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河:槳聲燈影、笙歌文韻

【抗疫情期間,很多人自我封閉,這當口,外面出不去,窩在家裡,回憶旅遊經歷,寫寫遊記,也是一種心情舒暢的感受,與朋友們共賞!】

遊古都南京,不由得感覺到,南京古城最不可或缺的應該就是秦淮河,這條古時稱為“龍藏浦”、或“淮水”的河流,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達2600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她被認為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秦淮河是自然形成的,而她又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文化之河。秦淮河孕育著古都南京的古老文化。

十里秦淮河:槳聲燈影、笙歌文韻

十里秦淮河

有一種傳說,認為“秦淮河”的名稱是因為秦始皇東巡時,見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有王者氣象,於是,便鑿方山,斷長壠為瀆,使山水入江,後人傳此水為秦時開山所引,因而稱之為“秦淮”。

秦淮流域,遠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蹟。而自三國東吳時起,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一直就是繁華的居民活動區。東晉以降,六朝的名門望族皆聚居於此,當時,秦淮河兩岸,不僅商賈雲集,而且文人薈萃,河流兩岸演繹著多少的文人軼事。隋唐以後,雖然秦淮河曾一度衰落,但唐時的文人騷客,依然絡繹不絕地來此憑弔,感嘆昔日秦淮河的繁華,感慨“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蕭瑟景象。

到了宋代,隨著江南的繁盛,秦淮流域又復甦為江南文化中心,商業和文化又發展起來了;而到了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十里秦淮進入了鼎盛時期,明末清初,河岸中心區域的夫子廟,重現儒學盛大氣象,引來多少文人墨客聚集於此,他們吟詩著文,競逐金榜題名。

與此同時,秦淮八豔的事蹟膾炙人口,河岸邊,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笙歌漫酒,如夢如幻。

雖然,清代的秦淮河經歷了太平天國時的一度擾毀,又遭受到湘軍攻進天京之後的戰火摧毀,但戰事之後,湘軍統帥曾國藩率軍進入南京之後,為籠絡江南文人,他重整河岸,重建夫子廟,重修江南貢院,使十里秦淮,又招來了文化的繁榮。可是,近現代的軍閥戰亂,又使秦淮河再度荒廢,兩岸建築多被破壞,之道解放後,特別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江蘇省、南京市撥鉅款修復秦淮風景帶,使秦淮河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

如今的秦淮河風景帶,以夫子廟為中心,沿河兩岸,有夫子廟、中華門、江南貢院、媚香樓等建築,以及瞻園、白鷺洲、烏衣巷、桃葉渡、鎮淮橋等景觀。秦淮水上的遊船與沿河岸上的亭臺樓閣相應成趣。秦淮河風景區充滿魅力,她集古蹟、園林、畫舫、樓閣、街市和民俗、民風、文化傳說、詩詞曲賦為一體,是令人嚮往、耐人尋味的風景名勝。

十里秦淮河:槳聲燈影、笙歌文韻

秦淮河風景

秦淮河的魅力主要通過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首先,歷史上秦淮河聞名遐邇,是與夫子廟的文化繁盛密切相關的。夫子廟亦稱孔廟,始建於北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它位於秦淮河北岸,以秦淮河作為其泮池,南岸有照壁,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在夫子廟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此外,夫子廟的東面,還建有魁星閣。

夫子廟的名遠樓格外引人注目,它高三層,為四方形樓閣,飛簷出甍,底層四面皆有門,樓上四面皆開窗,站在樓上,可以將整個夫子廟景觀盡收眼底。據說,當時的明遠樓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入貢院的狀況的。明遠樓作為為江南貢院的中心建築,據《貢院碑刻》記載:該樓修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距今已有460多年曆史,至今,明遠樓仍保存完好,它是我國目前所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貢院考場建築。

明遠樓的名字是有典故的,“明遠”出典於《大學》,蘊涵有“慎終追遠,明德歸厚”之意。當然,明遠樓的功能遠不只是為了監視應試舉子那麼乏味,它還是很有詩意的,據說,在明清時期,每逢中秋佳節,監臨、提調、巡察等官員可以登樓賞月,賦詩填詞,品茗行吟,臨窗眺望秦淮美景。

十里秦淮河:槳聲燈影、笙歌文韻

明遠樓

夫子廟以及南宋始建的江南貢院,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是南宋及明清文人的活動中心,同時,正因為有這些文化建築,秦淮兩岸才成了當時江南的文化中心。在儒學鼎盛之時,秦淮兩岸成了江南文人墨客理想的匯聚之地,眾多的文人舉子,在夫子廟裡拜求能金榜題名,有些文人通過科舉之路,走上了官場。據統計,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中,高中狀元者達五十八人,佔清代狀元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二。明清兩代的不少名人,如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皆出自於江南貢院。可以說,眾多成功士子文名遠播,登榜舉子亨通官運,這成就了夫子廟和江南貢院的久遠盛名。

十里秦淮河:槳聲燈影、笙歌文韻

夫子廟

其次,秦淮河之所以名聲遠揚,更是與文人名士的詩酒風流、吟誦感懷有關,也與富貴子弟的金粉奢華、笙歌喧囂有關。六朝時,秦淮河一帶已是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秦淮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等就是名士騷客對酒吟詩、笙歌賞豔的詩酒風流地。

