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地球上唯一的工业基础材料


科技 | 钢铁——地球上唯一的工业基础材料

本号宗旨

至少二十多年前开始,新材料(例如铝合金、陶瓷、塑料、纳米材料等)会代替钢铁材料,成为新的基础材料,一直是材料领域热议的问题,每当有一种新的材料被发现,总有媒体会推波助澜一波。

但事实上,真正从事材料研究的人很清楚,以现有研发体系所能探知的材料,想要代替钢铁材料其实是很难的。冶金领域多位院士也反复阐述过,目前,钢铁材料是无法被替代的。

其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要想成为基础材料,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

(1)原材料易开采,且广泛存在;

(2)主元素或主成分可以回收再生产,实现循环;

(3)潜在性能要足够宽,例如既可以做成高强度材料,又可以做成韧性材料。

第一条是为了满足规模性和经济性的要求,这是成为基础材料被广泛使用的前提;

第二条是为了满足可持续使用的要求,如果无法循环,势必会形成资源恐慌和枯竭,进而不满足第一条;

第三条是为了满足制作不同工具的需要,在文章( )中讲到,基础材料的生产是为了通过离散型制造业,做成多样化、精细化的工具,从而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如果潜在性能不够宽,很难满足工具多样化的需求。

如果把报道中被人们反复提到的潜在基础材料分下类,按照材料性能是如何产能的,可以分为基材型材料结构型材料

基材型材料是以某种元素或化合物为基材,通过掺杂其他元素或化合物,实现不同的材料性能,金属类、陶瓷类等都属于这一类;

结构型材料是由于某种特定结构,从而是材料达到某种特定的性能,石墨烯、纳米材料等都属于这一类,其本身的元素构成并不特殊,但可以通过特殊的微观结构实现特殊的性能。

通过这个分类,对照基础材料的要求,基本上可以认定,结构型材料是很好的功能材料,在特定场景下会发挥很好的作用,但无法成为基础材料,因为不满足第三条,由于功能的特异性也决定其牺牲了潜在性能的宽度。

如果把基材型材料再分下类,按照基材组成可以分为单质基材化合物基材

单质基材型材料是以单一元素作为基材,例如钢铁、铝合金等;(钢铁材料本身也是一种铁基材料的合金,与通常认为的铁合金的概念不同)

化合物基材型材料是以化合物作为基材,例如陶瓷、水泥等。

通过这个分类,对照基础材料的要求,基本上可以认定,化合物基材型材料虽然有一定可能性拓展其潜在性能,但由于其化合物基材的特点,决定了其难以实现循环,因为其化合物作为基材,就要求极高的稳定性,因而极大的增加了回收利用的难度。

最后剩下的只有单质基材型材料,这一类材料中,是否有代替钢铁材料的元素呢?

首先按照基础材料第一条的要求筛选一波,查一查地球上各元素的含量。若依质量来排序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前八个分别是氧(46.6%)、硅(27.7%)、铝(8.1%)、铁(5.0%)、钙(3.6%)、钠(2.8%)、钾(2.6%)、镁(2.1%);若考虑包括地函及地核的整个地球,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前八个分别是铁(32.1%)、氧(30.1%)、硅(15.1%)、镁(13.9%)、硫(2.9%)、镍(1.8%)、钙(1.5%)及铝(1.4%)。

将二者取并集,有可能作为单质基材的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硫、镍共10种元素,日常广泛存在碳元素并不在其中,也间接决定了化工材料难以作为广泛使用的基础材料。

对这10种元素的第二步甄别,这就不得不打开元素周期表看一看了。

科技 | 钢铁——地球上唯一的工业基础材料

以上10种元素基本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硅、铝、钙、钠、钾、镁,这6种元素具有较强还原性,以至于生产过程以电解法为主,或者以更强的还原剂置换还原,这种只能进行还原操作的冶炼工艺决定了作为基材材料,一旦掺入其他元素,在回收过程中几乎无法分离。这也是为什么铝合金、镁合金的综合性能比钢铁材料要好,并且已经被广泛使用,但依然难以成为循环材料,进而完全代替钢铁材料的原因。

第二类是氧、硫,这两种材料本身就不是基材材料,在常温常压下,一个是气态,一个是固态粉末状或块状,直接排除。

第三类是铁、镍,从基础材料的必要条件来看,镍是唯一一种有可能代替钢铁材料的金属材料,三个条件基本都满足,只可惜储量有限,从上面储量数据可以看出,地球上大量的镍主要储存在地球深层,地表矿非常稀缺,真正可采储量仅占总储量的10%。由此看来,在发明太空采矿和地心采矿之前,钢铁材料作为最主要工业基础材料的地位,无法撼动。

欢迎关注,点滴浇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钢铁工业美好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