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口罩成為硬通貨

當口罩成為硬通貨


來源:物質生活參考(ID:wzshck)


01.


口罩是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由醫院走向大眾的。因為一次肆虐全球的大流感。


流感於美國軍營中爆發,由於戰爭造成的人口大規模流動、混合以及戰時媒體失聲等因素共謀,流感病毒由美國蔓延至歐洲、至全世界,最終導致5億人被感染,保守估計2100萬人死亡,流行病學家估計死亡人數可能達到5000萬甚至1億。


流感演變為一場浩劫。


疫病肆虐期間,原本僅為醫務工作者佩戴的口罩,開始成為民眾的必需品。人們被強制戴上口罩,如果在公共場所沒有戴口罩,電車售票員甚至有權拒絕你上車,而不會遭受任何人權質問。日本民眾就是在這期間養成了戴口罩的習慣,成為口罩文化大國。這大概也和日本人的性格有關,將流感傳染給他人,對生性謹慎的他們而言,實在是一件天大的事。


那場大流感也波及中國,哈爾濱、上海、北京、廣州都受到影響。但“口罩習慣”並未在中國紮根。事實上,1910年,中國人在口罩發展史上還留下過重要的一筆。


那位關鍵人物叫伍連德,那一年哈爾濱爆發鼠疫,為阻擋飛沫傳播,他發明了一種用兩層紗布製作的口罩,被稱為“伍氏口罩”。《中國疫苗百年紀實》中寫道,當時口罩是稀罕的“怪物”,“民眾、警察都不接受。好好一個人,口上兜一塊白布幹嘛?像個妖精”。


伍連德為推廣口罩的使用,費了很大的力氣。可惜,當疫病消失,人們的記憶便被消除,戴口罩的習慣被拋諸腦後。


當口罩成為硬通貨

截圖自《大流感》


直到2003年非典來襲,塵封的記憶又被喚醒。人們開始戴上口罩。


陳丹青在《荒廢集》中寫非典中的北京:“我騎著自行車穿行其間,戴著分配的口罩:先是圓形凸起的那種,如驢之嚼口,不幾日討得一枚普通棉布口罩,遂了心意。”可見當時對於戴口罩,人們的心中帶著幾分牴觸。


與當年被搶購的板藍根和醋相比,口罩仍未站到C位。


沒過多久,人們對於戴口罩這件事就放鬆了警惕。王府井商業區街頭的人物雕像,被北京人戴上了口罩。這一行為藝術稍微透露了人們之於口罩的情緒:不得已而戴之。


接下來幾年,禽流感、甲流兩次流行病的爆發,也沒有引起全國性戴口罩的高潮,倒是2013年PM2.5概念的出世,興起了抗霧霾戴口罩的文化。尤其在北京,有網友道:“以前誰戴著口罩肯定會引起圍觀,現在誰不戴口罩圍觀誰。”


未在防疫功能上引起人們注意的口罩,似乎在防霧霾上開始獲得人們的關注,但事實上,觀念仍未深入人心。馮唐就說,“戴口罩,特別是N95之類的重型口罩,有裝逼和貪生怕死之嫌”。他甚至因此讚美鼻毛的作用。


回想起來,口罩最大的一次流行,可能是因為鹿晗戴了一款日本品牌PITTA 口罩,年輕人便開始瘋狂追逐,掀起一波代購潮。而PITTA主打是時尚,防霾與防飛沫效果飽受質疑。


2013年,非典十週年之際,南都曾寫過一篇文章——《如果再來一次非典……》,其中提到,廣州街頭已鮮少見人戴口罩,棉口罩和發熱門診,已成為過去。即便是在醫院裡,人們也已忘記戴口罩的意義。


花了一百多年時間,流行病也好,口罩也好,都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故事總是重複。人們總是健忘。


自覺防護意識從未在人群中真正建立。而這個冬天,新冠病毒以最慘烈的方式將口罩推上歷史舞臺。


02.


