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出门,消费降、开工难,疫情短期冲击经济,中央地方利好政策频出合力抗疫


去年年底被不少人认同的“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弱企稳”的判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

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中部城市武汉向全国蔓延。继省会武汉之后,湖北省各地陆续启动封城措施。与此同时,中国多个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响应。普通民众被建议减少出门,避免人员流动和聚集,更有少数地区采取严厉措施,封村、封路。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此前发文阐述了,在发生疫情时自动或被动地限制人员流动,其影响经济的路径:服务需求减少,生产、投资与出口中断,失业人口增加,财政与金融环境恶化。

多家机构预测,此次疫情将直接影响中国一季度GDP数据,视疫情持续时间长短会对全年经济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

当地时间1月30日晚,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对中国和全球出口和旅游的担忧,不同程度加剧了对经济的负面预期。

“拉长历史来看,新冠疫情不会促成经济拐点。”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也作出类似的判断,“疫情将全面冲击我国宏观经济、中观行业和微观个体,影响虽然沉重但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长期经济走势。”

任泽平同时强调,“疫情暴露了我们在社会治理、应急体系、医疗科技、小微企业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等方面长期累积的问题。如果在应对上长短结合,在短期应急措施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的方式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实力,让悲剧不再重演,有助于真正提振经济和市场信心。”

“多难兴邦。”恒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以此句结尾。

短期经济遭冲击,全年GDP可能减少1个百分点,能否保6存疑

1月23日,疫情重灾区武汉“封城”。随后,周边地级市陆续跟进。短短几日,湖北省内除神农架林区外的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辖县级市全部“封闭”。

随着疫情的蔓延,全国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病例增长的势头。

“尽量减少外出”几乎是所有权威机构和专家向普通民众提出的建议。2003年“非典”的前车之鉴,也让大家对这场疫情不敢怠慢。于是,在很多地方,本应是热闹的春节行情出现了“空巷”的场面。

令外界更为担心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封村”的防护措施,把进出口堵死,派人“把守”,防止外地车辆进入。

在节前备足了食材的各家餐厅,不得不在店门口摆起临时菜摊甩卖菜品。以往的春节,这些菜肴都是作为888元、1888元、8888元的套餐摆在餐桌上,然后火速被抢订完。

航空公司、旅行社、酒店、电影院、KTV,业绩逢“年”必涨的定律也在今年落空。这些行业的员工,过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清闲年”,每人损失几千元或是几万元的绩效已成既定事实。

回乡过年的人们,往年应该是返城回到工作岗位的日子,现在即便没有被疫情所困,也无法到岗;这些人的雇主要么受疫情影响订单惨淡,要么有订单却找不到人来干。老板们更是心焦,一些底子薄的企业已经亮起了红灯。如果人们还不尽快返回工作岗位,他们失去的将不只是绩效,而是工作。

自家种了几亩西红柿、黄瓜、草莓的农民,每到过年都会卖个好价钱,但今年,村里的路被封了,蔬菜水果无法向外运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在地里烂掉,急得这些农民夜夜上火睡不着觉,“半价卖也行”,转过身,“能卖出去就行”;这时候,很多城市的超市,已经陆续出现抢购的局面,以往在朋友圈风花雪月的人们,交流的主题变成:哪个超市还有菜卖。

不知会摆上哪家餐桌的畜牧大省湖北所养殖的猪和鸡,每年要消耗饲料1069万吨(2018数据),平均每天约3万吨,这些饲料原料大部分从长江水道和铁路源源不断地进入湖北,一般年份的正月初五、初六,各配套产业都陆续开工。

“但今年由于防新冠肺炎,所有物流通路全部堵死。按目前饲料厂的存货,最多只能维持三到四天。湖北存栏家禽近4亿只,生猪存栏1692万头(2019年10月数据),再过几天这些猪和鸡就要断粮了,这些猪、鸡就会面临饿死的境况,大多数养殖企业就会面临破产、关门;很多企业、农民会抛弃猪、鸡,加大疫病的复杂性;打造了许多年的菜篮子工程也会毁于一旦;上百万从业者将面临失业……”

湖北省饲料协会、家禽协会、养猪协会等多个协会不得不联合求助:“救救这几亿只鸡和1600多万头猪吧,救救这些企业和农民吧!”

