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午門斬首”?皇城正門豈能做刑場!但有一種刑罰例外

“推出午門斬首”?皇城正門豈能做刑場!但有一種刑罰例外

北京 紫禁城 午門 俯視角

紫禁城的午門,從正面看有三個門洞,從背面看卻有五個。其實,在午門正面東、西燕翅樓下方,分別還有兩個掖門,就像兩道暗門。於是,午門門洞便有了“明三暗五”的說法,這樣設計自然會有特定的規制。五座門洞中,除了中門,剩下的四個門洞,都是為王公大臣進宮上朝設置的。

每當早朝,大臣必須午夜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大明會典》記載:凌晨三點,大臣到達午門外等候。當午門城樓上的鼓敲響時,就要排好隊伍。鐘聲響起時,宮門開啟。文武百官走東偏門,宗室王公走西偏門,東西兩個拐角處的左右掖門平日不開,只有逢大朝之時,官員按文東武西,分別由掖門出入。

“推出午門斬首”?皇城正門豈能做刑場!但有一種刑罰例外

北京 紫禁城 午門 城內視角

今天,人們進入故宮,可以完全不理會過去的規矩,隨意出入午門的各個門洞,包括居中的那個門洞。而在100多年前,這座門洞是皇帝獨享的通道。除了皇帝,只有很少很少的人能從這座門經過,所以,這條路又叫“御路”。皇帝之外,有一個人一生能從這裡進入一次,有三個人能從這裡出來一回。

進來的人是皇后。皇帝大婚,皇后的花轎在錦簇的儀仗簇擁中,沿著御道穿過午門入宮。這條御道就好像迎接新娘的紅地毯。夫妻是人倫之本,中國文化更是強調陰陽和合,皇帝娶皇后入宮,自然要以天下最隆重的一條路迎接她的到來。

“推出午門斬首”?皇城正門豈能做刑場!但有一種刑罰例外

北京 紫禁城 午門 城外視角

春末夏初,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殿試”在紫禁城結束,這次考試的前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接受皇帝的接見後走出皇宮。三位幸運兒得以享用了,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走過的道路,這是天下讀書人夢境中最漫長的一段路。金榜題名的讀書人走出紫禁城,把以文治國的傳統,施於天下。

皇后從午門走進,為皇族血脈的延續帶來希望;而從午門走出去的三個人,則肩負皇帝的重託,去實現家國興旺的理想。

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中常有“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實際上,紫禁城之內從不斬人,午門之外並非刑場。但在明代,大臣如果觸怒皇帝,常受“廷杖”的刑罰。封建社會開明“納諫”的皇帝並不多見,這也是其皇座“短命”的原因之一。

“廷杖”是對朝中大臣實行的一種懲罰。那時,皇帝明面上也倡導文武百官以至平民百姓上書“進諫”。但是,敢於直言批評皇帝的少,歌功頌德、拍馬屁者甚多。因為封建獨裁者大多喜歡聽頌揚,“勸諫”批評皇帝是要冒風險的。雖然皇帝標榜納諫,但大臣在進諫時稍有不慎,龍顏大怒,就要在午門前罰跪、打棍子,這叫作“廷杖”。有些大臣罰跪幾天,再被杖責幾十大棍,輕的皮開肉綻,重的就一命嗚呼。

“推出午門斬首”?皇城正門豈能做刑場!但有一種刑罰例外

影視劇中的“廷杖”場景

據《明史》記載,“正德十六年,為諫止南巡,廷杖舒芬、黃鞏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當年要巡遊江南,有大臣107人諫阻,觸怒皇帝,這些人在午門前被罰跪5天,後又杖責30到50杖,有的人甚至被活活打死。

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旁系坐上皇位的朱厚熜一心想使自己成為正統的皇帝,硬是要把他母親的尊號“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中的“本生”二字去掉。此舉在百官中引起軒然大波,眾官不斷上書阻止,甚至集合在大左順門前哭諫。朱厚熜對此大怒,幾次下令將勸阻的大臣們關入牢房,200多名重臣遭到“廷杖”,嚴刑致死者達17人,那些僥倖熬過“廷杖”的人,也受到了停俸、除官、充軍的處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