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宋 李公麟 五马图

纸本水墨 29.5cmx225cm 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此画分五段描绘北宋元佑初年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名马,每匹马左侧有黄庭坚题笺,分别说明马的年龄、身高、进贡年月等。


不过现存《五马图》只有四马题笺。前四匹为“凤头骢”、“好头赤”、“锦膊骢”、“照夜白”,第五匹无名,应是“满川花”。每匹马前面均有一牵马人。卷后有黄庭坚赞誉李公麟的跋。此画中的马及牵马人,均是画家根据真实对象写生创作的。


画作笔线遒劲秀雅,淡墨晕染精妙,表现五匹毛色状貌各不相同的马,或静止,或缓步徐行,比例准确,神完气足。苏轼喜李公麟画之马甚矣,在其《三马图赞并引》赞叹道:“龙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画肉兼画骨。”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李公麟擅长白描,

大部分作品都是直接画在纸上,不施色彩。

《五马图》中的“照夜白”

就充分体现了他的白描画法之妙。


整匹马仅靠几条线来表现,

腹、背、臀、胸的线条

依着马体的结构浓淡起伏,圆劲而有弹性。

鬃毛和马尾的笔法如行云流水、文秀飘逸,

使马的气韵显得十分超逸脱俗。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凤头骢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锦膊骢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好头赤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照夜白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满川花


李公麟《五马图》 26.9×204.5cm

珂罗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这幅画在清宫珍藏200多年,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运出宫,曾为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战后不知所踪,目前我国仅存珂罗版


相传,有一次骐骥院中来了几匹西域进贡的宝马,个个健美挺拔、生气盎然。徽宗爱惜良马,便命令专人饲养。李公麟一如既往地来此画马,见到新来的胡马,激动不已,便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地在画布上描绘出良马的神色。


然而,画成后,马却死了。人们揣测因为李公麟的马画得太逼真,把活马的精魄摄去了。这则消息不胫而走,李公麟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以致后来管御马的小吏见了李公麟就紧张,生怕他来画马,又把马给画死了。小官吏没有办法,最后只得编个说辞来诓李公麟:“你对马这样着迷,恐怕将来自己也会变成马哩!我劝你以后不要再画马了。”


除了绘画,李公麟还是个官员。在苏东坡和王安石闹党争的时候,他既非新党又非旧党,但却能与苏东坡和黄庭坚保持良好的关系,实为难能可贵。


《苏轼诗选》里面就有《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和《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山西战马饥无肉,夜嚼长稭如嚼竹。蹄间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超出一般的官场交往,而是至交了。不仅如此,在李公麟的画作上常常可以看到二人的题字。


《五马图》是李公麟的传世真迹,虽然本幅上并无他的署款和印记,但是却有他的好友黄庭坚的笺题和后跋为保证。


此画南宋时由内府收藏;元、明两代,由柯九思、张霆发等人收藏;到清代康熙年间,流落在河南商丘宋荦家;乾隆时,《五马图》入清宫;到清末,由于时局动荡,《五马图》悄然离开故土,流散日本至今。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黄庭坚 跋《李公麟五马图》 行书纸本 27×19.8cm


释文: 余尝评伯时人物似南朝诸谢中有边幅者,然中朝士大夫多叹息伯时当在台阁,仅为善画所累。余告之曰:伯时丘壑中人,暂热之声名,傥来之轩冕,殊不汲汲也。殊不汲汲也。此马驵骏,颇似吾友张文潜笔力,瞿昙所为识鞭影者也。黄鲁直书。


《五马图》画的是西域进献给宋廷的五匹骏马,分别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和满川花,每匹马均有奚官牵引。三人为西域装束,两人为汉人打扮。人马造型准确,均以单线勾出,线条概括洗炼,流畅而含蓄,马的神采矍奕,人物衣冠不同,神情各异。


