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之艺术

在中国古代,存在着一种十分具有历史特色的人文现象,那就是隐逸。纵观全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只有在中国,

“隐逸”这种行为现象因为受到政治波动影响,而出现在封建王朝时期的历朝历代。一种行为的持续发展,往往在最后都会酝酿出一种独到的文化。因此今天我们便要来介绍一下,在长时期发展中熔铸出的中国传统隐逸文化。一般来说,隐逸文化会被纳入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隐逸文化对来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重要的程度。也远远超出了人们日常的想象。

由隐逸文化而衍生带动出的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在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以至于对中华文化整体风貌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一般来说,文学创作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一个是境界方面的,而隐逸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正是体现在了境界方面。它激发了作者对于美的发觉与鉴赏,体现了文学创作者灵魂的自由解放与探索。

因此,从现在来看,我们通常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引发高潮的隐逸文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它体现了个性张扬与独立人格精神,促进了中国传统文艺体式、文艺境界、文艺鉴赏的新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一起来看一看隐逸文学背后所体现的艺术。

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之艺术

二:隐逸诗歌类文学作品

1,诗歌类

北朝隐逸类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南朝相比。都具有一定的差距,远远比不上南朝。而且北魏前期的诗歌作品数量不仅少,且以四言为主,极大地阻碍了北朝时期的诗歌水平发展。但是自从孝文帝执政以来,五言诗的发展受到了重视,北朝的诗歌水平获得提升。而且也正是因为五言诗句自身句式的灵活顺畅的这一特点,极大提高了诗歌的表情达意水平

北朝时期,隐逸诗的种类相对单一,以咏物类为主。但是咏物类隐逸诗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了对山水的真情描绘,也不乏有大量的对田园农事的描写。

第一类,山水隐逸诗。 隐士大多喜爱自然山水风光,在天地间寻觅灵魂真谛。魏晋南朝时期,士人们的隐逸风尚流行一时,谢灵运、谢眺、鲍照、沈约等人引领了山水咏物诗的风潮,创作出了许多传世名作,其中

谢灵运更是有着光照临川之笔的美誉。郑道昭则是北朝隐逸诗的先驱,也是山水玄言诗的代表,他的文学创造作品十分多,是北魏时期有名的高产作家,在《北史》记载他的作品有几十篇,但现在仅存于世的只有四篇。

在郑道昭的《登云峰山观海岛诗》,虽然题目取名为观海岛,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描写海岛的风貌,而是将岛屿想象为有神仙居住着的世界,写出了仙境的金碧辉煌、雍容华丽。在《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顶扫石置仙坛诗》中,他写自己从繁忙的政务中脱身,偷得闲暇时光,和门徒一起登青阳岭。他们漫步在山林之中,感受着自然风貌,山谷的幽静和花草的清香更是使得郑道昭感慨万分,在此情此景之下,他期盼自己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意而无需受到凡尘俗世的束缚,表明了郑道昭内心之中,渴盼自由的生活愿景。

而在另一首《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诗》中,在郑道昭的想象中,他的精神世界被层峦叠翠、苍郁葱茏的景色所占据,与此同时,他也向往着深藏功与名的潇洒隐逸生活,愿凭借山林以陶冶心性。在郑道昭的诗歌中,他常常将游山玩水的感受与情操陶冶相结合,从而在思想性情、人生态度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从这个层次上说,郑道昭的诗歌也是十分重视灵气与韵味的,体现了他超脱尘世的隐逸情怀。

第二类农家田园类 ,田园诗萌芽于《诗经》。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人物,他开辟了诗歌的境界,将情、景、理三者巧妙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他更是被后世誉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的农家田园诗创作水平很高,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居》。

田园诗在南朝时期的发展缓慢,南朝谢灵运在南朝掀起了山水诗创作的风潮,这时候的南朝诗人们,受到谢灵运的影响,创作明显偏向于山水诗而缺少了田园因素。但是在南朝士人入北后,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静。

在南朝时期,士人们多与权贵相结识,交友,游赏宴饮,诗歌创作风格旖丽明艳。而入北后,大多数士人们不再热衷于结识权贵,赴宴赏乐,而是转为追求田园闲适生活,作品风格趋于恬淡,多抒发隐逸志向,如庾信的田园诗代表作,《归田》,通过描写田园生活的具体劳作,从穿渠引水灌溉、荆棘开辟良田等体现劳动的艰辛,又通过有人游猎归来在树荫下歇息、在湖边垂钓饮酒体现了农家生活的闲适。还写到了各式植物、家禽的生长情况,在这些细碎点滴中,

表现出了诗人庾信的生活情趣和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之艺术

2,散文

北朝文学着重气质,重于说理、偏于实用的,这种文学性质,也是北朝时期,隐逸文学类作品,散文重于诗赋的重要原因。北朝的散文体隐逸作品相比较于南朝,水平得到了提高,成就也超过了同时代南朝。散文体裁多样,包括注体、书体、铭体、颂体、赞体、论体六种体裁,今天介绍其中两种。

第一类,注体 。注,也就是原文注释,注体即对原著的注释文字多于原著本身文字。一般来说,注体的注释文字比原文略多一至两倍。但是也不乏有特例,如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原文是一万多字,但是《水经注》全书却有32 万字,这样来看,《水经》注释文字高达全书的二三十倍,这种情况十分罕见。但与此同时,《水经注》也随之成为了北朝注体文的代表作品。除此之外,因为郦道元采用编创合一的编写体例,从而使《水经注》成为体系独创的完整著作。