2020年開年是以一場撕裂開始的。造成撕裂的主人公就是口罩。


“勸爸媽戴口罩”引發了兩代人之間的Battle,家庭Battle很快延伸至社會,總有人不願意戴口罩,總有人在勸人戴口罩。2月7日,北京市終於下達通知:公共場所不戴口罩者由公安機關予以處罰,輕則警告,重則拘留。道德約束上升為行政約束。


撕裂過後,人們尋求“口罩共識”。共識最強烈的時候,不是觀念被改造,而是病毒最兇猛的時候。


“杭州一對夫妻出門買菜未戴口罩,與一確診患者路遇,僅50秒就被傳染!”“寧波一位先生出門買菜未戴口罩,遇同樣未戴口罩的確診患者,僅15秒就被傳染!”——這樣的新聞加速了共識的形成。


一百多年未形成的“口罩共識”,在此刻加速形成。共識的形成又推動了口罩地位的特殊化。


口罩成為了硬通貨。它的背後交織出了一張政治、經濟、社會、民生錯綜複雜的網。


當口罩成為硬通貨

網絡圖片


一家專營口罩的淘寶店,8天時間,日銷售額由5000元飆升至9000萬元。[3]這只不過是口罩銷售版圖的細微一角,而且是良性局面——起碼有的買和賣。很快,口罩荒出現了。連3M中國公司的某高層都在朋友圈裡寫道:“3M的手裡也沒口罩存貨了。”[4]


中國人沒有戴口罩的習慣,國家口罩存量並不足以應對大規模的流行病爆發。3M那位高管說,“3工廠的備貨、原材料供應都是按月做的,需求一下子來百倍,我們也做不出一年的量”。[4]


供需嚴重傾斜,口罩變得比錢更值錢。武漢方面發出呼籲:請不要捐錢,請捐口罩等防護物資。


網友寫:“現在追女朋友都得想辦法送口罩,比送包強,可惜買不著。”“戴口罩出去買口罩,結果沒買著,還浪費一個”的尷尬每天上演。


各種冷門電商APP捕捉到商機,試圖上位,各種“買口罩互助群”“買口罩攻略”被消費者置頂。曾在非典時期人肉背口罩回來的海外華人、留學生,又開啟了人肉背口罩模式。


買不到口罩的民眾開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衛生巾、胸罩、水桶、橙子皮等自制口罩,各類口罩如過江之鯽,大顯神通。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非典時期,臺灣民眾也曾在電視上看見一則新聞一播再播:某個鄉下地方,因為買不到口罩,鄉民用胸罩來自制口罩。記者訪問了一個年輕人:“戴起來舒不舒服?”“嗯,有媽媽的味道。”被採訪的少年用陶醉的表情回答記者。[5]


廣東梅州三角鎮、海南儋州、海南東方市三地出臺了“舉報疫情線索獎勵口罩”的規定,獎勵數量分別為30個、10個、6個。


搖號、預約、限購種種措施被應用於買口罩,比買房還難。重慶口罩被大理截胡、青島瀋陽互扣口罩(後來發聲明稱是誤會)……地方政府爭搶口罩等防護物資,透露出了一種無奈。


復星醫藥在全世界搶購口罩等防護物資時,郭廣昌感嘆道:我終於理解了什麼是戰略物資。


當口罩成為硬通貨


口罩的價格開始水漲船高,人們買到手的口罩,價格起碼三倍於原市場價。一次性口罩從每包(10個)2元漲到了每包36元,N95口罩基本半個小時一個價。黑龍江省發出倡議,向個人按1:5進行口罩置換(1只醫用防護口罩置換5只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以補前線N95口罩缺口。


非典時期,催生了“口罩黃牛”,兩三元錢一隻的紗布口罩,他們按層賣:8層紗布3元、9層紗布4元、12層紗布6元。如今,微商、微信群承擔了黃牛的功能,雖然知道不靠譜,人們還是盡力一試。


這種魔幻,令人聯想到最瘋狂時期的煤炭市場。


電商平臺平抑價格,有關部門開出一張一百萬、一張三百萬的罰單給賣高價的藥房,穩定口罩價格。關於口罩該不該漲價的討論被提出來,口罩所導致的觀念分裂最終在經濟領域也顯現。


國家發改委向企業承諾:“富餘的產量,政府將進行收儲,只要符合標準,企業可以開足馬力組織生產。”


03.


