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經濟影響將超過“非典”,全年GDP保6存疑,中央地方全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難關


去年年底被不少人認同的“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弱企穩”的判斷,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

2020年春節期間,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從中部城市武漢向全國蔓延。繼省會武漢之後,湖北省各地陸續啟動封城措施。與此同時,中國多個省區市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普通民眾被建議減少出門,避免人員流動和聚集,更有少數地區採取嚴厲措施,封村、封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此前發文闡述了,在發生疫情時自動或被動地限制人員流動,其影響經濟的路徑:服務需求減少,生產、投資與出口中斷,失業人口增加,財政與金融環境惡化。

多家機構預測,此次疫情將直接影響中國一季度GDP數據,視疫情持續時間長短會對全年經濟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

當地時間1月30日晚,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後,對中國和全球出口和旅遊的擔憂,不同程度加劇了對經濟的負面預期。

“拉長曆史來看,新冠疫情不會促成經濟拐點。”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表示。

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也作出類似的判斷,“疫情將全面衝擊我國宏觀經濟、中觀行業和微觀個體,影響雖然沉重但是短期的,不會改變中長期經濟走勢。”

任澤平同時強調,“疫情暴露了我們在社會治理、應急體系、醫療科技、小微企業融資難、稅費負擔重等方面長期累積的問題。如果在應對上長短結合,在短期應急措施的基礎上,通過改革的方式解決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加強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硬實力,讓悲劇不再重演,有助於真正提振經濟和市場信心。”

“多難興邦。”恆大研究院發佈的報告中,以此句結尾。

短期經濟遭衝擊,全年GDP可能減少1個百分點,能否保6存疑

1月23日,疫情重災區武漢“封城”。隨後,周邊地級市陸續跟進。短短几日,湖北省內除神農架林區外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個省直轄縣級市全部“封閉”。

隨著疫情的蔓延,全國其他地區也陸續出現病例增長的勢頭。

“儘量減少外出”幾乎是所有權威機構和專家向普通民眾提出的建議。2003年“非典”的前車之鑑,也讓大家對這場疫情不敢怠慢。於是,在很多地方,本應是熱鬧的春節行情出現了“空巷”的場面。

令外界更為擔心的農村地區,出現了各種各樣“封村”的防護措施,把進出口堵死,派人“把守”,防止外地車輛進入。

在節前備足了食材的各家餐廳,不得不在店門口擺起臨時菜攤甩賣菜品。以往的春節,這些菜餚都是作為888元、1888元、8888元的套餐擺在餐桌上,然後火速被搶訂完。

航空公司、旅行社、酒店、電影院、KTV,業績逢“年”必漲的定律也在今年落空。這些行業的員工,過了一個從未有過的“清閒年”,每人損失幾千元或是幾萬元的績效已成既定事實。

回鄉過年的人們,往年應該是返城回到工作崗位的日子,現在即便沒有被疫情所困,也無法到崗;這些人的僱主要麼受疫情影響訂單慘淡,要麼有訂單卻找不到人來幹。老闆們更是心焦,一些底子薄的企業已經亮起了紅燈。如果人們還不盡快返回工作崗位,他們失去的將不只是績效,而是工作。

自家種了幾畝西紅柿、黃瓜、草莓的農民,每到過年都會賣個好價錢,但今年,村裡的路被封了,蔬菜水果無法向外運送,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們在地裡爛掉,急得這些農民夜夜上火睡不著覺,“半價賣也行”,轉過身,“能賣出去就行”;這時候,很多城市的超市,已經陸續出現搶購的局面,以往在朋友圈風花雪月的人們,交流的主題變成:哪個超市還有菜賣。

不知會擺上哪家餐桌的畜牧大省湖北所養殖的豬和雞,每年要消耗飼料1069萬噸(2018數據),平均每天約3萬噸,這些飼料原料大部分從長江水道和鐵路源源不斷地進入湖北,一般年份的正月初五、初六,各配套產業都陸續開工。

“但今年由於防新冠肺炎,所有物流通路全部堵死。按目前飼料廠的存貨,最多隻能維持三到四天。湖北存欄家禽近4億隻,生豬存欄1692萬頭(2019年10月數據),再過幾天這些豬和雞就要斷糧了,這些豬、雞就會面臨餓死的境況,大多數養殖企業就會面臨破產、關門;很多企業、農民會拋棄豬、雞,加大疫病的複雜性;打造了許多年的菜籃子工程也會毀於一旦;上百萬從業者將面臨失業……”

湖北省飼料協會、家禽協會、養豬協會等多個協會不得不聯合求助:“救救這幾億只雞和1600多萬頭豬吧,救救這些企業和農民吧!”

