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鎮名副其實,沒有喧譁,靜怡的江南水鄉地方


每天習慣看一下江蘇肺炎疫情的分佈情況,居然發現蘇州管轄的張家港市,連續十四天尚無有一列肺炎患者,讓人稱奇。其實你只要到過張家港的,這座城市裡讓人稱奇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一個在江南地區名不見經傳的恬莊古鎮,卻是一個恬然自得的江南水鄉之地。

江南地區多古鎮,而張家港恬莊古鎮,對很多人來說,恐怕連名字都沒聽說過。我也是在去年的深秋,路過張家港時才去轉了一圈。恬莊古鎮位於張家港市鳳凰鎮港口街道恬莊村,舊時也稱“田莊”、“恬養莊”。 清朝乾隆年間的《江南通志》中這樣記載:田莊鎮,有橋跨奚浦塘,居民千家,明末始盛。

史料記載:原先的恬莊古鎮,共有主街五條,其中四條半的街均開設店鋪。據說當年的街道,全部是清一色的花崗石大石板路面,雨天不積水,便於行人通過。貫穿古鎮的奚浦塘,終日不間斷航行著南來北往的商船,繁華程度遠遠超過臨近地區。只是現今的恬莊古鎮,僅保留下臨奚浦塘河的北街一條街。


大部分人進入恬莊古鎮,是從204國道邊上一座高大的牌坊下進入古鎮。牌坊上刻有“恬莊”兩字,進去後發現路的兩旁均是商鋪,而且看上去也是新建的。第一眼的印象,覺得這座古鎮跟江南其它古鎮差不多,翻新的古建築和混雜的商業氣息。問了當地人,才知道古鎮的北街,還要一直朝裡走。

奚浦塘河的左岸,便是恬莊古鎮的“北街”,也是遊客必逛的一條老街。它全長僅有250米,最寬之處2米多一點。從古鎮的中街左拐進入北街,需要穿過一個窄小的門洞,除了門洞上面標了“北街”兩字之外,一點也不張揚。以至於我就一不留心跨過了奚浦塘河上的中橋,來到了北街的河對岸,回頭才發現北街部分密密麻麻的黛瓦白牆建築。

北街並非是一條筆直的街道,稍許帶有一些曲折,主要是臨街的建築突出部分,多少遮擋了視線。所以站在街的一頭,你無法望到250米的盡頭是怎樣的,就只能看到眼前一部分老式的房屋。看得出這些磚瓦結構的房屋,大多數是後代翻新過的,但依舊保留著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


來恬莊古鎮的遊客並不多,街上有些清靜,也許是它並不出名吧了。北街上臨河一面的房屋,進深短一些,而另一面的房屋,大多為深深的庭院房子。這些房子,還有很多居民居住著,雖然臨街也開了些商鋪,但經營的不多,大部分商鋪為鐵將軍把門。

北街上最著名的,便是建於清朝時期的孫承恩故居,也叫作“榜眼府”。孫承恩,清朝順治年間恬莊的狀元,曾任翰林院修撰,據說他深得順治皇帝的賞識。但這座“榜眼府”卻並非孫承恩自己所建,而是由古鎮上的另一位名人楊岱出資建造的。

楊岱,生於清朝的乾隆二年,在恬莊古鎮,楊家是絕對的大戶人家。據說楊岱是個慈善人,拿出了自家的財產、田地大舉修繕古鎮,造祠堂,建廟宇,興辦義塾。後人為了讚許他為家鄉做出的善行義舉,在嘉慶十年,奏請朝廷,讓皇上特意頒旨在恬莊建造“楊氏孝坊”。現今人們到恬莊古鎮,依舊可以見到“楊氏孝坊”和位於南街上的楊氏老宅。


恬莊古鎮的歷史並不算長,但據說出過65位名人,其中高中狀元的有4位、榜眼1位、進士31位。只是他們中大部分人並不為外界熟知,而且在古鎮上留下的痕跡很少。所以去恬莊古鎮,能讓人感受到的文化氣息並不多,倒是恬靜的河流、恬靜的街道,給人印象深刻。

其實北街靠近興隆公路的一段,才是古鎮真正的入口,這裡新建了遊客中心,新建了停車場,新建了通濟廊橋,新建了荷花池,池中還放入了蓮花燈,讓人一進入古鎮,就有一種江南水鄉的風。當然要是旅行團來了,在古鎮入口處,會有當地人現場表演用張家港方言唱的“河陽山歌”,這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曲調相當好聽。

進入與北街平行的另一條小巷,可以在巷子的白牆上看到許多體現水鄉人文故事的壁畫和雕塑,小巷裡沒有店鋪,也甚少遊人。巷子的中段,還有當年恬莊古鎮“繼緣道院”的遺址。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繼緣道院”,原本為古鎮裡11座廟宇中最大的,可惜已經完全損毀,僅留存一片空場地在。


整個恬莊古鎮是免費開放的,但要進入“榜眼府”等參觀,需要購買30元門票。等這波非遺疫情過了,可以去恬莊古鎮走走,這裡沒有喧譁,甚少商業氛圍,讓人可以感受一下歲月靜好的水鄉生活。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