更何況,東晉時,有王、謝望族聚居於此,這自然使十里秦淮,享譽天下。隋唐之後,秦淮河畔曾一度衰落,但未曾真正沉寂,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追思前朝望族名士,秦淮兩岸,依然文韻悠然。明清兩代,十里秦淮進入了鼎盛期,秦淮河畔,華燈燦爛、富賈雲集;夫子廟前,文人匯聚,文名遠播;秦淮兩岸,青樓林立,畫舫凌波;河中輕舟,小燈萬盞,佳麗聚集。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金粉樓臺,鱗次櫛比,文人富商,如醉如痴,道不盡的風流豔麗,說不完的詩酒迷漫。

明末清初,有著名的秦淮八豔,據餘懷的《板橋雜記》記載,當時有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六豔,後來又加上了柳如是、陳圓圓,合成了“江淮八豔”。“八豔”中,除馬湘蘭外,她們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朝代更替大動亂,這些金粉場上陪酒賣唱的豔姬們,雖是青樓女子,但卻是頗有氣節,她們與當時的貪官、奸商、賣國求榮者相比,更具有大義凜然的正氣,而且,她們很有才華,“八豔”皆是熟悉詩畫,頗懂音律,才貌雙全的出色女子,她們豔香迷人,才不遜於士子。

十里秦淮河:槳聲燈影、笙歌文韻

“江淮八豔”

據說,秦淮河南岸的“媚香樓”就是當年八豔之一的李香君居住的地方。李香君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中的秦淮名妓,據說歷史上實有其人。秦淮河畔的媚香樓,左牽文德橋,右攜來燕橋,南望烏衣巷,北依夫子廟,是秦淮的著名建築。奇怪的是,一棟歌妓的故居,居然能依傍於夫子廟而在歷史上赫赫有名,這其中的妙趣,可能也只有從特殊的秦淮文化中得到解釋。

再次,秦淮河的聞名,還和很多重要的歷史人物的影響有關。三國時的孫權,東晉時的司馬睿、王導、王敦、謝安、謝玄等,明朝的朱元璋、朱棣、朱升、徐達等,天平天國時的楊秀清等,清代的曾國藩等,都與秦淮河兩岸的歷史文物有密切關係。比如,秦淮河畔的瞻園,曾經是明朝大功臣、中山王徐達的府邸花園。據說,乾隆南巡時曾駐蹕於該園,並題有“瞻望玉堂”;太平天國時該園成了東王楊秀清的王府。瞻園中有一塊玲攏的奇石叫“仙人峰”,相傳為宋徽宗時“花石綱”遺物,仗餘高的巨石,具有瘦、皺、透、漏、秀的特點,是古典園林中“醜石”之典範。

當然,秦淮河還與三國後許多朝代的文人有關,如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曾在秦淮河畔居住過,據說,夫子廟附近的桃葉渡,就是王獻之迎接其愛妾桃葉時的渡口。傳說當時王獻之的愛妾桃葉與其妹桃根乘舟而來,王獻之便到渡口去迎接,並作《桃葉歌》相贈:“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此後,桃葉渡一直以“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美稱被用來描繪王獻之的風流故事。再如,唐朝詩人劉禹錫遊烏衣巷遺蹟時,寫下了著名的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又如,唐代詩人杜牧在秦淮河畔寫下了影響深遠的名詩佳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還有,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寫道:“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在現代,著名的作家朱自清和大文人俞平伯曾共遊十里秦淮,並同以《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為名,寫下了著名的遊記散文。歷史上的眾多文人在十里秦淮留下了很多詩文,使秦淮河的影響更大,名聲更響。

十里秦淮河:槳聲燈影、笙歌文韻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

此外,秦淮河的聞名,還與秦淮地區的獨特美食有關。秦淮美食,歷史悠久,自六朝流傳至今,據說有多達80多個品種,其名點小吃有葷有素,甜鹹齊具,形態各異,美輪美奐,而最著名的當是所謂的“秦淮八絕”,這是八道具有特色的“點心”:第一絕: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乾絲;第二絕: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第三絕:六鳳居的豆腐腦和蔥油餅;第四絕: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第五絕:奇芳閣的麻油素乾絲和雞絲澆面;第六絕: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第七絕:瞻園麵館燻魚銀絲面和薄皮包餃;第八絕: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秦淮河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秦淮河流淌了千年,包容了許多朝代,既頌讚興盛,也訴說衰敗。既表現成功的喜悅,也表達沉重和落寞。十里秦淮,有詩人憑弔的感嘆,也有舉子失意的怠倦;有達官貴人的瀟灑,也有文人騷客的風流;有仕人遺老的無奈消遣,也有鉅商豪富的獵奇奪豔。

夫子廟裡,儒風頗盛;江南貢院,舉子辛勤;六朝金粉,水洗凝脂;畫舫凌波,晝夜笙歌;詩酒奢華,醉生夢死。十里秦淮,承載著千古悠悠夢幻,述說著多少妙趣橫生的故事。

如今,十里秦淮,依然是槳聲燈影非凡興盛;秦淮兩岸,更有著亭臺樓閣林林總總,一水秦淮多少夢,最是史韻悅遊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