疫情經濟影響將超過“非典”,全年GDP保6存疑,中央地方全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難關

武漢的核心商圈,商鋪房租一年要200多萬元,佔到一些企業全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人們都盼著能等到像萬達一樣免去一個月的租金及物業費的消息,看著加入減免租金的商場名單越來越長,他們希望這樣不幸中的萬幸,能夠降臨到自己頭上。

“新冠肺炎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是出門減少。”黃益平說,“不出門會影響消費,特別是服務類的消費,包括旅遊、交通、娛樂、零售、餐飲等,加上現在適逢春節假期,影響就更大。根據美團等機構之前發佈的《2020年春節假期旅遊消費預測報告》,春節期間,全國酒店預訂需求較平日明顯增長,異地用戶佔比較平時上漲16%,而文博館類景區門票銷量同比增長五成,現在這些恐怕都已經泡湯。許多企業為春節假期預先儲備了許多物資,這個打擊就可能是雙重的。”

“人不能出門,生產、投資都會受影響。部分地區已經宣佈春節假期後推遲開學,工廠、企業推遲節後開工也是大概率事件,更何況全國兩億多農民工,絕大部分現在都在老家歡度春節,估計大部分無法按原計劃回到就業的城市。香港已經宣佈2月底之前暫停所有來往武漢的高鐵與航班,相信來華的外國旅客數量也會急劇減少,其中包括商務旅客,這就會影響出口與直接投資。”黃益平表示,

“企業經營受到衝擊,必定會影響到就業。2018年全國服務業的就業人數是3.6億人,即便只有5%的就業人員因此失去工作,那也有將近2000萬人。”

他進一步分析,由於消費減少、部分經濟活動中斷、失業率提高以及GDP增長減速,宏觀經濟形勢惡化就比較容易理解。一方面,經濟不好,財政收入勢必減少,但同時對財政補貼的要求反而增加,這些都會導致財政赤字增加、國家財政能力減弱;另一方面,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可能會大幅增加,而隨著經濟基數縮水,槓桿率反而會進一步上升,增加宏觀、微觀層面的金融風險。

世衛組織將此次疫情列為PHEIC後,加劇了其對經濟衝擊的判斷。有分析稱,雖然世衛組織對成員國更多的是提醒和建議的權力,但這將讓更多國家意識到疫情的風險,進而做出減少旅遊和貿易的決定,出口將遭受重創;也有人認為,此次疫情對宏觀經濟的衝擊是外部性的、短期的。至於對中國經濟究竟會產生多大影響,則取決於疫情的發展和政府對此採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

此前,世衛組織共宣佈過5次緊急事件,分別是甲型H1N1流感(美國-墨西哥2009年4月)、脊髓灰質炎(2014年5月)、西非埃博拉疫情(2014年8月)、寨卡病毒(2016年2月),剛果埃博拉(2019年7月)。根據以往的數據,部分人士認為對所在國經濟和正常運轉影響都在可控範圍內。

有人曾以2009年墨西哥、“非典”期間的香港、“非典”期間的中國內地三個案例作為樣本研究,對比疫情對出口的影響,結果並不一致,從而得出結論,“看來疫情並非是決定出口的關鍵因素”,“疫情不改變出口趨勢,但是會讓實際出口變得略差”。

據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初步的評估”,新冠肺炎可能令中國的GDP減少1.2個百分點。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分析,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短期影響不容低估,“主要影響在第三產業,全年影響幅度估計在1個百分點左右,這也意味著對GDP增速負影響或超過0.5個百分點。從影響時間段看,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

也有機構設立了基準、樂觀、悲觀的三種情景,分別描述了經濟可能受影響程度,對應預估全年GDP增速分別為5.5%、5.7%和5%左右。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得出的結果更為樂觀,

“從疫情影響GDP增速來看,一季度預計GDP影響下降1%-2%,名義GDP受影響下降1%,但全年來看,6%的GDP增速仍是可期的。”

時移世易,此次疫情影響將超過2003年“非典”

雖然2003年“非典”的影響具有多方面的參考意義,但是很多人指出,兩次疫情之間,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中國經濟已經和‘非典’期間不同。如今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服務和消費支出,其對經濟的拉動增長約佔60%,考慮到2003年疫情高峰期間中國零售額下降了50%,遏制疫情對中國經濟將變得非常重要。”此前華爾街一位資深投資人士在接受《財經》採訪時表示。

疫情經濟影響將超過“非典”,全年GDP保6存疑,中央地方全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難關

李迅雷指出,反觀2003年“非典”期間的中國經濟,正處在重化工業化、城鎮化和消費升級的高增長階段,上升動力很足。如今,中國經濟增速穩中下行,原本問題不大,也有利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更好地推進,但遇到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可能就會出現一些原本不成為問題的問題。