人不出门,消费降、开工难,疫情短期冲击经济,中央地方利好政策频出合力抗疫

武汉的核心商圈,商铺房租一年要200多万元,占到一些企业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人们都盼着能等到像万达一样免去一个月的租金及物业费的消息,看着加入减免租金的商场名单越来越长,他们希望这样不幸中的万幸,能够降临到自己头上。

“新冠肺炎对经济最直接的影响是出门减少。”黄益平说,“不出门会影响消费,特别是服务类的消费,包括旅游、交通、娱乐、零售、餐饮等,加上现在适逢春节假期,影响就更大。根据美团等机构之前发布的《2020年春节假期旅游消费预测报告》,春节期间,全国酒店预订需求较平日明显增长,异地用户占比较平时上涨16%,而文博馆类景区门票销量同比增长五成,现在这些恐怕都已经泡汤。许多企业为春节假期预先储备了许多物资,这个打击就可能是双重的。”

“人不能出门,生产、投资都会受影响。部分地区已经宣布春节假期后推迟开学,工厂、企业推迟节后开工也是大概率事件,更何况全国两亿多农民工,绝大部分现在都在老家欢度春节,估计大部分无法按原计划回到就业的城市。香港已经宣布2月底之前暂停所有来往武汉的高铁与航班,相信来华的外国旅客数量也会急剧减少,其中包括商务旅客,这就会影响出口与直接投资。”黄益平表示,

“企业经营受到冲击,必定会影响到就业。2018年全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是3.6亿人,即便只有5%的就业人员因此失去工作,那也有将近2000万人。”

他进一步分析,由于消费减少、部分经济活动中断、失业率提高以及GDP增长减速,宏观经济形势恶化就比较容易理解。一方面,经济不好,财政收入势必减少,但同时对财政补贴的要求反而增加,这些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国家财政能力减弱;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可能会大幅增加,而随着经济基数缩水,杠杆率反而会进一步上升,增加宏观、微观层面的金融风险。

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列为PHEIC后,加剧了其对经济冲击的判断。有分析称,虽然世卫组织对成员国更多的是提醒和建议的权力,但这将让更多国家意识到疫情的风险,进而做出减少旅游和贸易的决定,出口将遭受重创;也有人认为,此次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是外部性的、短期的。至于对中国经济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则取决于疫情的发展和政府对此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此前,世卫组织共宣布过5次紧急事件,分别是甲型H1N1流感(美国-墨西哥2009年4月)、脊髓灰质炎(2014年5月)、西非埃博拉疫情(2014年8月)、寨卡病毒(2016年2月),刚果埃博拉(2019年7月)。根据以往的数据,部分人士认为对所在国经济和正常运转影响都在可控范围内。

有人曾以2009年墨西哥、“非典”期间的香港、“非典”期间的中国内地三个案例作为样本研究,对比疫情对出口的影响,结果并不一致,从而得出结论,“看来疫情并非是决定出口的关键因素”,“疫情不改变出口趋势,但是会让实际出口变得略差”。

据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初步的评估”,新冠肺炎可能令中国的GDP减少1.2个百分点。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分析,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影响不容低估,“主要影响在第三产业,全年影响幅度估计在1个百分点左右,这也意味着对GDP增速负影响或超过0.5个百分点。从影响时间段看,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

也有机构设立了基准、乐观、悲观的三种情景,分别描述了经济可能受影响程度,对应预估全年GDP增速分别为5.5%、5.7%和5%左右。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得出的结果更为乐观,

“从疫情影响GDP增速来看,一季度预计GDP影响下降1%-2%,名义GDP受影响下降1%,但全年来看,6%的GDP增速仍是可期的。”

时移世易,此次疫情影响将超过2003年“非典”

虽然2003年“非典”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参考意义,但是很多人指出,两次疫情之间,中国经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经济已经和‘非典’期间不同。如今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服务和消费支出,其对经济的拉动增长约占60%,考虑到2003年疫情高峰期间中国零售额下降了50%,遏制疫情对中国经济将变得非常重要。”此前华尔街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

