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生:一年時間就摘了貧困帽

楊秋生:一年時間就摘了貧困帽

時間:大年三十

地點:臨汾市吉縣屯裡鎮太度村

人物:楊秋生家

吉縣,曾經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卻是全省首批、臨汾市首個實現脫貧摘帽的縣,為臨汾貧困縣有序規範退出做出了示範、樹立了標杆。今年春節期間,山西晚報記者再次“走進”這裡,探訪一位普通的農民,他靠自強自立闖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他就是吉縣屯裡鎮太度村農民楊秋生。

除夕迎新春 舊貌換新顏

1月24日,除夕。冬末初春的吉州大地,無乍來之暖,唯料峭之寒。黃土塬上路旁的果園裡一排排蘋果樹枝頭昂揚,蘊含著果農的希望。距離吉縣縣城約35公里遠的屯裡鎮太度村,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給節日增添了不少歡樂祥和的氣氛。在離村口不遠的一處農家院裡,村民楊秋生和兒子楊金保正忙著灑掃庭院,貼春聯,而老伴公方梅正在後廚張羅著年夜飯。

楊秋生家的院落不大,4間平頂窯洞為正房,其中每兩間分別隔成了兩室一廳一廚的套間。“春節前我花了一萬多元,把房子重新裝修了一下,把老舊的木窗換成了鋁合金的,還裝上了防盜門。沙發、茶几、電視櫃、衣櫃,也都換成了新款,家裡舊貌徹底變了新顏,比以前強了不知多少倍,那時候這房子下雨漏水,颳風漏氣,簡陋得很!”楊秋生高興地對山西晚報記者說。過油肉、清燉鯉魚、辣炒蝦尾……除夕夜,一席豐盛的年夜飯端上了桌。

“姥姥、姥爺過年好……”在春節聯歡晚會即將開始的時候,遠在陝西富平的女兒和外孫,打來了拜年的電話。“爸媽,給你們發3000元的拜年紅包,祝二老身體健康!在北京打工開支大,攢點錢不容易,你們別嫌少!”說著,楊金保站起身給父母作揖拜年。心情不錯的楊秋生,特意拿出一瓶兒子帶回來的好酒,好菜好酒、其樂融融。

依託好政策 脫貧摘了帽

楊秋生出生於1967年,按說正處在大幹事的年齡,卻在太度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班子的勸說下,成為一名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為什麼這麼說呢?”太度村現任村支書李錦全反問後,給出了答案。

據介紹,2014年,楊秋生70多歲的父親因腦梗癱瘓在床,他兄弟姐妹都在外地,照顧老人的擔子就落在楊秋生夫婦倆身上。當時,楊秋生家沒有什麼經濟來源,姑娘嫁了,兒子沒工作,只能靠著家裡幾畝玉米地的收成來維持生計,年人均收入僅有2000多元,有時都不夠父親的醫藥費和全家的基本生活開支,日子過得非常困難。看著同齡人都出去打工掙錢了,楊秋生總說:“父母在,不遠行。父親臥病在床,不能沒人照顧。”於是,他家裡的狀況更加艱難。

“用習總書記的話說,‘精準扶貧不丟一人’。楊秋生的孝心,堅定了村兩委班子確定他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決心。”李錦全說。

吉縣教科局扶貧工作隊駐太度村第一書記郭東科曾對楊秋生說,要相信,任何時候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有脫貧致富的勇氣和決心,要認真學習致富技能,拓寬增收渠道,就能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黨和政府的帶動下,通過自己的雙手一定會創造出幸福的生活。

“咱年紀輕輕不能等著吃政府的救濟款。要脫貧,還得自己努力!”楊秋生說,郭書記的話讓他受到很大啟發,他再也坐不住了。白天,老父親交給妻子照顧,楊秋生一邊參加培訓班學習果樹管理技術,一邊打理自己家的4.8畝果園,晚上回家接班看護病人。“幹活掙錢和照料老人得到了兼顧,雖然有些累,但更重要的是學到了技術,果園的發展也有了起色,初見成效。兒子也外出打工掙上了錢。”楊秋生說,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扶持下,家裡收入漸增。2015年,楊秋生家的光伏發電補貼、果園收益、兒子打工收入以及低保金等各項收入有2萬元左右,是年便退出建檔立卡貧困戶,脫了貧。

