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簡答題超全彙總

新一輪的教資筆試即將來臨,閉門在家的你開始學習了麼?

有很多小可愛說,都說教資筆試簡單,可我咋就覺得難呢!尤其是中學科目二,要背的好多,完全沒有頭緒!為了幫大家快速複習,我為大家準備了簡答題超全彙總,快來get吧!

【注:如果大家想要獲取下方資料的電子版,可以私信回覆:222,更多教師資格證學習資料等你來領!


教師資格證 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簡答題超全彙總


一、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

1. 簡述 20 世紀以後教育的新特點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2. 簡述近代社會教育的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


3. 簡述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2)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學校結構。

(4)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4. 簡述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係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

②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③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①教育培養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

③教育通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推動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


5. 簡述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2)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3)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


6. 簡述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傳遞、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創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7. 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順序性。

(2)階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補性。

(5)個別差異性。


8. 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範。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9. 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髮展的各種因素。

(4)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


10. 簡述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

(2)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人的發展。

(3)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離開了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


11. 簡述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

(1)義務教育的範圍逐漸擴展,年限不斷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3)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12. 簡述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3)人們的教育思想。

(4)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13. 簡述影響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學制的依據)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14. 簡述現階段我國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5. 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二、中學課程

1. 簡述活動課程論的觀點

(1)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

(2)主張學習必須和個人的特殊經驗發生聯繫,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

(3)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地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2. 簡述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1)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發展水平對課程開發的影響。

(3)學科特徵影響課程的編制。


3. 簡述課程標準的含義及作用

(1)課程標準的含義

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準的作用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4. 簡述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

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八種相對獨立的智力:

(1)語言智力。

(2)邏輯—數學智力。

(3)視覺—空間智力。

(4)音樂智力。

(5)身體—動覺智力。

(6)人際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5. 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6. 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具體來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7. 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8. 簡述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繫。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製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三、中學教學

1. 簡述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

(1)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

(3)發展學生體力,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

(4)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 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

(3)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3. 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4. 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

(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3)佈置、檢查課外作業。

(4)課外輔導。

(5)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5. 簡述教師應該如何備課

(1)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鑽研教材、瞭解學生和設計教法。

(2)備課要寫好三種計劃:學期(學年)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6. 簡述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1)目的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結構合理。

(5)語言藝術。

(6)氣氛熱烈。

(7)板書有序。

(8)態度從容。


7. 簡述教師佈置作業時應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業內容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2)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適宜,難易適中。

(4)作業形式多樣,具有多選性。

(5)要求明確,規定作業完成時間。

(6)作業反饋清晰、及時。

(7)作業要具有典型意義和舉一反三的作用。

(8)作業應有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並含有鼓勵學生獨立探索並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因素。

(9)儘量同現代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力求理論聯繫實際。


8. 簡述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的貫徹要求

(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繫實際。

(2)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係。

(4)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9. 簡述啟發性教學原則的貫徹要求

(1)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師的講授應抓重點、難點和關鍵。

(3)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4)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


10. 簡述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

(1)考慮教學方法本身的特點和功能,靈活選擇,綜合運用。

(2)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習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3)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4)依據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5)依據現有的教學媒體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11. 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1)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①有利於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

②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③有利於發揮學生集體的作用。

(2)班級授課制的缺點

①教學活動多由教師直接做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或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動手機會少,不利於培養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教學面向全班學生,強調的是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④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有限。

四、中學生學習心理

1. 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

(1)培養學生善於與注意分散作鬥爭的能力。

(2)培養學生穩定而廣泛的興趣。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5)使學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優缺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2. 簡述知覺的基本特性

(1)知覺的選擇性

人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優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覺的選擇性。

(2)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人在知覺時,並不把知覺對象感知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統一的整體。

(3)知覺的理解性

人在知覺某一事物時,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它,並把它用詞語標示出來,這種特性就叫知覺的理解性。

(4)知覺的恆常性

知覺的恆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的條件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


