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爱是成正比的——9102阅读年鉴

又读了一年散书,像叶子漂浮在海上。


全年读书89本,比去年少16本,部分精读,部分重复多次阅读。

一如往常,建构这年轻的系统。


陈列如下。


  1. 《素履之往》 木心

读书笔记:

读完就像彻底洗了个澡,从内到外都干净了,好像终于配得上成为一个修心的人。木心先生谈美,我亦认为美到极致就是美,纯粹的美而已。同样,爱到极致就是爱。素履比华服更动人,而至于“美”和“爱”,区区一个字,该比华丽辞藻堆迭的语更深刻隽永。

成立某种伟大,过程是叛逆的,叛逆的极致又是什么呢,无可叛逆——我们什么也没有,潘多拉的盒子在打开之前就是空的。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木心《素履之往》


知与爱是成正比的——9102阅读年鉴

《素履之往》


2.《上海赋》 木心

读书笔记:

木心先生真真儿有旧可怀,似乎恨不得拿着一支笔细细地描,又似乎只是信手拈来那么轻松,上海的一切都被写成了一个五光十色、安稳不移的梦。明明是散文,却都当成小说读了,2019年还能做这样一场清醒的旧梦,真好。


知与爱是成正比的——9102阅读年鉴

图:高行健


3.《孤独六讲》 蒋勋

读书笔记:

读第三遍了,越来越可以体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饱满到不行爽到不行。虽然本人很享受孤独的状态,可还有很多人惧怕孤独,想要打破孤独。

內心情感无处可诉的“情欲孤独”;字句无法沟通的“语言孤独”;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独”;压迫任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独”;哲学思考者不为人了解的“思维孤独”;世代价值交替所造成的“伦理孤独”,是现代人所面临的孤独的处境。孤独并不是洪水猛兽,它也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与孤独共处,是活得更有生机的一处秘境。

儒家文化不谈隐私,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孤独几乎没有得到尊重。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孤独不是正常的,是危险的,因为当你孤独的时候,别人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于是就要千方百计探寻进来。我们不被允许孤独,我们也总是自我暗示:我不孤独。

承认个体需求,对抗群体文化。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鼓励特立独行,让每种特立独行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若不仰天長啸, 后来怎么大彻大悟呢。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破碎重整之后,找到真正的自我。


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孤独六讲》


知与爱是成正比的——9102阅读年鉴


4.《蔣勋说宋词》 蔣勋

读书笔记:

忽然就没有偏袒了。词人如此深情,从风花雪月回转后的自恋,到以微小的姿态体会宇宙自然,细腻到深深深处,豁达到高远从容,实在魅力非凡。

我年少的时候总是局促于现实,以为远方就只是旅行的目的地,或者是时空之外。人这一生总有一个阶段是一心向外的,然而一心向外的人很难看到细节。人人吟诵“一花一世界”,可是一朵花的开落,其间种种所构成的那个世界,鲜少有人可以得知。微小的部分是孤独甚至有点落寞的,而宋朝的词人非常善于将这种不为人知的筋骨挑亮。

生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经验,能够感受到春天花的绽放的人,大概必然要在某些时候看到花的凋零的哀伤。从外放到内省,延伸到人的私情。如果人间只有大爱,没有“小我”,那这种大爱恐怕是被架空的。每一个人都有私情,温良恭俭让到了极致会成为巨大的压抑,使私情无处释放。宋代直接碰触到生命的无常,也描绘了天上、人间,自由又随意。万事万物本身都是无情的,无情到一种“空”的状态,词人人为地给它们赋予了一种深情,与其说是事物本身的多情,不如说是这个叙述者的多情。就像我们给别人讲述自己去过的地方,我们讲的不是那个地方,而是我们自己曾经的故事,带有一点点主观性,或许和现实是有偏差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人与自然这么一交流,忽然就成就了文学艺术。

唐朝的画面里都有人,而宋朝的画面经过五代以后,人走掉了,有一点像欧阳修讲的“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样一个感觉。所以你在宋以后的画里看不到人了,因为人远离了。“平林新月人归后”是把人拿掉以后看到的风景,在唐朝没有机会看到没有人的风景,或者不从人的角度去看的风景。从人的角度看到的风景都是征服的,不从人的角度看的风景,才是宋朝提出来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它使你自己以一朵花或者一片雪片的经验去看宇宙自然,使你自己成为大自然当中的一部分。

人生的豁达,人生的从容,大概都来自于不必非去坚持非此即彼。能够悠游于生命的变化里,耐心地看待某一段时间中我们还没有发现的意义。聚跟散是变化,花开花谢是变化,月圆月缺是变化,可是在某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变化的真正意义的时候,会沮丧、感伤甚至是绝望。可是如果知道它是一个自然过程,为什么要去感伤呢,那幺这个时候,就会用一种很豁达的心境去看这些事物。

