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瘟,疫也。疫,民皆疾也。

瘟疫無形,不似槍炮鋼鐵,卻也在冥冥之中影響著人類社會的走向。幾千年間,摧毀著文明,也締造著文明。

瘟疫是人類的跗骨之蛆,大洲之間,跨洋之間,再至全球,瘟疫並沒有隨著醫學和公共衛生的發展而退出人類生活。

在《瘟疫與人》一書中,作者這樣說道:

“技能、知識和組織都會改變,但人類面對疫病的脆弱,則是不可改變的。

先於初民就業已存在的傳染病,將會與人類始終存在,並一如既往,仍將是影響人類歷史的基本參數和決定因素之一。”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勃魯蓋爾《死亡的勝利》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三世紀,是瘟疫的世紀。

遊牧民族將源自蒙古的細菌和病毒,帶到了整片亞歐大陸上,無形中改變了古典時期歷史的走向。

在中國,從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瘟疫反覆爆發,肆虐了近四百年。而在羅馬,一場西普里安大瘟疫,直接將一個強大帝國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這場瘟疫持續了13年,甚至20年之久,高峰時期的羅馬城每天多達5000人死亡。瘟疫擊垮了帝國秩序,導致人口銳減,糧食短缺,經濟衰退,讓羅馬進入了無政府的軍營割據狀態。在這之後,羅馬每況愈下,不復鼎盛。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已知的最早的鼠疫圖像

繪於1349年

其實早在公元165年,羅馬就已爆發了一次安東尼瘟疫。是由奧勒留皇帝率軍鎮壓叛亂時,隨著軍隊帶回來的天花病毒所致。

但與西普里安瘟疫不同的是,那場瘟疫並沒有讓羅馬帝國走向衰敗,災後重建的公共建築和新型商業,反而讓帝國變得比之前更有活力,更加先進。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黑死病

繼西普里安瘟疫後,羅馬帝國日漸衰弱。直到公元5世紀,查士丁尼大帝登基,這位野心勃勃的皇帝力圖光復帝國。

怎奈命運弄人,瘟疫第三次肆虐全國。僅第一場爆發就讓帝國喪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隨著接下來的幾次反覆爆發,最後作戰軍隊人數從65萬竟降到連萬人都不到。

查士丁尼的光復願望沒有實現,此後東羅馬帝國日漸分崩離析,終被奧斯曼帝國攻陷。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倫敦大瘟疫

如果不是三次瘟疫的侵襲,如日中天的羅馬帝國也許就不會輕易倒塌,而地中海國家的格局則可能會是另一番模樣。

羅馬帝國的衰落,讓歐洲文明重心明顯偏離出地中海,向北方國家逐漸增強,而這個影響,一直持續至今。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聖母守護瘟疫中的人

凡·戴克繪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1519年,由千人組成的西班牙殖民軍企圖用火繩槍等兵器,迅速征服位於中美洲的有著300萬人口阿茲特克都城。結果西班牙人慘敗,僅剩的三分之一士兵落荒而逃。

但就在剩餘的西班牙人以為會遭受追擊時,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當晚,阿茲特克人在戰爭中感染了敵軍攜帶的天花病毒,僅僅幾小時內,軍隊指揮者和追隨者紛紛染病而亡。緊接著天花肆虐都城,毫無招架能力的阿茲特克就這樣輕而易舉成為西班牙人的囊中之物。

槍炮沒能助西班牙人贏得勝利,倒是天花成為了殖民戰爭中的“功臣”。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天花在掠奪了阿茲特克2000萬人口後,一路向南挺近,攻佔危地馬拉,侵入印加帝國。1616年,瘟疫在美洲印第安人之間爆發,結局就是印第安人遭受滅頂之災,被奪去三分之一人口,同時精神上也諸神退讓,屈服於歐洲文明。

如果沒有天花,西班牙就不會在墨西哥取得勝利,歐洲也不會如此順利殖民美洲。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不過在歐洲傳染病橫行美洲的同時,美洲也為歐洲帶去了致命梅毒(尚有爭議)。雖不如天花和鼠疫一般恐怖,但當時黑死病的恐慌還未度過,加上梅毒發病後的可怖樣貌,仍對歐洲社會心理和文化造成了巨大影響。