至于马的来历,《宋史·哲宗纪》有简要记载:“元祐三年……是岁,三佛齐、于阗、西南蕃入贡”。此三国中,只有于阗产花马,《五马图》中的花马“满川花”便来自此处。令人遗憾的是,黄庭坚在后跋中写道,当李公麟完成“满川花”的写照后,这匹名马不久又死掉了,“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这虽是一种巧合,却表达了黄庭坚对李公麟艺术的高度评价。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苏轼62岁所书《三马图赞》(残卷)

前半部分已佚现藏故宫博物院



释文:下礼部。轼时为宗伯,判其状云:朝廷方却走马以粪,正复汗血,亦何所用?事遂寝。于时兵革不用,海内小康,马则不遇矣,而人少安。轼尝私请于承议郎李公麟,画当时三骏马之状,而使鬼章青宜结效之,藏于家。


绍圣四年三月十四日,轼在惠州,谪居无事,阅旧书画,追思一时之事,而叹三马之神骏,乃为之赞曰:吁鬼章,世悍骄。奔贰师,走嫖姚。今在廷,服虎貂。效天骥,立内朝。八尺龙,神超遥。若将西,燕昆瑶。帝念民,乃下招。籋归云,逝房妖。


“五马”中的另一匹于阗花马“凤头骢”的来历也有一段故事。在苏东坡的《三马图赞》中写道,元祐初年(1086年),哲宗下令关闭玉门关,并答谢众位将领。


太师文彦博、宰相吕大防、范纯仁派遣众人前往。至熙河,当地的少数民族官员主动请缨,生擒猾羌大首领鬼章青宜结。战功赫赫,于是文武百官都来朝贺,又遣使者去永裕陵祭祀先皇。


此时,于阗国前来朝贺,进贡了宝马――“凤头骢”。此马高八尺,龙首凤膺、虎脊豹章。走入天驷监后,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京城的百姓都没见过这样的奇马,纷纷前来瞻仰,引起一时热闹。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宋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

绢本设色 46.2cmx429.8cm 北京故宫藏


母本系唐代韦偃的作品,是李公麟奉旨而摹,共画了1286匹马和143个人。全卷气势如虹,起首雄壮刚劲,渐趋柔和平缓,构图从密集紧凑渐成疏松流畅,敷色精细而无华丽之气,画风清雅,淳朴温润。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在《临韦偃放牧图》中,李公麟出色地描绘出了当时皇室苑囿中牧放的马群。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唐人极重马政,各苑俱以百千万计,偃盖写当年苑中放牧之景”。


这幅长卷从右向左展开,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无垠的平原间,牧者驱赶着大群马匹蜂拥而来,马嘶人叫,热闹异常;中段以后,马群逐散开成组,各自活动,有的低头、有的嬉戏、有的饮水、有的奔跑,姿态各异,情趣盎然。整幅作品中,共计1200多匹马,栩栩如生、洋洋大观。


从总体看,宋代绘画从笔墨到风格样式都呈多样化,但是有两种比较大的风格旨趣始终贯穿于整个宋代画坛,此消彼长且相互纠葛直至后世,即院体画风和文人画风。


宋代文人画家们的志趣所指多在花草和山林,多涉足花鸟山水,人物画则显得冷清。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文人画的思潮却渗透和影响到各个画种,包括人物画。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李公麟

(1049-1106)


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诘图》等。


李公麟:

摄“马”精魄 不死不休


宋代是中国绘画的最高峰,画院制度的确立开启了中国“士人画”的新高潮。作为“宋画第一”,李公麟的声誉随着他笔下的骏马而蜚声朝野。这位21岁就考中进士的画坛“怪杰”,在他31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


在编辑《宣和画谱》时,仅宫廷收藏的李公麟画作就达107件。直到晚年卧病在床时,李公麟仍然信手在被子上画来画去。


李公麟善于学习,走“传统”与“造化”兼师的路线,而尤以“造化”为重。在渊源家学的基础上,他广泛学习前辈画家顾恺之、陆探微、韦偃、韩幹等人的画作,又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突破前人的束缚,“大率学韩幹,略有增损”。最终,李公麟的绘画功力在骏马上得到完美体现。