这本书不仅在体式上规整有序,同时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及其周围的山岗、湖沼、水利、名胜、风俗、历史等。在这些记载中,更是融入了作者郦道元的真情实感,表达了郦道元慕情山水的真挚情感。

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之艺术

第二类,书体文。这是一种以书信的形式进行创作从而表达情感的文章。关于隐逸类的书体文作品,在北朝时期以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和王褒的《与周弘让书》为代表。祖鸿勋和王褒都通过书信向朋友表达了自己的归隐意向。情感表达自然流畅,全文创作行云流水,情感自然。

3,辞赋类

北朝的辞赋类创作水平较低。从北魏至北周北朝的赋作者人数较少,根据史料记载不超过二十人,而且创作数量也较低,除庾信的赋作外,仅有二十多篇。在这个创作基础上,北朝的隐逸类辞赋作品更是稀少。目前有李谐《述身赋》、李骞《释情赋》、阳固《演赜赋》、释慧命的《详玄赋》、姜质《亭山赋》、卢思道《孤鸿赋》及李谧《神士赋》残篇。

辞赋根据写作内容可以分为三类:咏怀类,包括《述身赋》、《释情赋》,通常作者是因为仕途受挫而心灰意冷,生出归隐之意谈玄类,包括《演赜赋》、《详玄赋》,通过谈玄伦佛来表达旨趣咏物类,包括《亭山赋》、《孤鸿赋》,作者通常采用托物言志的描写手法来表达自身的情趣志愿

相比较而言,北魏时期咏怀类隐逸作品占据主导地位,如李谐的《述身赋》、李骞的《释情赋》。李谐因元颢之败被革职在家后,写下了《述身赋》。先是表达了自己对前半生的仕途和人生反思,再是表达了自己对先前仕途时期的人所做所为的懊悔之情,同时引出在家生活的闲适。最终表达了诗人自己希望托身鱼鸟而随性飞沉的隐逸志向。

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之艺术

三:北朝隐逸文学让人着迷的艺术特色

史学家周建江在《北朝文学的性质与地位》中曾总结说,北朝文学是民族文学和政治文学的综合。一方面,北朝文化受到汉族与鲜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影响,另一方面,北朝文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南朝文学风气。在对外吸收学习的基础上,最终结合本朝文学特点,形成了北朝文学独到的艺术特色

1,语言魅力

北朝的隐逸文学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前进,自北魏后期开始,北朝的隐逸文学创作体系逐渐趋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创作体系。到了东魏北齐时期,南北作家的交流开始增多,并且日益频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北朝的隐逸文学发展到了顶峰时期。与此同时,隐逸文学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从注重宏观铺陈转变为了注重微观细节刻画,尤其是注重词藻的使用与雕琢,强调用词的巧妙。隐逸文学的创作者亦倾力于词藻的有意雕琢和巧妙运用。

如北齐本土作家刘逖的《对雨诗》:“重轮宵犯毕,行雨旦浮空。细落疑含雾,斜飞觉带风。 湿槐仍足绿,沾桃更上红。无由似玄豹,纵意坐山中”。全诗用词都十分巧妙,“细落”“斜飞”表现出细雨的形态,“足绿”、“上红”描绘出在细雨的沐浴下,槐树更绿而桃花更红,表现出了雨水的清新。可谓是字字雕琢,力求精品,透过一字一词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细雨淋湿槐树桃花之景。

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之艺术

2,意象,意境极好

山水风景诗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特色。南方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而冬季温暖湿润。树木一年四季常绿,湖泊少有结冰。后梁的沈君攸创作的《采莲曲》,生动形象描绘了南方的小桥流水,莲花河畔之景。但是北方气候则截然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树木落叶归根,山脉也多为高山大川,在这种自然风貌基础上,北朝本土诗人们自然不可能写出《采莲曲》此类作品,这也决定了北朝士人的出行经历通常是登高山或者涉水,因此隐逸作品的描写对象也多是高山大河,而且高大山脉还要多于河流。例如唐瑾选择把华山作为赋颂对象,全文气势浑然,表现了豪迈的阳刚之气。

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之艺术

而一些辞赋类作品的意向更是往往偏重于宏大的事物,作者通过选择宏大开阔的景向作为描写对象,再在文中抒发自己哲学思考,体现了空灵的意境,使得人也获得了灵魂境界的升华,这正是这种宏大的意境,铸造了北朝隐逸文学独到的美感。

四:总结

综合,我们也发现,隐逸文化不应该单单纳入人文学艺术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隐逸文化的受众群体,涵盖了古代中国的最高水平知识分子,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是混乱且黑暗的。

从北朝诗歌、散文和辞赋出发: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隐逸文学之艺术

但也恰是这个时代,是中国士人们精神上最自由、极解放、最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当他们在封建王朝政治统治的压迫下难以寻觅人生价值时,隐逸文化成为了提升的一个窗口,隐逸成为了精神的一方伊甸园。在隐逸中,中国古代的文化分子追求到了精神与思想的自由,从痛苦的爆发中跳出,从而达到了人生境界的升华与迸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