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1.东汉末年瘟疫促进了战乱的发生,治瘟疫病是黄巾军首领张角能迅速发展壮大教徒的一个因素。

东汉末年张角、张宝兄弟打着太平经教义广施符水救治病人,救治的主要就是瘟疫的病人。

《三国演义》开篇就写到太平教的张角广施符水为人治病的内容,

“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

这句话中的“疫气流行”,的“疫气”就是指烈性传染性瘟疫病的致病因。在当时的人们认为瘟疫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而产生的邪气疫气所致,疫气流行就意味着发生了瘟疫。而另外也有些古人认为,瘟疫是有施瘟疫的鬼神所致,疫病也就有疫鬼、疫神导致的说法。当然这是迷信的认识。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在三国那时广大庶民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贫病交加,病急乱投医,因此迷信鬼神,认为瘟疫是鬼神所作的不在少数。这也是张角打着巫术的手法散施符水治病,借着迷信鬼神的教义而能迅速广聚教徒从而发动起义造就了汉末战乱的一个原因。

毕竟,张角打着太平道教义施用些巫术的手段来为病人治病,一方面其治法可能也符合些中医之理,起到一定的疗效的。另外一方面宗教信仰模式的为疾苦的民众治病多也是起到了巨大的心理安慰作用,解除了苦难的民众的精神痛苦,于是短短几年间,张角迅速发展教徒数十万。东汉末年黄巾军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是与当时瘟疫流行导致的庶民更加贫苦而寻求解脱,恰好张角以太平经教义迎合了民众解脱精神疾苦的需要是分不开的。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瘟疫比战争导致的灾难有时有甚之而无不及。更为糟糕的是,瘟疫往往与战争狼狈为奸的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与安全。《三国演义》中写到张角广施符水救治因疫气流行而致病的民众,这不是虚构的,而是符合史实的。而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的记载看,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疫病流行至少不下十余次。如此频繁的瘟疫,无疑对东汉末年的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疫气流行加剧了东汉的瓦解,促进影响了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局势的形成与走向。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2.借东风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于突如其来的瘟疫!


《三国演义》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虚构了“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等故事情节,而屏蔽省略去了一些当时的客观事实。

“庞统连环计”,“蒋干反间计”,“黄盖诈降”,“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烧赤壁”,这些家喻户晓的一环套一环的精彩纷呈的故事的描写,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篇章。从这些故事描写中我们得知曹操的几十万大军主要是败于诸葛亮和周瑜的智谋上,给人的印象好像就是诸葛亮、周瑜这几位关键人物起决定作用,一手策划导致的。大有天下一盘棋,诸葛亮、周瑜、庞统等几位重要的人物指指点点,就把曹军打败了。多美好的而英雄气慨的故事啊,实际上这是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存在着严重的歪曲,其中移花接木、杜撰虚夸的文学艺术手法完全遮盖了当时的具体客观情况。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以小说的艺术性来看,篇章中的移花接木、杜撰虚夸的艺术手法运用的很好的。但是,以历史角度来看,这就存在着把客观环境因素所致的形势转变也都嫁接美化到作者想要塑造的人物身上,因而给人造成了很大的错觉了。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时发生了瘟疫,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其军队内瘟疫的突然流行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赤壁之战,《三国志》的记载颇与《三国演义》的描述有巨大出入。经过分析能清楚的看出来,所谓,“借东风”、“火烧赤壁”等,其实虚构的而已。实际的情况是,曹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曹军内部瘟疫流行,病死大半,从而严重削弱了曹军的战斗力。而火烧赤壁呢,实是,曹操由于兵力因瘟疫严重下降又遭到刘备与孙权联合抗击而兵败后,仓皇撤退,未及时能撤走的船只、物资,为了避免落入敌手,因而曹操自己放火烧了船只。并非是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更没有“诸葛亮祭坛借东风”一说,诸葛亮借东风就是虚构,美化诸葛亮之用。

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严重虚夸了个别人物的作用,属于主观夸大,而忽略了当时真正构成本来处于绝对优势而忽然之间转为劣势的主要原因,这个原因就是——瘟疫。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关于曹操赤壁之败,主要是出乎意之外的始料未及的瘟疫,这个观点啊,我们从史书中透过那寥寥的记载,结合具体时空去分析的话,便可发现的。曹操败于赤壁,不是败于周瑜的火攻——火烧赤壁,而是曹操兵马多是北方人士,江南水战,士兵多水土不服,又兼当时军队感染上了瘟疫,因疫病、士卒病死大半,兵马整体战斗力因此迅速下降从而导致赤壁战败。比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里有可以佐证的记载,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从这里我们看到《三国志》中关于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提到“火烧赤壁”、“借东风”等的只言片语。而只是说到,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各领万人,与刘备联合起来一起抗击曹操军队,交战在赤壁,曹操士兵多是因饥饿、瘟疫流行致死者占大半,曹操战败,撤退时,未及时能撤走的船只,曹操下令放火烧了。

