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要“静置两小时”?别信谣言

近日,有网友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样的信息:“自来水加大氯气注入,要静待2小时候使用”,此消息是否属实呢?

「辟谣」给水排水 |自来水要“静置两小时”?别信谣言

据沈阳水务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出厂水余氯不得小于0.3毫克/升,自来水管线末梢余氯不得小于0.05毫克/升,才能保证持续杀菌、消毒,确保水质安全。余氯量只要在国家标准范围内,自来水就是安全的。

沈阳水务集团严格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生产和输送自来水,并加强水质监测,确保出厂水水质符合国家标准,请广大市民放心饮用,不用为此感到焦虑不安。不论取自何处的原水,都有被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多种微生物污染的可能,我们所熟知的霍乱、伤寒、痢疾、肠炎等疾病都可以通过饮用水传播。因此,水源原水必须净化、消毒,切断介水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才能送到千家万户,成为大家每天使用的自来水。自来水的消毒方法很多,技术最成熟、应用最普遍还属氯消毒(包括液氯、氯气、次氯酸钠、氯胺等)。防止介水传染病,维护人体健康,氯可以说是“大功臣”。

科普知识:

氯消毒的发明与应用

1850年前后,英国伦敦爆发了数次霍乱,数万市民在霍乱中丧生。为了防止霍乱继续爆发,英国人在1897年首次用氯气对自来水进行消毒,结果出人意料的好。20世纪初,氯消毒被广泛应用于给水处理之中,使得通过生活用水传播的细菌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时至今日,不断有新的消毒工艺被发明并投入应用,但氯消毒法依然是杀菌消毒的一大主流。

「辟谣」给水排水 |自来水要“静置两小时”?别信谣言

氯是如何消毒杀菌的?

氯在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具有强烈刺激性及特殊臭味,氧化能力很强,与水反应时,生成次氯酸(HCIO)和盐酸(HCI),氯的灭菌作用主要依靠次氯酸,因其是体积很小的中性分子,能扩散到带有负电荷的细菌表面,具有较强的渗透力,能穿透细胞壁进入细菌内部。氯对细菌的作用是破坏其酶系统,导致细菌死亡,而氯对病毒的作用,主要是破坏核酸,致病毒死亡。

「辟谣」给水排水 |自来水要“静置两小时”?别信谣言

氯消毒有副作用吗?

用化学方法消毒,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消灭水中病毒细菌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消毒副产物。为了控制消毒副产物的生产,在净水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氯的投加量。

为控制自来水中的消毒副产物,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对三卤甲烷、卤乙酸、三氯乙醛、溴酸盐、甲醛、氯酸盐、亚氯酸盐等主要的消毒副产物提出了卫生安全性的限值要求。水厂生产的自来水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可放心饮用。

有没有更加安全的消毒方法?

对更安全的新消毒剂研发,一百多年来都没有停止过,曾使用过的消毒方法也有几十种,比如早年间的漂白粉、碘等。但在安全性、消毒效果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之后,仍旧是氯消毒“胜出”。

其他方法VS氯

臭氧、紫外线的消毒技术国内也在研发使用,但就实际而言,很难单独使用。

臭氧比氯杀菌效果好,可能产生的溴酸盐和甲醛等副产物,种类和数量相比氯来说都较少。但它对于消毒有选择性,比如绿霉菌青霉菌等细菌,臭氧就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其杀死。而且臭氧作为消毒剂使用时,时间很短便会散去,无法持续杀菌,因此需要与氯拍档“登场”。

紫外线目前也难挑大旗,多作为氯的辅助。因为它虽不产生消毒副产物,但无持续杀菌能力,会有细菌复活现象出现,对于浑浊水质或有悬浮物的水源,杀菌能力会大大降低。

自来水中有氯味,是氯超标吗?

氯投入到水中后,除了和水中的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等作用消耗掉一部分之外,还剩余氯的量。余氯可以达到持续消毒的作用。

因此,饮用水中必须保证一定的余氯量,才能有效抑制配水管网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而影响水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集中式给水出厂水余氯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 mg/L。正常情况下,由于用户距水厂有远有近,管网中余氯含量大小会有一定差异,用户对水中氯味的感觉也会不同。

市民如发现自来水中有轻微氯味,说明水中有余氯存在,属正常现象,可放心使用。市民将接的自来水烧开饮用的过程中,氯气就已经分解挥发了。

另外,余氯虽然对人体无害,但是对观赏鱼等小生物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养鱼先养水,只需将自来水晾晒几天,或添加除氯剂处理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