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生:一年时间就摘了贫困帽

杨秋生:一年时间就摘了贫困帽

时间:大年三十

地点:临汾市吉县屯里镇太度村

人物:杨秋生家

吉县,曾经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却是全省首批、临汾市首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县,为临汾贫困县有序规范退出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标杆。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晚报记者再次“走进”这里,探访一位普通的农民,他靠自强自立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幸福之路,他就是吉县屯里镇太度村农民杨秋生。

除夕迎新春 旧貌换新颜

1月24日,除夕。冬末初春的吉州大地,无乍来之暖,唯料峭之寒。黄土塬上路旁的果园里一排排苹果树枝头昂扬,蕴含着果农的希望。距离吉县县城约35公里远的屯里镇太度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在离村口不远的一处农家院里,村民杨秋生和儿子杨金保正忙着洒扫庭院,贴春联,而老伴公方梅正在后厨张罗着年夜饭。

杨秋生家的院落不大,4间平顶窑洞为正房,其中每两间分别隔成了两室一厅一厨的套间。“春节前我花了一万多元,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下,把老旧的木窗换成了铝合金的,还装上了防盗门。沙发、茶几、电视柜、衣柜,也都换成了新款,家里旧貌彻底变了新颜,比以前强了不知多少倍,那时候这房子下雨漏水,刮风漏气,简陋得很!”杨秋生高兴地对山西晚报记者说。过油肉、清炖鲤鱼、辣炒虾尾……除夕夜,一席丰盛的年夜饭端上了桌。

“姥姥、姥爷过年好……”在春节联欢晚会即将开始的时候,远在陕西富平的女儿和外孙,打来了拜年的电话。“爸妈,给你们发3000元的拜年红包,祝二老身体健康!在北京打工开支大,攒点钱不容易,你们别嫌少!”说着,杨金保站起身给父母作揖拜年。心情不错的杨秋生,特意拿出一瓶儿子带回来的好酒,好菜好酒、其乐融融。

依托好政策 脱贫摘了帽

杨秋生出生于1967年,按说正处在大干事的年龄,却在太度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的劝说下,成为一名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国家各项扶贫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太度村现任村支书李锦全反问后,给出了答案。

据介绍,2014年,杨秋生70多岁的父亲因脑梗瘫痪在床,他兄弟姐妹都在外地,照顾老人的担子就落在杨秋生夫妇俩身上。当时,杨秋生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姑娘嫁了,儿子没工作,只能靠着家里几亩玉米地的收成来维持生计,年人均收入仅有2000多元,有时都不够父亲的医药费和全家的基本生活开支,日子过得非常困难。看着同龄人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杨秋生总说:“父母在,不远行。父亲卧病在床,不能没人照顾。”于是,他家里的状况更加艰难。

“用习总书记的话说,‘精准扶贫不丢一人’。杨秋生的孝心,坚定了村两委班子确定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决心。”李锦全说。

吉县教科局扶贫工作队驻太度村第一书记郭东科曾对杨秋生说,要相信,任何时候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就能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动下,通过自己的双手一定会创造出幸福的生活。

“咱年纪轻轻不能等着吃政府的救济款。要脱贫,还得自己努力!”杨秋生说,郭书记的话让他受到很大启发,他再也坐不住了。白天,老父亲交给妻子照顾,杨秋生一边参加培训班学习果树管理技术,一边打理自己家的4.8亩果园,晚上回家接班看护病人。“干活挣钱和照料老人得到了兼顾,虽然有些累,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技术,果园的发展也有了起色,初见成效。儿子也外出打工挣上了钱。”杨秋生说,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下,家里收入渐增。2015年,杨秋生家的光伏发电补贴、果园收益、儿子打工收入以及低保金等各项收入有2万元左右,是年便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了贫。

一双勤劳手 走上致富路

2015年8月,杨秋生父亲去世。这个时候,第一书记郭东科及村两委班子及时入户慰问,与杨秋生一家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耐心地劝导他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沉痛中走出来。当时,郭东科对杨秋生说:“脱贫要先立志,关键靠自己,精神可不能垮。要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振作起来,靠自己的双手,自立自强,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为了不让杨秋生掉队,村里让他担任了村保洁员的工作,年纯收入可以增加1.5万元。

有了新工作,杨秋生心里也慢慢开朗起来,精神头也比以前足了。此时,郭东科又鼓励他说,这份工作虽然为你减轻了不少负担,但想要真正脱贫不返贫还得靠自己,这样才能更安心。于是,杨秋生每天起早贪黑,地里、家里、保洁工作干得热火朝天。特别是自担负起村里这份保洁工作后,他不管刮风下雨,不怕苦不怕累,用他的话说:“家里穷是因为找不到个谋生的出路,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了,给我提供了一个赚钱养家糊口的好机会,我一定尽心尽力做好这份工作。”就这样,杨秋生每天大早挨家挨户地收垃圾,从没有缺过一天岗,也没有迟到过,村民都称赞其为村里的“闹钟”,而村里的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就这样,靠着自己的自立自强的辛勤劳作,杨秋生家逐渐走上致富的道路。

收入成倍增 日子更红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准扶贫就是要为贫困户想点子、指路子,彻底改变他们等、靠、要的思想。”李锦全介绍,2016年,屯里镇打造了厚川味道体验地太度村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太度村结合实际,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统筹发展,打造了“美食一条街”“主题院落体验”“门楼”“千年古槐”“德孝文化”等18个旅游景点。看到村里各家各户或在自家院里开办农家乐,出售特色农产品等项目,杨秋生也没闲着,他通过考察,在自家院落办起了“情雨秋千”茶馆,在院里搭起了别具特色的秋千架。旅游活动期间,由于他家的“情雨秋千”很有情调,吸引了很多带小孩的游客进去休憩喝茶,玩耍。

据了解,去年吉县果花节和国庆节期间,太度村共接待游客1万余人,农户收入20余万元,18户小吃摊、两户农家乐饭店,121位村民直接受益。杨秋生的小茶馆盈利虽然不高,但他确实下了功夫,为太度村发展乡村旅游做了积极贡献,成为了靠国家的政策和自己的勤劳脱贫致富的一个实例。

李锦全说,这几年,在国家好政策的扶持下,在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的真情帮扶下,太度村108户贫困户于2017年实现了整体脱贫,而杨秋生便是其中一位典型的代表。近年来,杨秋生凭着自己的苦干、实干,不仅没有返贫,反而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宽广。

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杨秋生和家人一边观看晚会,一边算了笔账:家里有6.8亩土地,其中4.8亩栽上了苹果树,有4亩已经挂果,能收入八九千元;另外2亩地流转为光伏发电,国家共补贴1400元;他经营的小茶馆,约有近千元的收入;儿子杨金保在北京打工,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除去吃住等日常开销,今年纯落1.5-2万元;从2019年1月起,杨秋生虽然辞去了保洁员的工作,收入减少了一大块,但有了空闲时间出去打零工,一年也能挣上万元。

“这五项加起来,全家的年收入有4万多元,比2014年之前翻了好几倍。我们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全靠好政策的指引,党员干部们的帮扶,我由衷地表示感谢!现在的我越干越有劲,今年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给儿子说上一门好亲事,把婚礼办得风风光光的!”杨秋生高兴地说。

不知不觉中,新年的钟声伴随着辞旧迎新的烟花爆竹响起,火树银花照亮了杨秋生一家喜悦的笑脸,也预示着他们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

山西晚报记者 刘江 通讯员 刘京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