苏东坡有云:“龙眠(李公麟号龙眠居士)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称赞的便是李公麟。无论是奔跑在原野上的野马,还是局促在马厩中的贡马,抑或是战场上奋勇杀敌、不畏前险的军马,在李公麟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


李公麟高超的画马成就来自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技巧的纯熟锻炼。他喜画马,除了向传统学习之外,还经常去“骐骥院”观察御马,“终日纵观,至不暇与客语”。


所以他不但对于马的形状和姿势知道得很清楚,就连马的生活习性也都非常熟悉,因此李公麟年轻时就以画马出名,为人所喜爱。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维摩居士像 绢本水墨 91.5cmx51.3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此图为临仿李公麟作品。画中的维摩诘以老年居士的形象出现,头戴巾子,袒胸露怀,手握拂尘。虽似病入膏肓,却目光如炬,足以震慑观者。床的后侧站立着天女彷佛作散花之姿。维摩诘表情沉稳,衣饰床榻用线细腻而洗练,笔墨严谨而协调,也显示出李公麟母本画作的白描画功底。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李公麟,字伯时,祖籍安徽舒州。因安庆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晚年告老,曾居于山下,才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李公麟家富收藏,多得名画,无所不有。


《宣和画谱》言其“博学精识,用意至到,凡所目睹,即领其要”,又道“凡古今名画,得之则必临摹”而至“集众所善。以为己有”。


他早年师法吴道子,一方面其画不失吴生的造型精准和笔墨的严谨,而当然的不免有过于板刻,拘于形模。米芾说:“以李尝师吴生,终不能去其气”。


吴道子在唐朝也好,宋代也好,还未被纳入文人画的范畴,而自唐以降,吴道子被诸家诸派争相学习,过度解释,早已流俗化和民间化。


而又极度重视文人意趣的米芾,看到的自然不是吴道子画中优秀的那一部分,流俗也好,板刻也好,恰恰是去文人画之气,正是他们当时力求打破和克服的。


李公麟生就一个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二十二岁考中进士后,一生历任各种官职,其志向却不在官场,而是山林。《宣和画谱》载其“从仕三十年,未尝一日忘山林,访名园阴林,坐石临水,翁然终日”,平日结交往来的又都是苏轼黄庭坚等学术大咖,不管从自身的主观趣向,还是外在环境浸染,区区一个“吴生之气”怎会困住李公麟。


藏在宋画中的细节(高清多图)

维摩演教图 纸本水墨 34.6cmx207.5cm 北京故宫藏


这是根据《维摩诘所说经》创作的人物故事画。画维摩诘与文殊师利论辨的情景。画作运笔既有变化,又富实感。衣纹稠密流畅,圆劲中有顿挫。领口、袖边及发髻皆施以淡墨,神将铠钾和座榻纹饰一丝不苟。为传世人物画中的佳作。


该图卷后有明人沈度、董其昌和王稺登跋语。关于这幅画的作者归属,徐邦达先生就提出:此图白描画法流利精致,为宋人佳作,未必是李公麟所画。也有专家认为是元人画。传世的李公麟作品风格多样,水平高低不一,真伪混杂。


正如王稺登所言:“李伯时人品画法名重当世,故一时效之者众,鱼目夜光,慧眼自辨”。《五马图》和《摹韦偃牧放图》为历代鉴赏家公认的李公麟代表作。


对照二图《维摩演教图》在技法上明显逊色,笔墨简洁含蓄不足,当是师承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画,或是《维摩诘图》的摹本。类似作品在明清人的著录书中多有记载。


后人把这类画不加筛辨全都挂在李公麟名下,凡白描人物皆李公麟绘矣。但此图又不同于元代何澄、王振鹏、张渥等人的白描画法。因此将该图定为宋人画是恰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