人不出门,消费降、开工难,疫情短期冲击经济,中央地方利好政策频出合力抗疫

李迅雷指出,反观2003年“非典”期间的中国经济,正处在重化工业化、城镇化和消费升级的高增长阶段,上升动力很足。如今,中国经济增速稳中下行,原本问题不大,也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更好地推进,但遇到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原本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有一种更为形象的说法,2003年“非典”时的中国,正在走出1998年开始的经济低谷,“非典”对经济的影响相当于18岁的年轻人起跑后又蹲下系了个鞋带,2003年全年经济增速达到了10%,开启了新一轮双位数高增长周期。现在的情况则可能更像一个45岁中年人,事业过了巅峰,家里上下老小事情很多,下楼梯的时候又把脚崴了。

更多的判断更为直接,认为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大于2003年“非典”,依据是,“‘非典’时期并没有封城。”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发布报告分析了两次疫情的不同。除了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以外,此次疫情暴发时,第三产业占中国GDP的比重不断上升,2003年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2020年已上升至53%,因此疫情对第三产业的拖累或对经济带来更大冲击。且疫情暴发时临近春节,使得冲击力度与广度加大,疫情暴发带来的延迟开工也将对生产与投资带来影响,从而使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同于“非典”。

但是从机构的分析来看,此次疫情的主要冲击多为短期,“拉长历史来看,新冠疫情不会促成经济拐点。”李迅雷认为。

“记得2003年‘非典’时期,曾有经济学家惊呼:‘非典’的危害度相当于‘第二次亚洲金融危机’,冒出了不少‘非典经济学’。然而,实际在2003年5月以后,‘非典’疫情逐步衰减、消失,流行了半年左右。”

李迅雷撰文称,2003年“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在二季度。2003年的四个季度,中国GDP增速分别为11.1%、9.1%、10%和10%,二季度GDP增速比前后两个季度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全年看,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7%,减慢0.8个百分点。“可见,当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若单纯看第三产业放缓(假设正常增速为8.5%,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GDP增速的拖累,则影响GDP增速0.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32%)。”

“从影响时间段看,主要发生在第一季度。因为第一季度的GDP占比是四个季度中最少的,所以,影响程度也相对有限。”李迅雷希望今年GDP在第一季度创出低点后,后三季度能稳步回升。

人不出门,消费降、开工难,疫情短期冲击经济,中央地方利好政策频出合力抗疫

合力抗“疫”,中央、地方频频出手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

疫情对经济、民生的影响逐渐显现,中央政府很快行动起来。2月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下称《通知》),推出具体30条措施稳定市场信心。

人民银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接受采访时称,《通知》重点是加大货币信贷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重点医用物品和生活物资生产企业的金融支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维护经济稳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持。

在2月3日创纪录地单日公开市场操作投放1.2万亿元之后,2月4日人民银行继续充足供应流动性,当日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投放资金5000亿元,央行两日投放流动性累计达1.7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援引市场人士的话分析称,逆回购利率下调后,央行大概率会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进而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轻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居民,潘功胜称,下一步还将进一步加强相关金融服务,比如通过加大融资支持、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支持相关企业战胜疫情灾害影响。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到期还款困难的,可予以展期或续贷;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各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等等。

此前就有多机构建议,对于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中小企业,应当采取适度放松货币政策、适当减免税收、为部分企业提供一次性补贴、降低社保缴费率等措施。

人不出门,消费降、开工难,疫情短期冲击经济,中央地方利好政策频出合力抗疫

“此次疫情对中小企业而言,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策略上都没有做好有效准备,尤其是现金储备不足。中小微企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激励创新、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在防控疫情的同时,还要助力保护中小企业良好运转,因为这不仅仅会方便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还会有利于稳就业和保民生。”业内人士称。

2月2日晚,苏州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简称苏“惠”十条),支持中小企业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响了各地推出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第一枪”。

随后,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相继快速发布扶持企业新政,主要包括加大金融支持保企业流动性、稳定职工队伍、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

社会各界,包括众多企业和个人,也在此次疫情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出了捐款、捐赠医疗物资、对商户减免租金等义举。

“政府治理将更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风险中酝酿机遇,或将催生新的业态。”任泽平在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提出,这次疫情的前期应对,反映出地方政府应对被动、信息公开不充分、应急医疗薄弱、城市管理落后等问题。大数据对于人口流动目的地及滞留时间的监测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传染源的防控。这将激发未来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和协调组织配套能力的提高。

这或许就是他认为“多难兴邦”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