有一種更為形象的說法,2003年“非典”時的中國,正在走出1998年開始的經濟低谷,“非典”對經濟的影響相當於18歲的年輕人起跑後又蹲下繫了個鞋帶,2003年全年經濟增速達到了10%,開啟了新一輪雙位數高增長週期。現在的情況則可能更像一個45歲中年人,事業過了巔峰,家裡上下老小事情很多,下樓梯的時候又把腳崴了。

更多的判斷更為直接,認為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大於2003年“非典”,依據是,“‘非典’時期並沒有封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發佈報告分析了兩次疫情的不同。除了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以外,此次疫情暴發時,第三產業佔中國GDP的比重不斷上升,2003年第三產業比重僅為40%,2020年已上升至53%,因此疫情對第三產業的拖累或對經濟帶來更大沖擊。且疫情暴發時臨近春節,使得衝擊力度與廣度加大,疫情暴發帶來的延遲開工也將對生產與投資帶來影響,從而使此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不同於“非典”。

但是從機構的分析來看,此次疫情的主要衝擊多為短期,“拉長曆史來看,新冠疫情不會促成經濟拐點。”李迅雷認為。

“記得2003年‘非典’時期,曾有經濟學家驚呼:‘非典’的危害度相當於‘第二次亞洲金融危機’,冒出了不少‘非典經濟學’。然而,實際在2003年5月以後,‘非典’疫情逐步衰減、消失,流行了半年左右。”

李迅雷撰文稱,2003年“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在二季度。2003年的四個季度,中國GDP增速分別為11.1%、9.1%、10%和10%,二季度GDP增速比前後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1.5個百分點。全年看,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6.7%,減慢0.8個百分點。“可見,當年‘非典’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有限,若單純看第三產業放緩(假設正常增速為8.5%,比上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對GDP增速的拖累,則影響GDP增速0.5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GDP比重為32%)。”

“從影響時間段看,主要發生在第一季度。因為第一季度的GDP佔比是四個季度中最少的,所以,影響程度也相對有限。”李迅雷希望今年GDP在第一季度創出低點後,後三季度能穩步回升。

疫情經濟影響將超過“非典”,全年GDP保6存疑,中央地方全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難關

合力抗“疫”,中央、地方頻頻出手幫扶中小企業共渡難關

疫情對經濟、民生的影響逐漸顯現,中央政府很快行動起來。2月1日,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下稱《通知》),推出具體30條措施穩定市場信心。

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潘功勝在接受採訪時稱,《通知》重點是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強化對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的金融支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正常的金融服務需求,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經濟穩定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持。

在2月3日創紀錄地單日公開市場操作投放1.2萬億元之後,2月4日人民銀行繼續充足供應流動性,當日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投放資金5000億元,央行兩日投放流動性累計達1.7萬億元。

《上海證券報》援引市場人士的話分析稱,逆回購利率下調後,央行大概率會下調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進而帶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下行,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減輕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針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和居民,潘功勝稱,下一步還將進一步加強相關金融服務,比如通過加大融資支持、適當下調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等方式,支持相關企業戰勝疫情災害影響。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到期還款困難的,可予以展期或續貸;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等行業,以及有發展前景但受疫情影響暫遇困難的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各金融機構不得盲目抽貸、斷貸、壓貸,等等。

此前就有多機構建議,對於受疫情衝擊較為嚴重的中小企業,應當採取適度放鬆貨幣政策、適當減免稅收、為部分企業提供一次性補貼、降低社保繳費率等措施。

疫情經濟影響將超過“非典”,全年GDP保6存疑,中央地方全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難關

“此次疫情對中小企業而言,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策略上都沒有做好有效準備,尤其是現金儲備不足。中小微企業不僅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更是激勵創新、帶動投資、促進消費的重要‘生力軍’。因此,在防控疫情的同時,還要助力保護中小企業良好運轉,因為這不僅僅會方便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還會有利於穩就業和保民生。”業內人士稱。

2月2日晚,蘇州出臺《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十條政策意見》(簡稱蘇“惠”十條),支持中小企業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打響了各地推出扶持中小企業政策的“第一槍”。

隨後,北京、上海、青島等地相繼快速發佈扶持企業新政,主要包括加大金融支持保企業流動性、穩定職工隊伍、減輕企業負擔等方面。

社會各界,包括眾多企業和個人,也在此次疫情中貢獻自己的力量,做出了捐款、捐贈醫療物資、對商戶減免租金等義舉。

“政府治理將更透明,生產生活業態將朝著智能化、線上化發展,風險中醞釀機遇,或將催生新的業態。”任澤平在分析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時提出,這次疫情的前期應對,反映出地方政府應對被動、信息公開不充分、應急醫療薄弱、城市管理落後等問題。大數據對於人口流動目的地及滯留時間的監測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傳染源的防控。這將激發未來政府治理的公開透明和協調組織配套能力的提高。

這或許就是他認為“多難興邦”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