当然,我们结合当时的时空环境,也可以意会下,北方人士本来多不惯水性,又因染疫,因而战斗力极度虚弱。曹军大败,仓皇撤退,同时,烧掉了未及撤退的船只。估计当多是些物资、战船以免落入敌手,壮大了对方,削弱了自己,于是才烧了。

总之,从三国志的记载看,曹操并不是败于对方的火攻,而主要是当时军队染了疫病。战船起火是曹操撤退时,自己放火烧掉的那些不能及时撤退的船只。但这在三国演义中却被加工成了,说是诸葛亮与周瑜联手操作的“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智谋,反而对当时的瘟疫所致的灾难几乎忽略未提。给人造成了错觉。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其实,赤壁之战,客观分析分析看的话,我认为曹操的失败可以归结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首先就是有上面已经分析到的原因,出乎曹操预料的情况是,军队瘟疫严重。病死者众,军无战斗力。

其二是,孙刘联军以逸待劳,曹操的兵马远道奔驰,一昼夜行走三百多里,昼夜兼程的追赶刘豫州。已是非常疲惫,强弩之末。

其三是,曹操兵马多是北方人士,北方人不惯于水战,而荆州刚归附曹操的百姓,并非心甘情愿,实为一时兵势所迫。

其四是,在诸葛亮的游说下,孙权兵马与刘备兵马达成一致战线,共同抗击曹兵。士卒势气高亢,再兼以有谋臣、大将的合理布置安排。整体战斗力并不弱于曹兵。

其五是,论地利优势,孙权、周瑜惯熟江南地形,曹军则水土不服。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3.建安二十二年的这场瘟疫更甚

被称为医圣的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开篇便说到

“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

这里说到的“伤寒”就不仅仅是外感风寒的病疾,更多指的是烈性传染性疫病。东汉末年疫病流行的不到十年间,张仲景自己的宗族已经死亡超过三分之二,可见当时瘟疫之严重。另外,面对瘟疫肆虐造成的自己亲族的相继死去和广大的民众疾苦,这种触目惊心的景况激发了张仲景内心的悲愤之情,这大概也是张仲景发奋研究医学的一个原因吧,终取得巨大成就。

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所说的伤寒瘟疫造成的灾难只是建安以来的十来年,而后面还有比这之前更甚的瘟灾,这就是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在《与吴质书》这封信中,魏文帝曹丕回忆说:“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又说,“疫疠多起,士人雕落”。这里所说的疾疫就是指建安二十二年,因为在这文中曹丕提到了建安七子等人,因瘟疫去世,而建安七子中的五位多是在建安二十二年这场大瘟疫中死亡。

关于这点,无独有偶的佐证是,曹丕的兄弟曹植也专门作了对瘟疫情形的描述——《说疫气》,其中描述了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里分明说到的就是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疠气就是指烈性传染性的瘟疫。《后汉书.本纪.孝帝纪》中也分明记载到,“二十二年冬,有星孛于东北。是岁大疫。

从这些简短的文字记载足以看的出建安二十二年这场瘟疫之盛。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魏蜀吴三国,战来战去,每次打仗也多是死亡兵士、将领之类;而瘟疫一起,却不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的,都一股卷入死亡的漩涡里。以致使得家家有死人的噩耗,哭泣的哀号声处处能闻到,整个一族因瘟疫而死亡的不鲜见。而尤其糟糕的是三国那个时期战乱与瘟疫又相互裹挟着发生,由此,导致了那个时期人口的迅速下降,据有人研究统计,东汉末年时有五千多万人口,到了三国末期锐减到了只有五百多万人口,真可谓是十室九空。不少当然是死于战乱战争,而由瘟疫导致的死亡人数并不亚于因战争死亡的人数。

瘟疫——《三国演义》中忽略的对三国鼎立形势起重大作用的因素


综上几点,足可见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瘟疫之盛,而《三国演义》对瘟疫所造成的影响提及的甚少。由瘟疫导致的灾难,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威胁和损失并不亚于当时的战乱。瘟疫的流行及导致的灾难对三国鼎立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略掉的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