至此,歐、亞、非、美洲四個板塊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疫病圈,商貿、戰爭以及任何人類活動的影響都可能輻射到四個大洲,它們互相影響,成為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整體。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一名因梅毒導致面部變形的男子

倫勃朗繪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1918年10月,28歲的繪畫鉅子席勒因流感病逝。三天前,他懷著孩子的妻子沒能扛過這場流感,先於他去世。在悲痛之餘,席勒拖著重病的身體畫下這幅《家庭》,為殘酷的流感留下了一個悽美見證。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這場流感是僅次於14世紀肆虐歐洲的黑死病的第二大規模瘟疫,病例遍佈除南極洲以外的六大洲,三年內全世界有5億人被感染,5000萬至1億人死亡,史稱西班牙大流感。更為人熟知的是病毒的名字——H1N1甲流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西班牙流感來勢兇猛,1918年2月,美國得克薩斯州的軍隊訓練營出現第一例流感患者。只短短几天,營地內就有500多人感染,兩個月後,這種病毒已經傳播到歐洲大陸,四個月後,傳播至中國和印度。

但這波流感危險性並不高,加上當時還處於一戰中,人們並沒有把它當回事。然而到了7月,病毒異變,接二連三有人倒下,隨後各大洲皆出現病例,死亡人數激增。

最高峰時期,光是在美國費城,一週內便有4597人死亡。屍體堆積如山,死亡成為不斷飆升的數字,人們陷入麻木。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比較特別的是,這場流感中,20歲-40歲的青壯年群體屬於最易感染易致死的群體,免疫力低下的老年和兒童反而中標率較低。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這場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早結束的原因之一。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戰後第三波流感再次襲來,人們一直戴著口罩,處於恐慌之中,直到1920年春天流感結束。那時,染病而亡人數已達到當時全球人口數量的5%。

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範圍內的蔓延,說明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傳染病也同樣不再受地理等因素的限制,隻影響於局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夠置之度外,人類的命運也從未像今天這般緊密相連。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每一次大範圍瘟疫的發生,都在考驗著人類社會的道德和文明水平。

瘟疫在改寫著歷史走向的同時,也在塑造著我們的精神文明。

公元3世紀,東西方同時爆發大瘟疫。羅馬帝國陷入西普里安瘟疫危機中,而中國反覆爆發的瘟疫,從東漢末年一直持續到魏晉時期。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一種誕生於黑死病的藝術類型,“死亡之舞”

瘟疫滋生恐懼,恐懼使人求助於宗教。基督教倡導對於病人和災民的關懷互助精神,佛教倡導今生的修行和來生的嚮往,同其它殘酷理性的教派相比,它們更能撫慰在瘟疫中千瘡百孔的心靈。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災難面前,佛教和玄學成為魏晉人的精神依託,羅馬帝國也無力抵抗基督教在平民之間的廣泛傳播。東西方這場大瘟疫,分別奠定了佛教在亞洲的地位,和基督教在歐洲的地位,它們後來就漸漸發展為世界性宗教。

宗教是精神文明之源。災難決定了人類選擇什麼樣的宗教,而什麼樣的宗教又決定了人類精神文明行往何方。

瘟疫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從古至今,瘟疫如同幽靈,總是會時不時襲擊人類社會。它們甚至會和人類一同進化,如影隨形。

一個悲傷的事實是,迄今為止,完全被人類根除的疫病只有一個,那就是天花。這還是在1980年5月才由世界衛生組織宣佈的。此前的三千年間,天花始終困擾著我們的祖先。

但這並不意味著在疫病面前,我們就是被動的。

三世紀瘟疫大流行,宗教作為精神文明的載體,安撫了人類。

十四世紀黑死病席捲歐洲後,經院哲學式微,文藝復興開始。

1918年的大流感之後,國家公共衛生系統逐漸成形,同時意識到抵抗瘟疫最好的辦法是保持信息透明。

瘟疫固然可怕,它帶來恐慌,帶來毀滅,但因為人類能夠團結、能夠創造、能夠反思,因此摧毀後總能生出新的文明。

這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戰役,人類文明正是在這些戰役中逐步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