3. 簡述記憶的品質

(1)記憶的敏捷性

這是記憶的速度和效率特徵。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較多的東西,就是記憶敏捷性良好的表現。

(2)記憶的持久性

這是記憶的保持特徵。能夠把知識經驗長時間地保留在頭腦中,甚至終身不忘,這就是記憶持久性良好的表現。

(3)記憶的準確性

這是記憶的正確和精確特徵。它是指對於所識記的材料,在再認和回憶時,沒有歪曲、遺漏、增補和臆測。

(4)記憶的準備性

這是記憶的提取和應用特徵。它使人能及時、迅速、靈活地從記憶信息的儲存庫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識經驗,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


4. 簡述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1)學習材料的性質。

(2)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的大小。

(3)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

(4)識記的方法。

(5)時間因素。

(6)情緒和動機也影響著遺忘的進程。


5. 簡述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於打開想象力的大門。

(3)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5)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6. 簡述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材料的意義,少用機械記憶。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深度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材料。

(5)運用多重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注重複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7. 簡述如何組織複習以防止遺忘

(1)及時複習,經常複習。這是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來進行復習的。

(2)合理分配時間。

(3)做到分散與集中複習相結合。

(4)反覆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

(5)複習方法要多樣化。

(6)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複習。


8. 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①創設寬鬆的心理環境。

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餘地。

③改革考試製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①保護好奇心。

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④重視非邏輯思維。

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①發散思維訓練。

②推測與假設訓練。

③自我設計訓練。

④頭腦風暴訓練。


9. 簡述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10. 簡述學生學習的特點

(1)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

(2)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進行的。

(3)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4)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

(5)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


11. 簡述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1)準確的示範與講解。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12. 簡述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徵,正確使用語言。

(4)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13. 簡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班杜拉總結了影響學習的三類因素:環境、個體和行為。

(2)班杜拉把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保持、復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3)班杜拉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自我強化。

(4)學習的實質是觀察學習。


14. 簡述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1)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

(2)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3)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繫。


15. 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建構主義知識觀

①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②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

(2)建構主義學生觀

①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②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

(3)建構主義學習觀

①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②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③學習的情境性。


16. 簡述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17. 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1)瞭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18. 簡述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

(1)關注學生的認知結構

①關注學生原有認知經驗的豐富性。

②關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概括與組織性。

③關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可利用性。

(2)教育內容與教學過程的選擇與安排

①精選教材。

②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③合理安排教學過程。

(3)教授學習方法。

五、中學生髮展心理

1. 簡述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1)情緒的產生與有機體的自然需要有關,而情感的產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

(2)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心理現象,而情感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

(3)情緒產生早(個體生命開始,飢餓哭鬧),情感產生晚(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

(4)情緒具有情境性和動搖性,而情感則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5)情緒多具有外顯性和衝動性,而情感則具有內隱性和持久性。


2. 簡述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 ~ 2 歲)。

(2)前運算階段(2 ~ 7 歲)。

(3)具體運算階段(7 ~ 11 歲)。

(4)形式運算階段(11 ~ 16 歲)。


3. 簡述維果斯基發展觀的基本內容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2)心理發展觀

①隨意機能的不斷髮展。

②抽象—概括機能的提高。

③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係不斷變化、重組,形成間接的、以符號為中介的心理結構。

④心理活動的個性化。個性的形成是心理機能發展的重要標誌,個性特點對其他機能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內化學說

(4)教育和發展的關係——“最近發展區”


4. 簡述最近發展區的含義及其教育意義

(1)最近發展區的含義: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

(2)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意義:它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於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水平,還應該看到仍處於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教學應著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並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特別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5. 簡述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學校教育因素。

(5)個人主觀因素。


6. 簡述具有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人的認知特點

(1)他們對事物的直覺傾向於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2)他們的態度與自我知覺更加容易受周圍其他人,尤其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

(3)他們善於察言觀色,注意並記憶語言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4)他們的社會敏感性強,善於社交。


7. 簡述埃裡克森社會化發展理論

(1)嬰兒期(0 ~ 1.5 歲):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2)兒童早期(1.5 ~ 3 歲):自主感對羞怯與懷疑。

