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運“武漢女生日記”博打賞,自媒體消費悲情何時休


搬運“武漢女生日記”博打賞,自媒體消費悲情何時休


今天一大早,一篇名為《一個武漢女生的真實日記》的自媒體“原創”文章刷屏。“作者”截取了一位女生的數篇豆瓣日記,呈現了疫情下一個普通家庭猝不及防的一系列變故。不出所料,這一悲情滿滿的文章迅速賺取了無數眼淚。

可沒過多久,輿論風向急轉,對該自媒體的聲討蜂擁而至。有人指出,“武漢女生”早已聲明:“請不要未經我允許使用我的信息公開我的信息”,“請自媒體不要沒和我溝通就自行寫我”……

覆盤一下整個事件,上述自媒體操作著實讓人大跌眼鏡。首先,幾乎搬運了該女生兩個月來的每一條豆瓣廣播、日記,卻唯獨對幾天前那條“禁止轉載”的聲明視而不見。其次,自媒體所做的工作很簡單,不過是截幾張圖,充其量算是個"搬運工",何來原創?此外,這家自媒體還搞了一把大小號聯動,文章在兩個號連發兩次,相互引流不亦樂乎。

於道德而言,搬運他人網絡日記,賺流量以求打賞,是在赤裸裸地“吃人血饅頭”。於法律而言,拋開媒體是否可以隨意轉載私人網絡日記不談,有當事人“禁止使用”的聲明在前,倘若未經允許擅自傳播,那就是明目張膽地侵權違法。

疫情蔓延,我們期待每一個個體都得到關照,期待真實的聲音得到表達與傳播,但這絕不是毫無底線消費悲情的理由。要知道,上述這種輕佻的消費之舉,不僅不會讓當事人感到溫暖,更會為之徒增煩惱,也會涼了世人的心。眼下,文章已被下線處理,該女生也更新動態“求放過”,但願這一輿論風波不會給當事人帶去過多紛擾。

可跳出這一事件,觀諸當下,此類文章絕非少數:一些自媒體賬號看相似正義凜然,但自己的小算盤打得噼裡啪啦。悲劇面前,我們一直強調新聞報道要謹慎,避免二次傷害。但顯然,很多自媒體壓根沒有這根弦,一遇到熱點,就病態追逐。為了流量放開膽量,只講生意罔顧道義,什麼公序良俗、世道人心等都不值一提。如此種種,帶給社會的不是美好而是醜陋,甚至製造了諸多負面輿情牽絆“戰疫”大局。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戰疫”正處於緊張階段,更不能容許那些蠅營狗苟、汲汲於名利之人橫行,呼喚相關部門依法對違規逾矩行為露頭就打、絕不姑息。這是不僅能還網絡空間一片清朗,也是對公眾愛心、同理心、正義感的最好呵護。

自媒體之“自”,首先是自尊自重。正如人言,“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更何況,目前許多賬號雖頭頂“自媒體”之名,但在性質上、影響力上,與機構媒體並無差異。因而,發聲時也必須遵守法律法規、職業道德。不然,一次次“10萬+”的狂歡,終會成為行業悲歌。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