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窃“武汉女生日记”开赞赏:10万+面前节操成路人?

剽窃“武汉女生日记”开赞赏:10万+面前节操成路人?| 沸腾

疫情面前需躬身入局,而不应趁机消费苦难,大吃“人血馒头”。

剽窃“武汉女生日记”开赞赏:10万+面前节操成路人?| 沸腾

资料图

文 | 王言虎

疫情是一面世道人心的“照妖镜”。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除一线医务人员,太多普通人冲到前面,捐款捐物,做志愿者,组成一道坚固的疫情防护线。但人们的悲欢或许真的并不相通,有人为疫情揪心,有人却在疫情中嗅到了“商机”,囤积居奇,漫天要价,铆足劲要在这波疫情中大赚一笔。

操这门心思的,还有个别自媒体。

从昨晚开始,一篇《一个武汉女生的真实日记》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文章内容把武汉女生小杭在疫情期间经历的生死离别记录、整理,轻松赚取了许多读者的眼泪。

记录、传播一个人的苦难也需遵循传播伦理,哪怕是记录与传播可以为当事人带来救助,但这个自媒体显然无意于此:他将不是自己原创的日记打了“原创标”,而且还开了赞赏,文章过十万加的同时,也虏获了不少读者真金白银的赞赏。

这是什么?这是偷窃,而且是消费他人苦难的那种,说得再不客气一点,这就是“吃人血馒头”。

小杭早在1月31日就在日记最初发表平台做出“拒绝引用”的公告,转载自媒体既然要到该平台照搬式地“扒日记”,不太可能没看到公告,但这名号主还是坚持这么做了。

剽窃“武汉女生日记”开赞赏:10万+面前节操成路人?| 沸腾

资料图

可见,此人转载日记的动机,并非是出于对苦难的悲悯与同情,不过是把小杭的经历当成了一个骗取流量与赞赏的工具,整桩行为散发着一种毫无人情味的功利主义。

每个苦难背后都对应着一种悲剧,写作者将它记录、传播,一是呈现社会真相,让世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幸与灾难;二是以苦难打捞共情,塑造社会价值情感,为受苦者寻求帮助。

但是,在苦难故事成为流量富矿的情势下,一些人对苦难的呈现早已脱离了基本的写作伦理。他们所谓的记录苦难,仅仅是为了消费苦难。

为了流量,有写作者不惜杀死“出自寒门的高中同学”,或者以下流的笔法夸大空姐遇害场景,甚至如眼下这个案例,奉行彻底的拿来主义,将他人在疫情期间的遭遇直接变现。他人的苦难成为砧板上的肥肉,苦难认知与写作伦理就这样双重崩坏。

这次自媒体消费他人苦难,一个无法忽视的背景是当前处于防疫特殊时期,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一些家庭经历生死离别。这是“大不幸”。此时,面对他人之不幸与国家之困局,每个人需要做的是以充沛的同情心与行动力共同抗击疫情,而不是趁机消费苦难、消费同情,忙着往自己腰包里捞钱。

前段时间流行一句话叫“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躬身入局”这句话出自晚清重臣曾国藩,意思是:“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而“我辈”,就是“做事的人”。

大疫当前,每个人都应有这种“我辈”意识,我们虽未受难,但应该与受难者同在。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建立一种物伤其类的共同体意识,还要哄抬物价违法牟利,还要从他人的“受难记”中分一杯流量,就太欠缺做人的底线。

没有谁可以置身事外,唯有躬身入局,守望相助。那位自媒体作者强行转载《一个武汉女生的真实日记》固然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疫情之下,一个武汉家庭所面临的真切处境,但其“偷窃”、标原创且骗赞赏的行为,却赤裸裸地暴露了他以此牟利的心思。我们显然不能因为文章感动了众人,更多人关注到了小杭的遭遇,就无视了这种鸡贼行为的“非正义性”。

疫情也是一道国民素质的考题,如何对待疫情,如何对待疫情中的苦难,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准。真正去正视、解决那些受苦之人的遭遇,而不是以消费别人苦难的方式来带流量求赞赏,才是我们面对疫情的正确姿势。

编辑:王言虎 实习生:彭美琪 校对:翟永军

“武汉母女的生死20天”:“治愈者说”是一种心理输氧 | 沸腾

《武汉日记2020》走红:疫情不是江城的“末日” | 沸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