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聊齋志異》葉生死後報恩,恩恩相報,令人感動的師生情、父子情

說的讀書人葉生雖然才華橫溢,受到縣令丁公的稱讚和敬佩,但是卻沒有成功考取功名,衣錦還鄉。心情憂鬱,生了一場重病。丁公卻很讚賞他,在自己被罷官免職後等待歸鄉時,邀請他一同回去,得知他患病卻願意等他。


巜聊齋志異》葉生死後報恩,恩恩相報,令人感動的師生情、父子情


死後他的靈魂出於對丁公的感恩,代替了自己,跟隨著丁公,施展出才華,教丁公的兒子,考取了舉人,丁公子讓他回鄉看看妻子兒子,他卻面露悽慘的神態。

原來葉公早已死亡,死後他家窮的沒錢為他入土為安,棺材還擺在房子裡,讓丁公子特別的悲傷,為他出錢,隆重的辦理了喪事,資助葉生兒子讀書,考上了秀才,也算實現了他父親的遺願,尤其是師生情,父子情,讓人感動落淚,也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落後和愚昧,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關係,書讀得再好,也很難出人頭地的,控訴了那個制度,扼殺了多少貧困人家孩子的夢想。

貧困書生葉生文章寫得很好,卻屢試不中。縣令丁乘鶴卻很認可他,讓他在官府學校讀書,並資助他學習的費用,還經常拿錢物幫助他家。

在開始科舉考試的時候,丁公在學使面前稱讚葉生,考試的時候果然是科試第一名,對葉生抱有很大的希望,鄉試考完,丁公要來葉公的文章欣賞,不禁拍案叫絕。

本來以為自己考上榜是十拿九穩的,但是發榜的時候卻沒有他的名字,名落孫山,葉生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感到無臉見人,辜負了丁公的一片好心。

心情悲傷,憂憤難平,丁公把他叫來,耐心安慰他鼓勵他,告訴他自己三年任期屆滿進京,會帶著他一起北上,葉生感動的熱淚盈眶,下決心報答丁公的知遇之恩。


巜聊齋志異》葉生死後報恩,恩恩相報,令人感動的師生情、父子情


可是沒幾天,葉生卻病倒了,丁公經常送東西慰問他,並且告訴他,不要著急,等他病好再帶他一起走。過了一段時間,丁公要回去了,帶信給葉生,讓他早上來,晚上就一起走。

葉生看到信卻大哭,吃了一百多副藥,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感覺越來越重,他叫丁公先走,不要等他了,丁公看到這個情況不忍心留下他,決定再等他一段時間。

過了幾天,有人通報,葉生來了,丁公很高興,馬上整理行裝,一起往家裡趕。回到家以後,又讓兒子拜葉生為師,葉公每天都耐心地教他兒子讀書,連睡覺也在一起。

丁公的兒子當時16歲很聰明,讀書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再加上葉生竭盡全力地輔導,在縣學成為秀才,葉生又把自己過去考舉人的範文全部抄下來,教丁公的兒子讀寫背誦,他在鄉試中又考取第二名。

丁公非常的高興,說:“你拿出自己學問的一點點教我兒子,就讓兒子成名了,這麼優秀的人才卻長期被埋沒,有什麼辦法呢”?

葉生說:“ 這也是命中註定的吧!能託你的福讓文章吐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失敗,不是文章質量低劣,我就心滿意足了。

何況讀書人能得到一個知己,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何必一定要穿上官服,脫掉窮秀才的長袍,才算是成功呢”!


巜聊齋志異》葉生死後報恩,恩恩相報,令人感動的師生情、父子情


丁公認為,葉生長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誤歲試,勸他回家,葉生臉上卻顯出悲哀,悽慘的神色,丁公不忍再勸他,就囑咐兒子去京城會試時一定要為葉生留意為葉生買一個監生的名額。

丁公的兒子考中了進士,被授部中主政,上任時帶著葉生,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每天和他在一起,又過了一年, 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於考中舉人。

丁公子正好主管南河事物,那個地方離葉生的家鄉不遠,葉生已經功名成就,可以衣錦還鄉了。他勸葉生回家看看。葉生也很想回家,於是選定吉日,丁公子派僕人用馬車把葉生送回家。

葉生坐馬車來到家門口,看到家中門戶一片蕭條,非常的難過,他妻子剛剛從屋裡出來,看到葉生,如同見了鬼,丟下手中的簸箕轉身就跑,葉生悽慘的說:“我已經考中舉人,三四年不見,怎麼不認識我了”?

