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集郵的那些事,有些習慣從開始就是錯的


關於集郵的那些事,有些習慣從開始就是錯的

  郵票的收藏由來已久,作為一種平民化的投資方式,集郵已經成為很多人經濟規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可在生活中,卻不斷見到有人花了大價錢卻得不到更高回報的情況出現。除了他們對郵票本身沒有正確的認識外,更多的是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收藏方式。

  一些錯誤的行為導致原本值錢的郵票不斷貶值,有時甚至會淪為無人問津的“廢紙”,造成收藏價值的喪失。那我們在收藏郵票中應該注意些什麼事情呢,哪些情況會讓郵票更具有價值呢?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郵票收藏中的一些故事。

關於集郵的那些事,有些習慣從開始就是錯的

  郵票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愛,除了擁有很大升值空間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印刷精美,方寸之間充滿了藝術氣息。每一張郵票就像藝術品一樣,詮釋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經濟、歷史等諸多的一切。

  而作為郵票的基礎功能寄信,也已經成為很多人與郵票的第一次“邂逅”。不過在寄信時,什麼樣的行為會讓具有收藏價值的珍品變成分文不值的棄品呢,這又是為什麼呢?

關於集郵的那些事,有些習慣從開始就是錯的

  很多人第一次見到喜歡的郵票,往往是居民寄信中的郵票。作為收藏者,很大一部分人會徵得所有者的同意,然後撕下郵票進行保存。講究點的會將郵票泡在溫水裡,讓郵票的膠水軟化脫落,再夾在厚書中風乾保存。不過其中有一類人,會不經所有者同意,直接將郵票偷偷撕下,有時甚至會撕壞信封中的個人信件,實在是一種缺乏道德修養的表現。

  除了在道德上需要譴責外,對於以上三種收藏方式,其實都是大錯特錯的。

  郵票除了新票以外,能讓他成為收藏品就要具備幾個特徵。

關於集郵的那些事,有些習慣從開始就是錯的

1980年-T46-庚申年  市場參考價:11000元

首先是稀有性。

  大家都知道無論什麼,越是稀有越是珍貴。而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來的很多國寶級文物都是金銀製品,這些金銀製品如果融化成金磚銀磚能賣多少錢呢?那為什麼同樣是金銀,文物的價值會更高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文化賦予了這些金銀器物擁有了那個時代的印記。他的工藝、他的歷史、他的故事就是他成為國寶的重要因素。

  而以上三種對待郵票的方式,都不同程度上毀掉了郵票上附帶的其他信息。所以這樣的郵票就像被融化的金銀文物,沒有了內涵,也沒有了底蘊。

其次,信封和郵票是需要一起保存的。

  信封上不光擁有一個郵件的所有信息,還包含寄送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郵戳、時間、地名、收發地信息,這些飽含著過程的印記,正是它所擁有的文化價值

,這些信息也是很多研究者所關注的方向。

2003年非典時期,從小湯山醫院發出的一枚貼有抗擊非典郵票的郵件跨越半個中國來到一名集郵者的手中,到了今天,這枚完整的信封因擁有小湯山醫院的臨時郵戳以及相關題材的非典郵票,被炒到9000多元的價格,而郵票的面值也僅僅只有9.6元,這就是一枚首日原地實寄封的真正價值。

關於集郵的那些事,有些習慣從開始就是錯的

  除了這樣的實寄封,腦洞比較開的朋友還可以製作一些趣味封。

2004年是農曆猴年,生在山西侯馬市的我忽然想到一個成語——猴年馬月,於是我用了一張猴郵票和一張馬郵票,在2004年的7月製作了一枚“猴年馬月”實寄封,上邊還蓋著侯馬的郵戳,取諧音“猴馬”。這樣既有趣味性,又有很好的收藏價值。這才是集郵的真正含義。

關於集郵的那些事,有些習慣從開始就是錯的

  而作為新郵票,很多人都在定“年冊”,就是一種包含全年郵票的的冊子。可若是說投資,裡面僅僅是單一的郵票,你有的同時,別人也有,那價值又從何體現呢?

  其實對於新郵,有個很簡單的道理告訴大家,那就是“集大不集小”,能連起來的,絕不拆開,能帶邊紙的絕不撕掉,能整版的絕不破版越是“原封不動”的,越是有更大的價值

關於集郵的那些事,有些習慣從開始就是錯的

試想一枚郵票的發行量是2000萬枚,一版如果擁有20枚郵票,那麼你這張整版票的發行量就變成了100萬張。若是版票的號碼比較特殊,比如00001,或是幾個整版都是相同的號碼,那就更加珍貴了。

  集郵,在乎一個樂趣,在乎一個態度。也許愛好並不能成為一個發家致富的手段,但愛好是陪伴我們一生的行為習慣。相信對於愛好,只要有心,就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