一雙勤勞手 走上致富路

2015年8月,楊秋生父親去世。這個時候,第一書記郭東科及村兩委班子及時入戶慰問,與楊秋生一家面對面交流,詳細瞭解他們在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困難,耐心地勸導他要轉變思想觀念,從沉痛中走出來。當時,郭東科對楊秋生說:“脫貧要先立志,關鍵靠自己,精神可不能垮。要化悲痛為力量,重新振作起來,靠自己的雙手,自立自強,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

為了不讓楊秋生掉隊,村裡讓他擔任了村保潔員的工作,年純收入可以增加1.5萬元。

有了新工作,楊秋生心裡也慢慢開朗起來,精神頭也比以前足了。此時,郭東科又鼓勵他說,這份工作雖然為你減輕了不少負擔,但想要真正脫貧不返貧還得靠自己,這樣才能更安心。於是,楊秋生每天起早貪黑,地裡、家裡、保潔工作幹得熱火朝天。特別是自擔負起村裡這份保潔工作後,他不管颳風下雨,不怕苦不怕累,用他的話說:“家裡窮是因為找不到個謀生的出路,現在黨和國家政策好了,給我提供了一個賺錢養家餬口的好機會,我一定盡心盡力做好這份工作。”就這樣,楊秋生每天大早挨家挨戶地收垃圾,從沒有缺過一天崗,也沒有遲到過,村民都稱讚其為村裡的“鬧鐘”,而村裡的衛生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就這樣,靠著自己的自立自強的辛勤勞作,楊秋生家逐漸走上致富的道路。

收入成倍增 日子更紅火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精準扶貧就是要為貧困戶想點子、指路子,徹底改變他們等、靠、要的思想。”李錦全介紹,2016年,屯裡鎮打造了厚川味道體驗地太度村鄉村旅遊系列活動。太度村結合實際,將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統籌發展,打造了“美食一條街”“主題院落體驗”“門樓”“千年古槐”“德孝文化”等18個旅遊景點。看到村裡各家各戶或在自家院裡開辦農家樂,出售特色農產品等項目,楊秋生也沒閒著,他通過考察,在自家院落辦起了“情雨鞦韆”茶館,在院裡搭起了別具特色的鞦韆架。旅遊活動期間,由於他家的“情雨鞦韆”很有情調,吸引了很多帶小孩的遊客進去休憩喝茶,玩耍。

據瞭解,去年吉縣果花節和國慶節期間,太度村共接待遊客1萬餘人,農戶收入20餘萬元,18戶小吃攤、兩戶農家樂飯店,121位村民直接受益。楊秋生的小茶館盈利雖然不高,但他確實下了功夫,為太度村發展鄉村旅遊做了積極貢獻,成為了靠國家的政策和自己的勤勞脫貧致富的一個實例。

李錦全說,這幾年,在國家好政策的扶持下,在村兩委班子、第一書記的真情幫扶下,太度村108戶貧困戶於2017年實現了整體脫貧,而楊秋生便是其中一位典型的代表。近年來,楊秋生憑著自己的苦幹、實幹,不僅沒有返貧,反而在脫貧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寬廣。

在年夜飯的餐桌上,楊秋生和家人一邊觀看晚會,一邊算了筆賬:家裡有6.8畝土地,其中4.8畝栽上了蘋果樹,有4畝已經掛果,能收入八九千元;另外2畝地流轉為光伏發電,國家共補貼1400元;他經營的小茶館,約有近千元的收入;兒子楊金保在北京打工,每月收入5000元左右,除去吃住等日常開銷,今年純落1.5-2萬元;從2019年1月起,楊秋生雖然辭去了保潔員的工作,收入減少了一大塊,但有了空閒時間出去打零工,一年也能掙上萬元。

“這五項加起來,全家的年收入有4萬多元,比2014年之前翻了好幾倍。我們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全靠好政策的指引,黨員幹部們的幫扶,我由衷地表示感謝!現在的我越幹越有勁,今年爭取再上一個新臺階,給兒子說上一門好親事,把婚禮辦得風風光光的!”楊秋生高興地說。

不知不覺中,新年的鐘聲伴隨著辭舊迎新的煙花爆竹響起,火樹銀花照亮了楊秋生一家喜悅的笑臉,也預示著他們的日子將越過越紅火。

山西晚報記者 劉江 通訊員 劉京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