妻子站在遠處他說:“你已經死很久了,棺木還放著沒有埋葬,怎麼敢說你富貴了?當時孩子小,家裡窮,如今孩子已經大了,正準備選擇墳墓安葬您,就別出來嚇人了”。

葉生聽完妻子的話,感到非常懊惱和悲傷,一步步走進屋裡,看見自己的棺材放在那裡,什麼話也沒說,一下子就撲在棺材上了。

等他妻子再看時,只有丈夫的衣服和鞋帽留在地上,人已經不見了。妻子抱起衣服悲傷的哭泣,兒子從學堂回來,看見門口拴著馬車。問明來歷。嚇得跑去告訴母親,母親流著眼淚,把看到的情景告訴兒子。


巜聊齋志異》葉生死後報恩,恩恩相報,令人感動的師生情、父子情


母子又過去問趕車僕人,才瞭解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僕人回去後把情況告訴丁公子,丁公子聽到後也非常震驚,悲傷的眼淚打溼了衣服。

他立即乘坐馬車,哭著趕到葉生家裡,在靈堂上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以舉人的規格安葬了葉生,又資助了不少錢給葉生家,聘請教師教葉生兒子讀書。後來丁公子又向學使推薦,葉生的兒子第二年考中秀才。

一個死去的人,為了報答知遇之恩,自己死了,也要讓自己的靈魂去報恩。葉生滿腹才華,卻沒有人發現和重視,珍惜推舉他的人,又是那麼愛惜人才,自己已經被免職,自身難保,還要把葉生帶在身邊,尋找機會,讓他實現理想。

約好的歸期,因為葉生生病,而一再推遲,葉生讓丁公不用等自己,以免耽誤了歸期,可是,丁公卻沒有聽從,一定要等他一起走,這是多麼深厚的友誼才能夠做到。

葉生也是一個有情有義,有恩必報的好人,自己已經死了。卻讓自己的魂魄代替自己報恩,跟隨著知己,拿出自己的全部才華,做老師,培養丁公的兒子,讓他考上了舉人。

丁公和兒子更沒有忘恩負義,而是通過自己的關係,買到一個各額,使葉生能夠順利考試,考中舉人,丁公也是一個愛惜人才的伯樂,自己不做官了,也沒有嫌棄葉生,而是把他留在身邊。

葉生培養了丁公子,他們之間師生親密無間,如同父子,吃住都在一起,丁公子考中當官了,也沒有卸磨殺驢,而是尋找各種機會,讓自己的老師能夠施展抱負,通過熟人關係,使葉生奮鬥了一輩子的理想得以實現。


巜聊齋志異》葉生死後報恩,恩恩相報,令人感動的師生情、父子情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似乎看到作者的影子,蒲松齡這麼有才華,文章寫得這麼好,每次都是考前一二名,連續四次參加舉人考試,全部落榜,可以說考了一輩子,72歲僅僅是一個貢生。

那是官場的黑暗造成的,即使有出類拔萃的才華,不懂得拉關係,走後門,也很難出人頭地的,那個社會,有錢有勢的人,懂得溜鬚拍馬,阿諛奉承,請客送禮做官很容易,不懂官場規則,規規矩矩,又沒有錢的窮人,想考中舉人比登天還難。

而像蒲松齡這種比較清高,看不起小人,學不來這麼多名堂。又沒有什麼背景的窮書生,靠,曇花是很難成功的。現實中,蒲松齡沒有遇到丁公那麼好的伯樂,更沒有丁公子那種知恩圖報,感恩相遇的學生。

他的願望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在科舉考試上,他考了50多年,他妻子都勸他,別考了,沒用的。有這個命連宰相都做到了。何必這麼執著呢,在村裡生活一樣很好的。

可是他還是不聽,一定要參加考試,結果考到老也沒有考上,並不是他平庸,而是那個社會制度,像他這種人,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下,是很難發達的。

我們今天看他,已經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人物,幸虧他沒有做官,才給我們留下了一部巜聊齋志異》,如果做了官,我們就看不到巜聊齋志異》了, 甚至他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

如今來看,他沒有做官真是幸運。給我們留下的文學名著,比做官更有價值。歷史記住了他,他根本不需要考試,他留下的著作就說明一切。

後代有多少人崇拜他學習他,在死後輝煌,雖不是他的本意,卻沒有人敢輕視他,現在他的著作,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研究,和他同時代的人有多少人能夠超越他呢?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行。我們今天知道了巜聊齋志異》,也記住了蒲松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