(3)學前期(3 ~ 6、7 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4)學齡期( 6 ~ 12 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 ~ 30 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7)成年中期(30 ~ 60 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8)成年晚期(60 歲以後):完善感對絕望。

六、中學生心理輔導

(1)強迫症的概念

強迫症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覆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

①森田療法:日本的森田強調,當事人力圖控制強迫症狀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導致的對症狀出現的專注和預期,只會對強迫症狀起維持和增強作用。因此,為了矯正強迫症狀,應放棄對強迫觀念做無用控制的意圖,而採取“忍受痛苦,順其自然”的態度治療強迫行為。

②“暴露與阻止反應”。例如,讓有強迫性整理行為的人接觸他們不喜歡的凌亂的東西,同時堅決阻止他們想要整理的衝動,不允許整理。


2. 簡述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又稱合理情緒療法。它是幫助當事人將情緒困擾理性化,從而達到輔導目標的一種心理輔導法。由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創立。其主要觀點是:情緒或不良行為並非由外部誘發事件本身引起,而是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輔導老師可以通過暗示、說服和質疑等方法,來改變學生的非理性的信念,從而恢復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3. 簡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諮詢。

(6)小組輔導。

七、中學德育

1. 簡述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1)外部條件

①家庭教養方式。

②社會風氣。

③同伴群體。

④學校教育。

(2)內部條件

①認知失調。

②態度定勢。

③道德認識。


2. 簡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5)價值辨析。


3. 簡述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道德階段(2 ~ 5 歲)。

(2)權威階段(5 ~ 8 歲)。

(3)可逆性階段(9 ~ 11 歲)。

(4)公正階段(11 歲以後)。


4. 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10 歲以下):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2)習俗水平(10 ~ 20 歲):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3)後習俗水平(20 歲以後):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


5. 簡述知行統一原則的貫徹要求

(1)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2)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在接觸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4)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於律己。


6. 簡述中學德育的途徑 

(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社會實踐活動。

(3)課外活動。

(4)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5)班會、校會、週會、晨會。

(6)班主任工作。


7. 簡述如何運用道德修養法

(1)在指導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關係。

(2)在肯定學生自我教育意願和能力的基礎上,班主任要啟發、幫助學生制訂自我教育計劃,使學生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給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機會。


8. 簡述如何運用說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2)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內容真實、可信。

(3)態度真誠、熱情。

(4)善於捕捉說理時機,撥動學生的心絃,以增強教育效果。

八、中學班級管理與教師心理

1. 簡述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1)全面瞭解和研究學生。

(2)確定班集體的奮鬥目標。

(3)建立班集體的領導核心。

(4)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2. 簡述班集體的發展過程 

(1)初建期的鬆散群體階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體階段。 

(3)成熟期的集體階段。 


3. 簡述良好班集體形成的特徵

(1)共同的奮鬥目標。

(2)有力的領導集體。

(3)健全的規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5)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4. 簡述班級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規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標管理。


5. 簡述課堂紀律的類型

(1)教師促成的紀律

所謂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範。

(2)集體促成的紀律

所謂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範。

(3)任務促成的紀律

所謂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類紀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紀律

簡單說就是自律,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


6. 簡述班主任的常規工作

(1)瞭解和研究學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3)建立學生成長檔案。

(4)組織班會活動和課外活動。

(5)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6)操行評定。

(7)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7. 簡述如何對後進生進行教育

(1)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3)善於發掘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4)針對後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症下藥。

(5)對後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恆。


8. 簡述課外活動的特點

(1)參與的自願性、自主性。

(2)內容的靈活性、綜合性。

(3)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9. 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1)教師勞動的複雜性和創造性。

(2)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範性。

(5)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10. 簡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4)反思教學經驗。


大家可以對照教材圈一下重點,每天幾道準備背起來啦~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或想獲取上文備考乾貨,不妨動動小手,私信回覆:222,更多教師資格證學習資料等你來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