於測試;並且對機身結構、雷達吸波材料、動力系統都進行了具體研究。截至到1987年,米高揚設計局聯合其他研究機構提交了MFI項目的設計方案,經過評估獲得了不錯的評價。

▲米格1.44試飛

到底是不是五代機

其實現在爭論米格1.44到底是不是五代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首先,俄羅斯官方迄今為止仍對絕大部分MFI或者米格1.44的項目信息保密,我們不可能僅僅透過外觀來確立其詳細技術特徵;其次,在隱身問題上面,我們可以考到即使後來的蘇-57仍然不是很理想,這一點到底是蘇聯人和美國人在超機動性和隱身性方面各有側重,還是蘇聯的確在隱身技術上棋差一著,所以用機動性來彌補缺憾,那就是智者見智的問題了。


裝備空間


隱身技術多種多樣,美國F-22僅是其中一種,蘇聯還有更加腦洞大開的設計。

嚴格來說,米格1.44只能算蘇聯多用途前線戰鬥機(MFI)裡的其中一種技術驗證機,“米格1.44”只是其工程代號而已。<strong>

原蘇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應對美國的先進戰術戰機計劃(ATF,正式服役後即F-22),針鋒相對的提出了MFI計劃。MFI計劃裡有兩款驗證機,一個就是現在的米格1.44,另一個是著名的前掠翼戰鬥機蘇-47“金雕”。

另一種技術驗證機蘇-47

米格1.44是按照蘇軍實際作戰體系和需求開發而來,並不盲目對標美軍的第五代戰機。蘇聯空軍的主要作用是為陸軍提供防空、對地支援等服務,保障蘇軍地面部隊能夠順利實施裝甲突擊,因此米格1.44戰機執行的任務和美軍F-22截然不同,所以在性能的側重點上也各有特點。

米格1.44


機身佈局上,米格1.44更重視戰機的機動性,使用了鴨式佈局,因為在蘇軍的預設場景中,為爭奪前線制空權一定會爆發大規模的機群空戰,這少不了會進行各種佔位機動和近距格鬥,因此選擇了機動佔優的鴨式佈局(無獨有偶,差不多同時代歐洲開發的颱風、陣風和鷹獅戰機均選擇了機動性更強的鴨翼)美軍的F-22則更重視隱蔽出擊,出其不意,鴨翼設計不好容易影響隱身,綜合之下美軍使用了普通的常規佈局。在使用上,米格1.44不僅要爭奪制空權,還要支援蘇聯陸軍作戰,因而在初始設計上就要求具備多用途性能,除了內置彈倉外,米格1.44還擁有十多個外掛點。而F-22設計時就沒有這麼多要求,能夠空戰就OK,經過後期的逐步改進,F-22才有了使用彈倉攜帶SDB攻擊地面目標的能力。

當年的ATF計劃裡還有一款YF23同YF22一起競標,YF23的技術更先進也更激進,但是求穩的美國人最後放棄了YF23成就了F22


當然,美蘇在五代機上也有殊途同歸的地方,比如超音速巡航能力,以及發動機矢量技術。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的應用是可以縮短戰機中途的飛行時間,能以最快的速度到達任務地點。在五代機之前,大部分戰鬥機都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但戰鬥機使用加力推力飛行時油耗急劇增高,任務半徑會迅速縮短,因此非緊急狀況下戰鬥機很少開啟加力飛行。早期戰鬥機的最大加力推力時間連5分鐘都堅持不住,到第四代戰鬥機也沒有太大改觀,所以在第五代戰鬥機的發展上雙方都不約而同的提出了“超音速巡航”這個概念。

美國率先做出了示範,F-22使用的兩臺F119二元矢量推力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104千牛,加力推力156千牛,發動機噴口能在縱向偏轉±20度,同時還進行了隱身處理。在這種先進發動機的加成下F-22具備了極佳的機動性和短距起降性能,其滑跑距離僅有300米,具備以1.5馬赫速度飛行30分鐘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蘇聯方面的資料不多,只知道為米格1.44裝配了AL-41F矢量推力發動機,雖然米高揚設計局聲稱AL-41F的加力推力達到175千牛,並具備矢量推力能力,但俄國官方從來沒有發佈過其具體參數,而且米格1.44只在2000年進行過一次試飛就結束整個工程。因此

我們只能推斷當時的蘇聯/俄羅斯如果有資金和動力,是能夠繼續推動該款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並投入使用的。

米格1.44的尾部特寫
<strong>



先進航電方面就不多說了,至少在設計米格1.44時蘇聯還沒有在這一領域有突破性進展,也沒有相關資料對米格1.44的航電和雷達系統進行過具體的介紹,很可能是蘇聯解體後沒有足夠的資金再支持設計局進行該項目的研究。


<strong>

好了,該說隱身性能了。

隱身技術一般是網友們的統稱,更科學一點的說法叫低可探測技術。

美軍設計F-22戰鬥機時利用先進複合材料和複雜的設計氣動外形將雷達反射信號降到最低程度,應該說美國的設計思路符合其整體的技術水平,可以通過先進技術的堆疊來達到最終的效果。蘇聯在設計米格1.44時也不是沒有考慮到隱身技術,比如降低雷達發射的V形垂尾的設計。不過,蘇聯人科技總體上要差美國人一截,想從正常領域超越實在太難了,於是就採用了更大膽更激進的設計—“等離子隱身技術

米格1.44的V形垂尾

等離子隱身技術,說起來很拗口,其實原理很簡單。我們知道航天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會有一個所謂“黑障現象”。黑障是由於飛船穿越大氣層的過程中,和空氣摩擦導致周圍溫度急劇上升,空氣被加熱成帶電離子,而這些帶電離子包圍在飛船四周,屏蔽了所有的電磁信號,使得飛船和地面間聯繫中斷。而當年蘇聯設計人員就計劃人為的在飛機周圍製造等離子層來屏蔽所有的輻射信號以到達戰機的隱身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等離子隱身技術”。

關於等離子隱身技術,美蘇兩國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研究其技術機理和使用方法。到80年代,多國通過實驗室試驗,證實了等離子技術確實具備對雷達的屏蔽和隱身作用。1999年,俄羅斯克爾德什研究中心第一次向媒體透露了有關等離子隱身的研究,引起了軒然大波。後期的很多研究文章都認為,米格1.44可能採用了這種等離子隱身技術。當然,最後證實俄羅斯的等離子技術並未達到實用階段,米格1.44也沒有使用該項技術。



米格1.44後來的發展因為資金問題無疾而終(同時取消的還有蘇-47),為蘇聯時代的五代機計劃劃上了句號。從總體上說,米格1.44是適應蘇軍未來戰爭形態發展而來的一種第五代戰鬥機的技術驗證機,其最終走向還未確定,後來有怎樣的改變也無法估量,因此不能將其簡單的當作一種服役蘇軍的武器看待。而有關隱身技術,不同國家對隱身技術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認知和要求,不能簡單的以某種武器或某些技術作為標準看待,要不可就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