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後來“蛻變”成了“肉食者”

曹劌後來“蛻變”成了“肉食者”

曹劌,就是《曹劌論戰》的主角,“一鼓作氣”的成語由他而來,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裡講過他,多年來的語文課本里也都有他。短短300多字的文章,一位出身平民、瞧不起“肉食者”、敢與國君對話、胸有奇謀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那麼,曹劌後來怎麼樣了呢?最近在讀《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居然從中看到了答案。

曹刿后来“蜕变”成了“肉食者”

現在回想起來,小孩子讀書就是不求甚解,起碼我當小孩子的時候是這樣。當年我讀到《曹劌論戰》,就沒有想到問一下老師,為什麼齊軍擊鼓了,魯軍不擊鼓,齊軍就老老實實呆在原地而不進攻?

這其實就是曹劌當年“奇謀”的核心所在,也是曹劌的人生底色所在。

按照春秋的戰爭規則或者“國際法”(也就是“周禮”),交戰雙方要同時擊鼓,同時進攻。曹劌沒有遵守這套規則,他故意三次不擊鼓,讓單方面擊鼓的齊軍“再而衰、三而竭”,傻呆呆站在那裡不知怎麼回事,然後一鼓作氣衝殺過去,打了對手一個冷不防。

此後兩年內,魯國軍隊兩次用“奇謀”取勝,一次是在士兵身上蒙了虎皮夜襲敵軍,一次是趁對手列陣尚未完畢的時候搶先攻擊。《稱霸》認為,魯軍這兩次的戰場指揮官,可能都是曹劌,至少是帶有強烈的曹劌風格,也就是“規則是用來破壞的”。

曹劌並非常規意義上的老百姓,他也是周文王的後代,按照階級分析法,他屬於“破落貴族官僚”。想想也是,如果他從未見識過當權的“肉食者”,又怎能說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種話?看穿了當權者奉行的那套東西,覺得陳腐不堪(都是我祖上玩剩下的),現實中早已行不通(誰先打破規則誰就佔便宜),如果用我的“奇謀”,一定可以扭轉局勢,這就是曹劌的心理。

他三問國君魯莊公“何以戰”,魯莊公先後答以恩惠賞賜、虔誠祭祀,都被他否定;直到魯莊公說出“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他才表示可以一戰。實際上曹劌對自己的戰術有相當的把握,他是要等到魯莊公亮出政治上的底牌,在某種程度上宣示了“司法公正”之後才肯出手。對於曹劌這個階層的人來說,賞賜、祭祀,那些都是虛的,有了司法公正,才能保護他們免受“肉食者”的侵害劫奪。可想而知,既然憑藉司法公正才可以一戰,那麼魯莊公以後自然也要堅守司法公正、賞罰分明;而曹劌又有把握建奇功,那麼他這個階層的上升通道也就打開了。

曹刿后来“蜕变”成了“肉食者”

結果如何呢?曹劌那種打法,確實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魯莊公也確實信任了曹劌,請他進一步貢獻改革方案。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博簡”)中,有《曹沫之陳》一篇,記述了這件事。據北大教授李零考釋,曹沫就是曹劌。

但是,與同時期管仲在齊國的改革相比,曹劌的內政思路不算太先進,缺乏系統性,操作性也不算太強,整體而言“平了些”,他也並沒有在大局面上扭轉魯國的頹勢。

後來曹劌在齊魯兩國君主會面的外交場合亮出匕首,劫持齊君迫使齊國讓步,又是“奇謀”。

曹劌生活的時代,魯國一直處在齊國的陰影之下,在魯國國內存在著“親善齊國”和“鬥爭齊國”兩大路線的爭議。如果說曹劌的對手是管仲,那麼魯莊公面對的就是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魯莊公曾經也是主戰派,他的父親很屈辱地死在了齊國;但是形勢比人強,魯國實在鬥不過齊國,齊桓公和管仲的手段也實在高明,最後,從大局出發,魯莊公投入了齊國的懷抱。

在“曹劌論戰”13年後,魯莊公受邀去齊國觀看祭祀大典和閱兵。這一次,曹劌站出來反對,表示此舉不合於“周禮”。這是曹劌最後一次在《左傳》中出現。

《稱霸》作者不禁感嘆,曾幾何時,靠打破規則成名、以奇謀建功的人,如今也滿口規則,這說明曹劌上位成功,躋身於此前瞧不起的“肉食者”行列,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曹劌也不例外。

曹刿后来“蜕变”成了“肉食者”

《稱霸》作者劉勳是牛津大學生物化學博士,現為上海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學助理教授,他2009年回國後長期從事《左傳》研究和普及工作,著有《春秋左傳精讀》。他是上海“正說春秋”《左傳》讀書會的領讀,秉持“幫助普通人讀先秦大書”的理念,帶領以城市白領為主體的學友一字不漏地細讀《左傳》,至2016年已經完成第三輪。

《稱霸》這本書中,很多地方都流露出這位牛津理工男對歷史的解析眼光,關於曹劌的人生,只是其中一個小故事。

本文原載於2019年12月10日《長江日報》

曹刿后来“蜕变”成了“肉食者”曹刿后来“蜕变”成了“肉食者”

《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全二冊)

劉勳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39143

78.00元

春秋周王室式微,舊秩序崩潰,天下將向何處去?諸國並立、大國崛起,如何依託國內改革、如何贏得國際政治博弈,齊桓、晉文的前後幾代人都做了哪些努力?《稱霸:春秋國際新秩序的建立》,跳出“禮崩樂壞”的舊框架解讀春秋,從“政治”角度“正”向解讀春秋史,揭示舊秩序的崩潰後,各個諸侯國幾代人前仆後繼,在謀求建立新秩序的過程中所做的不懈努力。

歷史研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同歷史對話,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過去、認清現在、開創未來。春秋時期複雜變化的世界中,給我們很好的借鑑,是我們看成敗、鑑得失的一面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