我认为,糊涂和豁达是两种状态。糊涂是莫名其妙,什么都不知道,稀里糊涂就被生命糊弄了过去;而豁达是什么都清楚,心里明镜似的,但是毫不在意。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不如说是“难得豁达”。人总要曲曲折折才能进到高处,私情并不可耻,这也是我们生命里绝美的一缕魂魄。


知与爱是成正比的——9102阅读年鉴


5.《蒋勋说唐诗》 蒋勋

读书笔记:

气象恢宏,华丽绝美,果然是气吞山河的大唐盛世。诗人站在高处,看得见游牧民族的华美,充溢着“侠”的豪情万丈,也流露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人与人无非就是生离死别。读到“愿逐月华流照君”,感动得心生荡漾,连忙将这句诗送给男朋友。思念不就是这样嘛,好希望变成月亮,让我的月光夜夜洒在你身上,这样我就可以一直陪伴着你了。

读到这些诗人的典型状态,加起来很像是人的一生。李白像少年,浪漫到极致,因为青年才俊而有点自负,有点孤独,有点感伤;白居易是青年,开始有了自我觉醒,一腔深情,频频寻梦,骨子里透着关怀和慈悲;杜甫是中年,眼见着社会的苦难,记录着历史的悲剧,人世间不可解的忧愁;王维是老年,经历过了所有悲欢离合,看破世间万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而李商隐是潜意识里的那个小孩子,要知己,要爱,要深情,有无穷的生命力,却也脆弱不堪。

人情越丰富,自我就越少。所以唐诗才那麽动人,是因为这一次自我真正地跑了出来。李白坦然面对了自我,大胆地彻头彻尾地描述了自我的种种,比如“仙”,就是他的一个完美的自我。只有走到山里去,他才比较接近那个完美的自我。到最后他也没有找到,依旧茫然,可是他不要再回到人间。因为回到人间,他觉得离他想要寻找的完美自我更遥远。他宁可是孤独的,因为在孤独里他还有自负;如果他回来,他没有了孤独,他的自负也就会消失。李白一直在天上—人间之间游离。他是从人间出走的一个角色,先是感受到巨大的孤独感;然后去寻找一个属于“仙人”的完美性,可是他并没有说他找到了,大部分时候他有一种茫然。

当我们面对唐诗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唐诗好迷人,里面的世界好动人。再追问一下,也许是因为刚好唐诗描写的世界是我们最缺乏的经验,在最不敢出走的时候去读出走的诗,在最没有孤独的可能的时候读孤独的诗,在最没有自负的条件时读自负的诗。

李白是浪漫的仙侠,他看到的是瑶台月色,是蜀道之难。杜甫是慈悲的旅人,他看到的是路边冻死的人,是众生的苦难。并无他,在同样的背景下,李白选择了精神上孤独的自我完成,杜甫选择了同情众生,世间疾苦,他没办法不去看。很多时候这两种角色同时存在在我们身上,我们身上还有很多种角色,让它们和谐共处并不是太难的事情。与自己和解,便是与世界和解。


知与爱是成正比的——9102阅读年鉴


6.《生活十讲》 蒋勋

读书笔记:

要找回生活的信仰。信仰是什么呢,也许是那种让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笃定的东西,它让人笃定地自信,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我们生活的这个地方有太多的“样板”,样板人格、样板规矩、样板眼光……我们没有被当成独立的人格。因此更要成为自己。文学其实是一种疏离,你在镜子里看见自己的时候,若能够疏离,就能产生文学。

无论如何一定要有“美”的,人生如此,总该有个归处。


知与爱是成正比的——9102阅读年鉴


几乎是两位先生专场了。最后放一位西方的思考者,依然是很有魅力的人。


7.《叔本华心灵咒语:请优雅地拥抱这个苦难的世界》 亚瑟·叔本华

读书笔记:

清浅自然,像一双大手温情的抚摸。不是很像叔本华的全部,但的确是他的某一面。这一生的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明白,稀里糊涂地过了小半生之后才猛然惊觉人生有限。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一秒怎么过去了,然后呢?

希望你学会享受孤独,拥有独立人格,拥有使自己幸福的能力,那么就要看清最真实的你。了解你自己,然后才能了解这个世界。

智慧应该是一种达观吧。智慧怎么会有限度呢?我还在世界和宇宙的底层,底层有底层的幸福感。路边野花不为众人所钟爱,却也是欢腾的生命力。如果凭风直上,看见的就不止此时此刻,而那种幸福或许更高一点,更细一点,更温柔一点。

愿时时刻刻,不乱于心。


知与爱是成正比的——9102阅读年鉴


20年就以学习为主啦,有空的时候我会继续推送的。Be bett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