“口罩經濟”最終傳導出“口罩政治”。


對於口罩,人們神經敏感,全國人民都開始算一筆口罩賬。


1月29日,工信部表示,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口罩生產和出口國,年產量佔全球約50%,我國口罩最大產量是每天2000多萬隻,目前產量達一天800萬隻以上,復工復產面達到40%。


而自從疫病爆發,海外華人都搶在當地限制口罩出口前,迅速將國外口罩買空,全世界的口罩都流向了中國,但老百姓依舊買不到口罩,武漢永遠在物資告急。


“口罩都去哪兒了”,此刻比“時間都去哪兒了”更令人疑惑。


口罩生產鏈條上的各個關節,都被審視。


這種情形下,口罩漸漸與政績掛鉤。官員出現在電視畫面上,戴沒戴口罩、戴的什麼口罩、口罩戴得對不對,都能引起公眾關注與討論。


如何正確得當地使用口罩,成為一門高深學問,不僅是經濟學,更是官場學。口罩若被被用於不該用之處,譬如將捐贈口罩隨意分發、不經程序搬走一箱口罩、截留其他省市口罩物資,問責、警告、免職的處分在所難免。因口罩而被免職,也算口罩所引起的水波效應中,較為超現實的了。


吉林白山市還於2月5日發出了通知:為更好地節約醫用防護資源,經研究決定,即日起,全市各級黨員領導幹部除確有需要外,一律不準佩戴N95、KN95口罩,以確保有限資源向一線醫護人員身上傾斜。


黨員幹部起表率作用,得通過戴口罩這一行為。


“口罩外交”也是一特殊產物。


在此次國際口罩援助中,日本獲得了中國民眾好感。日本機場、藥店口罩售賣處寫著“武漢,加油”,甚至降價出售,日本民間捐贈口罩數量據不完全統計達180萬隻。


日本HSK事務局援助湖北的物資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八個字,是公元八世紀日本長屋王親王送給唐朝僧人袈裟上寫的話,後兩句是:“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句偈語在社交網絡上火速傳播,甚至有漫畫師畫出了中日兩國近20年來,互為援助國的友好畫面。


中國網民對日本好感度提升。


日本是口罩大國,民眾素有戴口罩的習慣。據2019年數據,日本平均每人每年使用約40個口罩,僅家用口罩經濟規模就達280億日元,約人民幣17億元,較五年前上漲近兩成。日本口罩造型、功能、質材多樣,口罩文化影響至中國、韓國等周邊國家,日本口罩是中國年輕人的海淘重點。


歷來只作為消費品的口罩,在這個特殊環境下,被上升至代表兩國人民友誼的高度。


04.


2月8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指出,世界正面臨口罩和手套等個人防護物品的長期短缺,目前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而價格則是正常水平的20倍以上。在患者護理之外不恰當地廣泛使用保護材料使短缺情況進一步惡化。庫存用盡了,積累的訂單達到四到六個月。


從這個數據看,口罩緊缺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人們寄希望於2月10日口罩製造企業的全面復工。但與此同時,第二波復工人群也已經在路上。他們的出門與工作,需要另一波口罩支持。


口罩的奇幻漂流仍將繼續。



[1].《大流感》,作者:約翰·M·巴里[美]。

[2].《中國疫苗百年紀實》,作者:江永紅。

[3].《瘋狂的口罩》,作者:鄭婷,真實故事計劃。

[4].《數據告訴你,口罩會從哪裡來》,作者:阿米、羅鈺婧、高斌,DT財經。

[5].《我們臺灣這些年》,作者,廖信忠。

[6].《“口罩文化”盛行的日本馳援中國口罩超百萬枚》,作者:潘寅茹,第一財經網。


*圖片系視頻或網絡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