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孔子相比,誰更勝一籌?

黑白文章澤淵詩


感謝您的提問,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在那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掀起了一次歷史上的文化盛宴,並且把先秦出現的學派大致分為六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儒家和道家。

每個學派都有不同的鮮明特色,在這六大派別之中,儒家和道家更佔優勢,儒家以孔子為首,道家以老子為首,儒、道兩家則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與途徑來闡述其智慧,儒家偏向於人文秩序,道家則偏向於天道自然。

儒家學說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極力維護社會秩序,君臣禮儀思想,而且被後世諸多朝代和學者借鑑,對於維護當時的歷史王朝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現在總有很多聲音在批判儒家思想,認為其過於封建,但是當我們換一種角度去重新審視時不難發現,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於當時的時代來說,其實也起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和意義,對於維護當時社會穩定也起了極大的幫助。

而且孔子被奉為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名副其實的,因為孔子的十六世祖就是商紂王的父親,十五世祖則是商紂王的親兄弟,所以在當時,孔子的身份地位高於平民,而孔子雖然貴為後代,仍然開設學堂,目的就是能夠讓貧寒學子也去學堂讀書,開啟了私人講學之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孔子也是將教育伸向底層人民群體的“功臣”。

道家學說

那麼我們再來看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身處於春秋時代,當時兵荒馬亂,物慾繁雜,君王暴政,於是老子便提出道家無為思想,目的就是告誡君王以及所有的人們,不要因私慾氾濫而有出格行為,而是以無為柔和的姿態去順應這個世界,道家的思想對於當時那個爭名奪利的時代來說,更如同醍醐灌頂一般,提醒了世人。

儒道兩家的對比

對於儒道兩家來說,代表的是不同的思想智慧,而且兩種思想智慧均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孔子和老子兩人,相當於以不同的兩條船,而且在行進的過程中都獲得了非常優秀的成績,正因為兩人不在同一條船上,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將其放在一起比較。

而且從某一些角度來看,兩人也是各佔優勢,比如說從哲學的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中有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以辯證法的角度來論述哲學智慧,並且影響深遠。

西方的許多哲學家,比如說海德格爾等都比較推崇老子,而且《道德經》也被奉為哲學的鼻祖,《道德經》的外文譯本超過了500種,銷量甚至超過了《聖經》,榮登世界書籍排行榜。

但是從入世的角度而言,孔子的影響則大於老子,因為老子的思想以哲學為核心,主張無為,但是對於世俗來說,過度無為則不可取。

而相反,孔子學說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對於傳統社會的統治者和整個時代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這一點上,孔子更佔有優勢,他的影響力和重要性也不可忽略。

那麼我們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儒道兩家的智慧呢?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道德經》之中的一句話來找到答案。

《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說:能用言語表述的道,都不是永恆的道。

這一句話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提示,就是任何思想的存在都只是文字表象,而我們則應該學會通過文字表象去探聽內在的智慧本源,我們透過表象去看本質時不難發現,在儒道兩家智慧中有著相通的智慧本源。

比如說道家提倡的是無為,儒家提倡的是中庸,其實本質都是符合自然之道,一切順應自然的智慧和道理修身治世。只是兩家思想在表述的時候,一個是從人文的角度出發,一個則是從天道自然。

而我們應該秉持的狀態,就是將兩家思想“分出高下”的同時,更應該吸取共同的智慧,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修養自身,這才是最重要的。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