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活中的座位禮儀,與鴻門宴中的方向座位有什麼區別?

中國自古以來便以禮儀之邦自居,大到祭祀祖先,小到飲食起居,都有相應的禮儀制度。在經歷幾千年的時間後,這些禮儀已經逐漸融入到我們生活,雖然嘴上不說,但行為中卻處處體現。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比如我們在家庭聚會或者宴請賓客時,都會將餐桌靠裡的位置讓給長輩或領導,因為位於外面的位置,往往會受到上菜時的干擾,有時還要臨時客串下服務員,跑跑腿,倒個茶,拿個毛巾什麼的,這樣的座位自然不能當做上座。

如果說這是簡化版的餐桌座位禮儀,古人對於座位的講究則要更復雜,除了要分內外,還要分方向。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關於鴻門宴的描寫當中,項羽和他的叔父項伯坐在了東向位置,古人以東為貴,東向就是最為尊貴的位置。項羽的亞父范增就坐在了南向,地位次之,劉邦坐在了北向,地位再次之,最後才是張良坐在了西向,是當時地位最低的位置。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鴻門宴中,項羽對於各方的座位安排,違背了客人為尊的禮儀習慣,體現了當時項羽狂妄的態度,以及對劉邦、張良的輕慢與侮辱。但古代的座位禮儀也不都是以東向為尊,比如在帝王與大臣之間的宴飲中,便是以南向為尊。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在甲骨文中,“南”這個字最初是指一種類似於編鐘的樂器,在殷墟卜辭又被用來借指方位,即早晨面對太陽,右手的一邊,與“北”相對。後來人們在建築房屋的時候,發現坐北朝南可以充分享受陽光,這個朝向是最好的,因而就以南向的坐位為最尊。至於古代帝王在召見群臣時,一定要面向南而坐,則與《易經》中的記載有關: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過

其中的“南面”後來便泛指帝王的統治,這也是“南面之尊”(指天子之位),“南面稱孤”(指自立為王)的由來。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關於南面為尊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在中國的神話中,南方在五行中屬火德,代表的顏色為紅色,代表的君王是炎帝,也被稱為赤帝。擁有八百年國祚的周朝便被認為是火德的代表,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

後來開創漢朝的漢高祖劉邦,又以赤帝侄子自居,南方以及其所代表的紅色從此便與帝王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秦漢以後(秦朝末年還沒成為主流),正南成了皇帝的“專屬”,帝王所居住的宮殿,如故宮便是正南正北的走向,而老百姓蓋房子往往會稍微偏東或偏西一些,避免犯忌諱,當然如果是一方豪強,往往就不屑於如此謹小慎微了。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分餐制對座位禮儀的影響,成語舉案齊眉的由來

除了以上原因,將方位與貴賤相關聯,還與當時的飲食習慣有很大關係。與現如今的合餐制度不同,古人多采用分食制,也就是和現如今我們吃自助餐的方式很相似。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分食制中,每個人桌前都會有一個用來盛放食物的案盤,形制有圓有方,十分輕巧。成語舉案齊眉中所說的案便是指古人吃飯時用的案盤,這個成語的原型來自東漢時期的一位隱士,其頗有學識,卻不願入朝做官,每日從事體力勞動,妻子不但不以此為恥,反而對其十分恭敬,當其歸來時,妻子將飯菜置於案盤上,不敢抬頭仰視丈夫,而是將案盤端到與眼眉相齊的位置,以示恭敬。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晉朝以後,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也將弧長椅子凳子帶入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當中,這些傢俱的普及和應用,讓飲食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不再需要跪在席子上吃飯,而是改為坐在椅子上,面對桌子吃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已經在普遍使用胡椅和胡床。這為後來宋朝開始普及的合餐制打下了基礎。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合餐製取代分餐制,八仙桌和圓桌成為主流,座位禮儀也開始化繁為簡

宋朝以後,伴隨中國的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以及飲食文化的不斷髮展,人們在一餐中能夠獲取的食物變得空前豐富,這個時候原先的分餐制變不適用了,取而代之的是合餐制。在合餐制中人們圍在一張大桌子周圍,可以十分方便的與大家一起享用豐富的美食。

在合餐制中,人們圍坐在圓桌或八仙桌周圍,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一個桌子上的就餐人數也可以調整,並非固定,這種較為自由和平等的就餐習慣,在最初實行的時候,一度讓古人很不適應,比如清朝的美食家,兼詩人袁枚就曾在《園幾》一詩中寫道:

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相較於圓桌,古人使用更多的是八仙桌,其桌面形狀是一個正方形,每一邊都可以坐兩人,故而得名。八仙桌可坐兩人、三人,四人、六人和八人,很少會出現五人圍坐八仙桌的情況,因為第五人不論做哪一面都會顯得像個“零頭”,顯得十分尷尬。

現如今圓桌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習慣,而且早已不侷限於飲食,而是逐漸擴大到各種會議制度當中,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身份以及不同地位的人們,圍坐在同一個圓桌,象徵著彼此間的公平和自由。

關於中國人吃飯時的座位文化就簡要介紹到這裡,不論是最初的以東為貴,還是後來被沿用下來的以南為尊,這都可以看做是中國歷史積澱,以及文化的烙印。出於愛國之心,我們不妨從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做起。

2000多年前的鴻門宴,座位大有講究,而後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